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令畫像那麼粗糙,怎麼抓到逃犯的?看第一句話,就明白了

古時候沒有相機,也沒有高超的繪畫技術,所以官府給出的通緝令畫像是很粗糙的。儘管如此,當時的逃犯還是一個都沒能逃脫被制服的命運。這是為什麼呢?當時的官府是如何憑藉這一張通緝令畫像抓到罪犯的呢?

古代通緝令畫像那麼粗糙,怎麼抓到逃犯的?看第一句話,就明白了

其實,官府能夠抓到罪犯依靠的不僅僅是那張通緝令,還有當時很多配套的制度在支撐著他們捕捉犯人。和現代人一樣,古時候每個人身上都有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只是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說法。古代的“身份證”最早由商鞅發明,名叫“照身貼”。“照身貼”是一塊打磨了的竹板,上面刻畫著持有者的頭像和身份資訊,法律規定出門過關、住店必須隨身攜帶。

這項制度也一直沿用至今。所以當時的罪犯想要潛逃,首先能不能逃出城外還是一個問題,再次就是住旅店,如果沒有證明自己身份的牌子作為支撐,就是有錢也不能讓你住。這可能會讓大家感到疑惑,不是有一句話叫做“有錢能使鬼推磨”嗎?可是比錢財更重要的還是性命。

古代通緝令畫像那麼粗糙,怎麼抓到逃犯的?看第一句話,就明白了

古時候的村落和城鎮比較封閉,一個城鎮裡的人,彼此之間都互相眼熟,只要來了一個外地人,不出一天,整個城鎮的人就都知道了,還能打聽到這個人是做什麼,長什麼樣。所以如果逃犯有幸跑到了別的城鎮,可是很快也會被別的城鎮裡的人所知曉。那麼只要這個人長得和通緝令上的人有幾分相似,又沒有身份證明,那麼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在逃的逃犯。

古代通緝令畫像那麼粗糙,怎麼抓到逃犯的?看第一句話,就明白了

在古代有一項制度就是保甲連坐。若干家編作一甲,若干甲編作一保。保設保長,甲設甲長。聯保就是各戶之間聯合作保,共具保結,互相擔保不做通共之事,就是1家有“罪”,9家舉發,若不舉發,10家連帶坐罪。所以說這個時候,如果私藏犯人,可是會連累十家人的性命。就算是給了錢,旅店的老闆也不敢讓嫌疑犯住在自己的旅店。

古代通緝令畫像那麼粗糙,怎麼抓到逃犯的?看第一句話,就明白了

而古代通緝令上的開頭或結尾都有這樣一句話:若捉拿歸案,獎賞舉報者三千兩黃銀。三千兩在物質匱乏的古代可是一筆鉅款,這對於朝不保夕的老百姓來說,這可是發財的好機會。所以一般看到這句話,逃犯想跑也跑不了。因為這個時候,可不是隻有官府的人在捉拿你了,還有想要發一筆“橫財”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