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和“後”的異字合一:是現代漢字的簡化,也是歷史的進步

在現代漢語中,“後”字的使用極其普遍。但是,今天絕大多數“後”字在使用時,其意涵指向的是繁體字的“後”。事實上,後與後,本是兩個字,有著不同的含義。

“後”和“後”的異字合一:是現代漢字的簡化,也是歷史的進步

這兩個字統一為簡體字“後”,實則是現代漢字簡化中,典型的“異字合一”的現象。因為讀音相同,且“後”比“後”寫法簡單,所以就把後作為“後”的簡體字。

但這一做法可能會在現實中讓普通人失去對“後”與“後”兩個字的辨別能力。出現諸如“皇後”、“天後”、“影後”這樣的看似復古實則笑話的寫法。因此,有必要對自古就有的“後”字的用法進行一定的梳理,正本清源。

“後”字最早出現於甲骨文和金文,上古時代“後”意為“王者”,多為君王和重要領袖的名號,含義近於後世的“王”

從現有文獻看,“後”這個字出現的很早,在殷墟甲骨文與殷周金文中就有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後”與“司”幾乎就是同一個字,只不過甲骨文中的司字,手在左上方而已,從金文開始映象翻轉,移到了右上方。

古文字的各部分構件位置是不定的,手在左方還是在右方對字義並沒有影響。因此,著名的商代“後母戊鼎”常可以稱“司母戊鼎”,“司馬”也可以寫作“後馬”。

後在上古時代的意思是“王者”。文獻中,中國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其國王的稱號就是“夏后氏”,意為夏國之主。

“後”和“後”的異字合一:是現代漢字的簡化,也是歷史的進步

在夏代,偉大的君王或首領的名字裡常常有“後”這個字。例如,中國最早的王,家天下的開創者,夏朝的創始人,大禹之子啟,歷史上就叫“夏後啟”,意思是“夏的國王的啟”。

此外,我們熟知的后羿,他的名字裡也有後這個字,說明他也是一位王者。歷史上是真實存在後羿這個人的。與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射日英雄的人設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后羿是夏朝時東夷部落有窮氏的首領,他利用權謀流放了夏朝的國王太康,立了太康之弟仲康,後來又取而代之,成為了夏朝的僭主。故《左傳·襄公四年》稱: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后羿對不服從的方國大加撻伐,殺人無算。後來后羿被其寵臣寒浞殺死。

上古時期還有一位著名領袖的名字冠以“後”字,就是“后稷”。據《史記》等文獻記載,帝嚳之妃有邰氏之女姜嫄有一次外出,無意中踏上了巨人(天帝)的腳跡,即《詩經·大雅·生民》所稱的

“履帝武敏”。

從此懷孕,生了一個兒子。因為這個孩子沒有父親,所以姜嫄一度將其拋棄,因此起名“棄”。

但棄吉人天相,動物們對他進行了精心的護育。棄長大以後,儀表非凡,特別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民耕種。因此被認為是開啟稷和麥種植的人,史稱“后稷”,意為糧食之王。

后稷被認為是周人的偉大先祖,周王朝建立後,對其尊崇備至,此後代代祭祀不絕。《史記·殷本紀》引《尚書·湯誥》統稱大禹、皋陶、后稷為“三公”,贊其

“久勞於外,其有功於民,民乃有安。”

“後”和“後”的異字合一:是現代漢字的簡化,也是歷史的進步

《尚書·呂刑》並列伯夷、大禹、后稷為“三後”,謳歌

“三後成功,惟殷於民。”

由此可見,在上古夏商時期,“後”字的使用主要體現在君王或重要領袖的名號上,其含義接近於後世的“王”。

周代以降“後”字成為君王正室配偶和後宮的稱號,是皇室專有名稱,直至清朝滅亡,“後”字開始淡出民眾的視野和現實使用領域,成為了一個歷史詞彙

進入周代以後,周王被稱為“天子”、“王”,“後”這個字也逐漸不再被標識為王號。但這個字也沒有因此埋沒成為廢字,而是實現了轉型。

從周代開始,

“後”轉為君主正室夫人的稱號

,周天子正式的配偶被稱“王后”,而諸侯的正配稱“君後”。例如,西周最後一位國王周幽王的正室,就是來自申國的申後。而申後與周幽王的恩怨成為西周滅亡的一個重要導火索。

