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夷王為何煮了姜子牙後代,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百年後西周滅亡

商朝末年,為了拉攏姜子牙及其背後勢力,周武王娶了姜子牙之女邑姜,其長子姬誦後來成為西周第二位天子,因此齊國不僅是一個有著征伐之權的強大諸侯,還與周王室有著特殊的親戚關係。然而,在西周第九位君主周夷王在位時,卻把姜子牙後代給活活煮殺了。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週夷王之時。”

按照司馬遷的意思,周夷王殺齊哀公的原因,在於紀侯之“譖”(讒言陷害)。

紀國為姜姓諸侯,與齊魯兩國毗鄰,實力僅次於齊魯,紀國戰略是聯魯抗齊。從紀國、魯國角度來說,為了國家利益,讒言陷害齊哀公並不讓人意外。但從周夷王角度來說,為何輕信他人誣陷,讓齊哀公成為西周唯一被煮殺的諸侯?況且,對諸侯最高懲罰是奪其封地,而不是將他煮了,為何周夷王對齊哀公使用如此殘暴的手段?其實,史書對此隱藏得太深,瞭解了前因後果,也就更能明白西周為何會“突然”滅亡了。

周夷王為何煮了姜子牙後代,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百年後西周滅亡

西周初期,為了避免統治集團內部權爭,就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在周懿王之前,西周一直實現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有效避免了爭奪王權的自相殘殺,但周懿王死後,西周出現了第一次王位之爭。

《史記》:“懿王崩,共王(周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周懿王死後,原本應該是太子姬燮繼位,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卻被叔祖姬闢方奪取了王位,史稱“周孝王”(前910—前896年在位)。周孝王死後姬燮繼位,史稱“周夷王”,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諸侯復立”,即在諸侯的幫助下姬燮奪取了王位。

周夷王為何煮了姜子牙後代,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百年後西周滅亡

關於姬闢方為何能夠違背祖制奪取王位,《史記》中沒有交代,但西晉時出土的戰國魏簡《竹書紀年》有所交代。

《竹書紀年》載:“懿王七年西戎侵鎬,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遷於槐裡。懿王之世,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諸侯於是攜德。”

可見,當時西周王朝國力衰落,而周懿王無能,還放棄了故都鎬京,遷都到了槐裡,這對西周王朝的一次沉重的打擊。與此同時,周懿王“興居無節,號令不時”,諸侯對他非常不滿,而太子姬燮性格又比較軟弱,於是諸侯擁立了有德行的姬闢方。

說到底,姬闢方繼位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本質上是西周內憂外患的結果,當時需要一位政治強人應對嚴峻的形勢。

周夷王為何煮了姜子牙後代,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百年後西周滅亡

周孝王在位時,的確不負眾望,大幅度提升了周朝的國力,並解除了西戎的軍事威脅。《竹書紀年》記載:“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周孝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來獻馬。”所謂獻馬,其實就是西戎求和。可惜的是,可能由於周孝王“得位不正”,故而史書對他記載較少,但從零星的記載中可知,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只是在位時間不長,沒能中興西周。

周孝王去世後,繼位的不是周孝王的直系後代,而是侄孫姬燮,《史記》中說姬燮是被諸侯擁立的。問題在於:諸侯為何不擁立周孝王的後代,卻擁立了姬燮?顯然,不可能是單純的理想與大義,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即姬燮許之以利拉攏了不少諸侯。

需要注意的是,史書上的“諸侯擁立”是比較模糊的概念,部分諸侯應該是“被代表”了。當時的真相應該是部分諸侯支援周孝王后代繼位,部分諸侯支援姬燮繼位,部分諸侯中立,只是支援姬燮繼位的力量最終勝出,於是姬燮繼位。因此,周孝王與周夷王的王位更迭,必然引起了不小的動盪,從而導致周王室的內耗,並加劇了與部分諸侯的離心離德。

周夷王為何煮了姜子牙後代,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百年後西周滅亡

姬燮繼位之後,第一件事是破壞了森嚴的周禮。《綱鑑易知錄》記載:“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堂見諸侯,覲禮廢。”周夷王所見的諸侯,大機率是支援他的諸侯,為了酬謝這些功臣,他甚至還廢除了“覲禮”。

但這件事還折射了一個更嚴峻的現實,即周夷王實力不足、權威不夠,所以才需要禮賢下士籠絡一些諸侯;對諸侯來說,周夷王廢除“覲禮”,也反映了周王室的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