“十四五”,廣州水務工作這樣幹!

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廣州市水務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於近日正式印發。《規劃》在總結廣州水務“十三五”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十四五”面臨形勢,重點明確“十四五”時期廣州水務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及重大任務,並展望2035年遠景目標。

推進廣州“621”水務高質量實施路線

《規劃》提出,要加快推進廣州“621”水務高質量實施路線,即:構築“四源共濟、六網聯動、安全優質”的供水保障網、“千湧通百川、三江護安瀾”的洪澇安全網、“單元達標、廠網一體、安全高效”汙水治理網、“優水入萬戶、碧水繞村流”的水美鄉村網、“健康和諧、水清岸綠”的生態碧道網、“一網統管、協同高效”的智慧水務網的6張水務高質量發展骨幹網,全面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水務現代化治理的2大關鍵能力,實現建設水務高質量發展示範城市的目標。

根據《規劃》,到2025年,水資源配置持續最佳化,“四源共濟”水源格局更加穩定韌性,城鄉供水安全優質;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防洪排澇體系更加完善;城市水環境實現根本性好轉,“汙澇同治”取得明顯成效;城鄉水務一體化、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深化;生態碧道骨幹網路基本形成,河湖水系更加健康美麗;智慧水務管理模式成果升級轉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執行有力,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水務現代化治理能力大幅提升、現代化治理體系不斷最佳化。

到2035年,廣州市將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市水系統韌性顯著增強,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相適應的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障體系。

“十四五”,廣州水務工作這樣幹!

東濠湧良好水生態引來紅尾水鴝現身

全面推進水美鄉村建設

“十四五”期間,廣州將從8大方面加快推進“621”水務高質量實施路線。

最佳化四源共濟、六網聯動、安全優質的供水保障網。按照“護好本地水、用好外調水、備好非常規水、供好優質水”的總體策略,進一步鞏固“三江四源”水網主骨架,全面加強供水系統內外部互聯互通,提升供水系統應對鹹潮等極端事件的韌性;全力實施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探索“從水廠到龍頭”的優質供水示範區,全面推動我市供水服務從量到質、從有到優轉變。

完善千湧通百川、三江護安瀾的洪澇安全網。以海綿城市理念引領防洪排澇能力全面提升,不斷強化“流域-區域-片區”三級洪澇防禦體系,統籌“藍綠灰管”,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源頭管控,加強豎向設計,剛性管控河湖生態空間,綜合提升城市水安全韌性。

鞏固單元達標、廠網一體、安全高效汙水治理網。繼續按照源頭減汙、源頭截汙、源頭雨汙分流的思路,加快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和合流渠箱清汙分流改造,形成使用者全接管、管網全覆蓋、處理全達標的汙水治理網路;從重視工程建設向重視管理增效轉變,推動汙水廠網聯調聯控等精細化管理手段,實現汙水治理“兩轉變、兩提升”,不斷推動我市水環境“長制久清”。

提升優水入萬戶、碧水繞村流的水美鄉村網。立足廣州“以城為主,以城帶鄉”的結構,全面推進水美鄉村建設,不斷提高城鄉供水和汙水處理的服務質量,強化農村水利設施管理,夯實鄉村振興發展的水務基礎。

“十四五”,廣州水務工作這樣幹!

海珠區石榴崗河水質改善,人們在河涌裡划龍舟。

升級健康和諧、水清岸綠的生態碧道網

升級健康和諧、水清岸綠的生態碧道網。突出廣州特色,構建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三片區多節點的千里生態碧道格局,透過整合低效用地、修復水生態、塑造濱水休憩帶等措施,營造更多“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樣本和美麗河湖,打造廣州靚麗水生態名片,不斷提高市民群眾對美好水環境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構建一網統管、協同高效的智慧水務網。充分運用物聯網、大資料、5G等新一代資訊科技,以“四橫三縱”智慧水務頂層架構為引領(“四橫”為大感知、大平臺、大資料、大應用,“三縱”為強標準、強安全、強運維),到2025年,基本實現高效立體的物聯感知、科學有效的模型演算、智慧融合的業務應用,管理模式向“智慧水務”升級轉型,排水智慧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全面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踐行節水優先方針,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國家節水行動,強力推進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損、再生水利用等重點領域節水任務,向科技創新要動力、向高效管理要效益、向節約用水要空間,實現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效率明顯提高。

全面提高水務現代化治理能力。全面落實系統治理理念,由單一的功能性治水向全要素系統性治理轉變,以河湖長製為引領,以涉水法規制度為遵循,以遙感、大資料等技術為手段,全面落實河湖水域全生命週期監管,用繡花功夫不斷促進我市水務科技創新、高效管理以及涉水產業健康發展。

在《規劃》推進落實中,全市各級各部門要不斷深化河湖長工作機制,強化責任到人、黨政同責、部門協同、社會共治;要加大各類要素支援力度,足額保障水務建設專案用地指標,強化財政資金髮揮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水務專案建設;要繼續踐行“開門治水、人人參與”理念,將人民群眾宣傳監督力量發揮在水環境治理、河湖保護以及節約用水等各個方面,全面形成“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治水格局。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杜娟 通訊員 趙雪峰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

【來源:廣州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