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原創 秋月溶 民國女子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他心碎的眼神啊,幾十年了,我從來不曾忘記。(李丹妮)

“在漫天風沙裡,望著你遠去,我竟悲傷的不能自已。多盼能送君千里,直到山窮水盡,一生和你相依……”酷熱裡聽這首歌,忽然之間就心靜了許多。

想到的不是“娃娃”金智娟與詩人阿櫓,而是55年未見面,斷聯幾十年,好不容易在耄耋之年再次找到彼此,在白髮蒼蒼中執手相伴的一對異國戀人。

他們是李丹妮和袁迪寶,這段“跨國傳奇之戀”曾被央視等眾多媒體廣泛報道。

袁迪寶(1928年-2017年10月19日),福建廈門人。1953年9月,考入浙江醫學院(現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公共衛生學科的大學生。

李丹妮,原名李塵生,法文名DanielleLI,籍貫廣東梅縣,1927年5月24日在北京出生,中法混血兒,父親李樹化是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母親是法國人,林風眠先生義女。

李丹妮熟悉法、英、俄、德和拉丁語, 195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外語系,後任浙江醫學院外文助教;1956年隨母親赴法國定居;1973年後在里昂第三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任教;1979年獲巴黎第七大學漢學博士,同年獲里昂第三大學終身副教授;1981年後任里昂中法學院秘書長;1989年獲法國政府授予“騎士勳章”(法國教育界傑出成就獎);1992年退休後任中法事務協會秘書長,對中法交流作出積極貢獻。

01

她是他的老師。

1953年9月,浙江醫學院。涼風習習,漫步在偌大的校園裡,袁迪寶長舒一口氣,我終於來了!是的,經過幾年埋頭苦讀,他終於考上了浙江醫學院(現浙江大學醫學院),人生從此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5歲,在當時,的的確確是個“大齡青年”。不久,長姐給他介紹了護士黃秀雪。在家人眼中,二人門當戶對,結為夫婦一定會和和美美。

袁迪寶他是個孝子,理解父母的焦急。一個月後,在鼓浪嶼雞山路1號,他和黃秀雪成婚。之後繼續獨自赴杭讀書。

他不會想到,在學校,他會遇到她,那個自己愛了一輩子,亦用一輩子來愛他的女人。

她叫李丹妮,中法混血兒,父親是浙江美院教授,母親是法國人。

畢業於浙大外文系的她,時年26歲,精通法、英、俄、中四國語言,被浙江醫學院聘為俄文老師。身材高挑,肌膚雪白,五官精緻的李老師是學生心中的女神。

在班上,袁迪寶是年齡最大的學生,學習也格外用心,每次俄文成績都拿滿分,成了俄語課代表。這個濃眉大眼,英俊瀟灑的學生很快引起了李丹妮的注意。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年齡相仿的師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二人開始了亦師亦友的生活。

當時學校沒有英文課,看到袁迪寶對外文非常感興趣,李丹妮就讓他週末到自己家來幫他補習英語。巧的是,袁迪寶是福建上杭人,與丹妮的父親都是客家人,每次去李老師家裡補習時,他就與丹妮父親用客家話聊天,深受丹妮一家人的喜歡。李丹妮時不時還會買些書籍或生活用品贈送給他。

對於老師的好意,袁迪寶心懷感激,卻始終止步於師生情誼。

真正敞開心扉的是1953年那個冬天的早晨。

那一天,雪花飛舞,可凍得瑟瑟發抖的袁迪寶卻沒有賞雪的興致。課後,李丹妮悄悄遞給他一個紙包,裡面是一件藍色的毛衣。

摸著柔軟的毛衣,袁迪寶心頭漾起一股暖意,他早就感受到了老師的愛意。其實,他何嘗不是這樣呢?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他們有很多相同的愛好,有聊不完的話題。他想起兩人最喜歡的歌曲《當我們還年輕》:“當我們還年輕,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說你愛我,當我們還年輕……”

這是美國電影《翠堤春曉》的英文插曲。看著滿眼愛意的丹妮,袁迪寶再也情難自已。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情不自禁地相戀了。從此,美麗的西子湖畔多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天氣晴好的日子,二人攜手漫步西湖。蘇堤春曉、花港觀魚、柳浪聞鶯、麴院風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南屏晚鐘……如詩如畫的風景成為了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憶。

02

美麗的校園,甜蜜的愛情,熱愛的專業,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這樣的日子如果能永遠走下去,那該是多麼幸福啊!

可天意弄人,措不及防中,離別的笙歌已悄悄奏響。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1955年,袁迪寶所在的衛生系被合併到華西醫科大學,他得隨學校去成都。分別在即,他也想起了在老家,同樣有一個女人對他牽腸掛肚。雖然是包辦的婚姻,但袁迪寶不忍拋棄髮妻,他覺得,既然她嫁給了自己,就不能對不起她。

一面是責任,一面是真情,該如何抉擇?袁迪寶很煎熬。但逃避不是辦法。去成都的前一天,袁迪寶鼓起勇氣,把這一切告訴了李丹妮。

乍聽之後,李丹妮痛苦異常。這位中法混血女孩,骨子裡有著法國人的浪漫多情,也有中國人的善良與理智。雖然希望愛人能跟她一起去法國,但她明白:“我沒有權利把幸福建築在另外一個女人的不幸上,去搶別人的幸福,這個結果我不能接受。”

她藏起了傷痛,剪下了一縷金髮,脫下戒指,交給袁迪寶,叮囑他:“你要好好照顧你的妻子。”

