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究竟丨什麼是藍色碳匯

本文轉自:新華網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日益顯現,“碳達峰”“碳中和”逐步成為全球共識。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海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中國大力推進海洋戰略和“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海洋碳匯(藍碳)的作用和意義愈發凸顯。

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糧農組織(FAO)和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聯合釋出《藍色碳匯: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評估報告》,首次提出藍碳概念,即由海洋生物捕獲的碳。此後,藍碳的定義得到不斷髮展和延伸。廣義上,藍碳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與綠色碳匯等其他碳匯相比,藍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森林、草原等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儲存週期最長只有幾十年,而藍色碳匯可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碳匯效果顯著。因此,藍碳可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前沿領域。發展藍碳是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抓手,可進一步豐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自主貢獻的內容。

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國際認可三大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在中國廣泛分佈,單位面積固碳潛力較大。發展藍碳,不僅可以充分挖掘海洋資源優勢,推動海洋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還能培育藍色經濟增長新動能,引領國際碳匯交易市場。

作為海洋大國,我國擁有廣闊的海域、珊瑚礁岸和紅樹林岸等各種海岸型別以及紅樹林、海藻、檉柳林和鹽沼等濱海溼地生態系統,遼闊的陸架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雄厚的海水養殖業和紮實的海洋碳匯科研實力。增強我國的海洋碳匯能力,促進實現碳中和,亟須改善我國海岸、海域和海島生態環境功能,在海岸帶及近海形成科學、可持續的碳迴圈系統。

一“碳”究竟丨什麼是藍色碳匯

中國科協科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