公元前221年,秦王掃六合,天下歸於一。秦始皇創造性地發明了“皇帝”這一稱號,從此封建王朝的君主被稱為“皇帝”,相應地,皇帝的正妻從原本的王后改稱皇后。

“後”和“後”的異字合一:是現代漢字的簡化,也是歷史的進步

但有意思的是,我們都知道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但他的皇后是誰,至今是個未解之謎。同樣的,中國第二位皇帝秦二世胡亥也沒有立皇后的記載。因此,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皇后,就是漢高祖劉邦的正妻呂雉,亦即後來著名的呂后。

中國曆代王朝的皇帝大多立有皇后,但人們往往都是隻會記住第一。剛說了歷史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是呂雉,那麼最後一位就是清朝宣統皇帝的正妻郭布羅·婉容,這個面容姣好但命運悲慘的女人為中國帝制的終結做了一個悲慼的註腳。

自秦以降,皇帝的正妻稱皇后,而皇帝之母被稱為“太后”。據學者考證,“太后”之號起源自戰國時代的秦國。中國第一個太后就是秦國曆史上著名的羋八子,稱秦宣太后。

“後”和“後”的異字合一:是現代漢字的簡化,也是歷史的進步

她是楚國人,羋姓,“八子”為妃嬪稱號。她作為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一度專權,其弟魏冉亦曾權傾秦國。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后是清朝的隆裕皇太后,作為光緒皇帝的正妻,她的一生也是非常悲慘的。雖然隆裕太后的容貌並非上佳,但其歷史地位非常崇高,她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在清帝退位過程中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為政權的平穩過渡做出了貢獻。

因此在民國建立以後享受盛譽,1913年她去世時,民國政府稱其為“女中堯舜”。

除了皇后、太后外,秦漢以來,“後”字還用在另外一個重要的後宮稱號上,即“太皇太后”。按照禮制,太皇太后是皇帝的祖母,歷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叫薄姬,她是漢高祖劉邦的妾,是漢文帝劉恆的生母,是漢景帝劉啟的祖母。漢景帝繼位後,尊他奶奶為太皇太后。

“後”和“後”的異字合一:是現代漢字的簡化,也是歷史的進步

而中國最後一位太皇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1908年,宣統皇帝繼位,即日尊其為太皇太后,其實慈禧是宣統的繼祖母。

但是,慈禧從太后變成太皇太后的次日就薨逝了,因此,中國最後的太皇太后只履職了一天,這也從側面說明大清朝和整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都已經日薄西山,氣數已盡。

此後,作為皇室專有名稱的“後”淡出了民眾的視野和現實使用領域,成為了一個歷史詞彙。

“後”字用例變遷的歷史影響

(一)“後”字與後宮意象緊密相連

從秦漢以降,後字的用法逐漸從對君王、領袖的稱呼轉變成與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緊密聯絡,從而具有了鮮明的女性特徵和宮廷色彩。

以後,無論朝野,無論雅俗,提到“後”字一般都會聯想到“宮廷女主”這一意象,使“後”字極具女性色彩。“後”字與後宮及其相關的政治勢力密切相連,奠定了古代宮廷語詞的固定用例,對中國古代政治和文化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二)“後”字用例的國際影響

在歷史上,作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中國的文物制度和風俗習慣一般都會被作為一種文化輸出到國外,被東亞各國所繼承和傳揚。

“後”字的使用也是如此。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王后”、“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概念被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對當地宮廷文化與政治形象的塑造產生了很大作用。

這些國家對來自中國的稱謂文化進行吸收、消化,使之成為本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作為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皇后”一詞依然在日本被使用,成為中國古代宮廷詞彙在海外的“活化石”。

參考文獻:《左傳·襄公四年》《詩經》《史記》《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