兩人決定,只把對方當作兄妹般關心。李媽媽也理解女兒決定,說:“現在沒有你的位置了。”

一年後,李丹妮隨父母坐上了去往法國的輪船。這一別,就是半個多世紀,兩人從此再也沒有見面。

離別之初,袁迪寶和李丹妮仍有書信往來。畢業後,回到廈門工作的袁迪寶和妻子先後生下3個兒子,他把一家5口的照片寄給法國的李丹妮報平安。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他們在信中談家人,談生活,談學習,談工作,像親姐互相關心鼓勵著彼此。李丹妮知道袁迪寶養孩子不容易,買了奶粉、玩具寄到中國。

但袁迪寶並不知道,初到法國時,因為混血身份,丹妮的法國親戚瞧不起她,平時的生活還得靠祖母接濟。直到4年後才獲得法國籍。

這樣的聯絡一直持續到文革前。

李丹妮收到的最後一封信是在1965年。得知運動來臨的訊息,丹妮擔心給袁迪寶寫信會害了他,再次將思念深埋於心,主動中斷了書信。袁迪寶的姐姐也將丹妮的信,連同她的金髮、戒指小心燒燬了。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文革結束後,二人再次提筆,給遠方的愛人寫信。然而,信都被退了回來。唯一的聯絡方式中斷了,從此,音訊全無。

03

深愛的人,怎麼會忘,又怎麼能忘記?

他思念著她。每次出差到杭州,袁迪寶必定要到丹妮的舊居前徘徊。

她對他的愛從未停下一刻,但從未打擾。李丹妮小心翼翼整理出所有袁迪寶曾經寄給她的舊信,每日誦讀,並虔誠禱告來排解感情。雖然後來進入法國里昂第三大學攻讀博士,事業上不斷勇攀高峰,但她一直未嫁。她說,“這輩子只有一個人愛過我,他一直住在我心裡。”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既然選擇了放棄愛情,就要對婚姻負責。袁迪寶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也以為能平穩幸福地和妻子家人度過一生。但不幸的是,1994年,袁迪寶的妻子患了牙齦癌。患病期間,袁迪寶天天陪床守護,把各種食物搗碎了喂到妻子嘴邊,但仍沒能挽救她的生命。

妻子病逝後,袁迪寶拒絕了與兒子同住的請求,一個人獨居,10年後才搬去跟三兒子同住。

2010年春節,袁迪寶外甥(長姐的兒子)來拜年,偶然說起了袁迪寶與李丹妮的那段過往。

兒孫們被這段悽美而隱忍的情誼感動。三兒媳歐陽鷺英不忍看到公公寂寥頹唐,勸他再寫封信給丹妮老師:“以前你怕媽媽傷心,現在她都過世十幾年了,你還要辛苦隱藏這份感情嗎?”

沉寂的心再次被喚醒。袁迪寶花了幾個晚上,寫了相同內容的5封信,寄向了大洋彼岸。5月1日,終於從法國來了一封信。袁迪寶雙手顫顫巍巍地接過這封信。裡面是3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還夾著一張彩照。

袁迪寶端詳著照片上熟悉而陌生的容顏,再看看紙上熟悉的中文筆跡,老淚縱橫。想到丹妮一生未婚,甚至要在修道院終老,他心痛不已。

兩位老人重新開始了書信往來。三兒子和兒媳見此狀,鼓勵公公把丹妮接到廈門一起生活,“媽已經走了,你還要錯過丹妮老師嗎?”

在孩子們的鼓勵下,兩位老人邁出了勇敢的一步——

“親愛的丹妮:50多年前上帝叫我來認識你,是要我來愛你的。離別50多年後,再讓我們相見也是要我來愛你的。”

“親愛的迪寶:你給我的,我都保留到今天。我深知你是真正愛過我的人,正如我真正愛過你一樣。”

“親愛的丹妮:如果你願意,來廈門後我們可以到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你來和我們同住,我的兒孫們一定會把你當媽媽、奶奶孝敬的。”

9月18日,兒媳歐陽去法國將丹妮接到廈門。時隔55年,袁迪寶捧著55朵玫瑰和三個兒子各捧著一束鮮花在機場外等候。

別時難,見亦難,一切語言都顯得無比蒼白。這一刻,天地似乎都靜止了。兩位耄耋老人望著對方,相擁而泣。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9月21日,袁迪寶和李丹妮辦理了結婚登記,26日,兒孫們為二老舉辦了隆重的婚禮。

袁迪寶終於在82歲時與愛人攜手;李丹妮終於在83歲時穿上了婚紗,嫁給了自己最愛的人。

都說年輕人的愛蜜裡調油、如膠似漆,二老的表現其實更甚。

丹妮問:“你親我的時候,會不會覺得甜蜜?”

因為聽力不好,袁迪寶說話聲音要很大自己才能聽到,他就大著嗓門大笑著答:“那比甜蜜還甜蜜,簡直是忘乎所以。”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

愛雖然遲來,但畢竟還是來了。幸福之情感染了每一個人。看著孩童一樣的一對老人,周圍人的心都甜化了,誰能不祝福這對歷經風雨的愛人幸福久久?

2017年10月,與丹妮相伴7年的袁迪寶,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享年90歲。

一年後的7月,92歲的丹妮也離世。孩子們將李丹妮的骨灰一半與袁迪寶合葬留在中國,另一半日後由法國的親屬接回去,和她父母葬在一起。

願兩位老人在天堂再續情緣。

原標題:《飄洋過海來看你 : 法國奶奶和中國爺爺跨越半個世紀的曠世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