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我們如此自信,卻如此普通?

是什麼讓我們如此自信,卻如此普通?

昨天聊到了消費主義的興起,整個19世紀報紙和電視的出現,讓商家的消費主義主張一點點進入人們的內心深處,從而取代了曾經上帝和傳統的位置。

這裡面有好的一部分,比如消費主義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個人主義的解放,也加速了社會觀念的開放,比如從上往下的意識形態教化,從下往上的消費主義思潮更能促進思想的進步。

但是壞的部分也很明顯,一方面,人都是懶得思考的動物,一旦消費主義盛行以後,人就懶得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從而開始被其綁架,甚至被其定義自己的一生。

買買買這個交易的行為,現在竟然可以解決你的愛情,你的親情,你的孤獨了,那麼解下來你的一生也就被它定義了。

另一方面,消費主義的本質是討好使用者,它會一遍又一遍的按摩你的自我,告訴你有多優秀,告訴你值得,告訴你一切美好必將發生。

這會導致什麼呢?會導致我們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必然是最好的,就算現在不好,未來肯定也會變得更好。

所以,我們要追求那些更好的東西,去買我自己買不起的東西,去過我自己現在過不起的日子,去找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做朋友,去喜歡一個個自己配不上的人。

特別是在婚戀市場上,喜歡一個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很正常,但是站在大比例下就會發現這事兒不合理,只能說我們太過自信。

一邊消費主義各種廣告和雞湯都在告訴你,你很優秀,你值得,你的未來充滿可能,另一邊抖音和微博又在告訴你,大家的顏值都那麼高,大家都生活也都那麼好。

那麼自然而然的,自信的我們認為這個世界上帥哥美女多,優秀的人也多,相互匹配很正常。

但是現實呢?看看你身邊的人,看看整個中國14億人口裡大部分人過的生活就會發現,其實大部分人都很普通。

不說大街上去看一個個人了,愛上街去秀自己的依然相對優秀,你可以去看看核酸檢測時的排隊,去看看大超市裡逛的人,看看菜市場裡的人,他們的平均數是什麼樣?

他們才是最真實的普通人,我們也是。

而且不僅僅我們現在普通,我們的未來也在被逼著變得更普通,整個社會越是需要高效,就越是需要標準化,而標準化的個人自然也就成為了平庸代名詞。

每個人進入這個專業,讀了四年以後出來,就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某某專業畢業生。

然後你進入一個標準化協作的組織裡,為了更高效,你就不得不去配合組織,讓自己變得只會做標準化的事情,於是你就變得一個可替代的普普通通小員工。

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社交媒體上,在生活裡看到一個個標準化的影子,只要人家職業一報出來,你就會說,原來你就是一個某某工人——你總能找到那麼個人,普通人。

好像每個人都變得不再重要。

消費主義正在讓你感覺自己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獨一無二,而現代化加速讓我們又變得越來越普通,越來越標準化,越來越看不起其他人。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我們自己心裡,我們自己如此重要,而在他人眼裡,我們又變得一文不值,只是一個普普通通打工仔,一個普普通通小老闆,一個普普通通程式設計師而已。

於是這個認知差距就造成了一種現象,我們互相嫌棄,又自我陶醉。

就像楊笠說的一樣,我們總是那麼的普通,卻又那麼的自信,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