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不對,越睡越累!告訴你“最佳睡眠姿勢”,還不趕快收藏

咱中國百老姓天生就對“吃”和“睡”非常在意!

人家外國人見面打招呼統稱“hello”,而咱們見面第一句必定是“你吃了嗎?沒吃到我家吃去!”。除了吃之外,全世界貌似只有中國人才午睡,所以中國的午睡文化從何而來?

午睡不對,越睡越累!告訴你“最佳睡眠姿勢”,還不趕快收藏

01

中午為什麼想午睡?

咱們中國人講究“一日三餐”,特別是中午要吃好,最好能跟皇帝一樣好。而且咱們日常吃的主食:

大米和麵,都是精細碳水

。碳水吃進肚子之後,經過人體消化分解會產生糖分,而

糖分容易給人帶來飽腹感

,特別是人吃完飯之後,全身大部分血液都會集中到消化系統,給腸胃提供能量,加速食物的消化分解。此時流經大腦的血液減少,再加上中午陽光正好,氣候適宜,大腦很容易產生睏倦感,人也會想要午睡,這也是為什麼“酒足飯飽,應當睡一覺”的原因。

而外國人一般也是三頓飯,但是他們的午飯卻很簡單:一份漢堡、一杯咖啡、外加一份三明治就能給他們打發了。

午睡不對,越睡越累!告訴你“最佳睡眠姿勢”,還不趕快收藏

02

午睡的原因是大腦血液減少,但是午睡的好處也需要提前瞭解

午睡能提高下午工作效率,減緩疲勞。

午睡的時候,人會思想放空,讓精神得到放鬆,有效緩解上午工作所帶來的疲勞感。等到午睡睡醒,人會心平氣和,一掃先前疲憊,從而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曾有研究發現,

睡前喝一杯咖啡,午睡醒來後能更加提神

,從而達到1+1>2的效果。

午睡能護肝,促消化。

中醫有句說法:“人臥則血歸於肝”,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人在休息的時候,身體部分血液會迴流到肝臟,

肝藏血

,等到人起身活動,肝血會傳遞給需要血液供應的器官組織,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功能。

午睡不對,越睡越累!告訴你“最佳睡眠姿勢”,還不趕快收藏

03

午睡好處多多,但是午睡姿勢不對,會讓你越睡越累,3大注意點,建議收藏!

首先、午睡“最佳時長”在30-60分鐘。

古人常說

子午睡

(子時23:00-1:00,午時11:00-13:00)是最佳睡眠時間,子睡為大,午睡為小。小睡時間建議在30-60分鐘,如果小睡時間過長,就會進入深度睡眠,反而影響夜晚的休息,打亂睡眠節奏。而且睡時間過長也會讓人頭痛、腰痠腿軟、四肢無力,渾身打不起勁。

不過睡太短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作用

。很多人是中午忙裡偷閒,只能趁十幾分鍾時間好好休息。就算睡不著,也建議大家趴在桌子上閉目養神,這十多分鐘的休養也是能做到緩解大腦疲勞,讓神經得到充分的放鬆。

其次是避免伏案睡或仰頭睡

中午午睡的最好姿勢當然是

躺下睡覺

。但是很多上班族和學生受環境限制,只能趴在桌子上午睡,但其實這種睡覺姿勢很

容易讓頸部前傾,增大頸部疲勞

,而且時間長了會違揹人體生理結構,造成脖子前傾,影響美觀。趴著睡還會讓

手臂血液不流通

,造成酸脹、麻木且長時間失去知覺現象。

如果大家因趴著睡而手臂麻木,午睡後可以多做幾組“

夾脊

”動作,也就是兩手合起放在身後,然後向上拉伸,再回歸原位,一組十秒,反覆3次。夾脊動作不僅可以緩解手臂麻木,而且還能

調動全身肌肉和骨骼

,非常有益。

很多人也喜歡靠在椅背上仰頭睡,但其實仰頭睡也容易拉傷頸部肌肉,讓頸椎周圍的動脈神經受到壓迫,長此以往,會出現

大腦供血不足

症狀,從而精神乏力、虛弱、注意力不集中、耳鳴頭暈等。所以針對睡覺姿勢,如果條件充足可以買一把

自由伸展的椅子

,又或

是U型抱枕

墊在頸部位置,這樣做可以讓全身肌肉得到鬆弛和調整。

最後是午睡醒來一杯水

很多人午睡後會感覺不舒服,這時候可以站起來走走,倒一杯水然後喝掉。午睡喝水的目的是

補充身體水分,增加血容量,從而稀釋血液,維護血管

。但是需要注意一點,喝水

不要狂飲和喝太多

,水喝多了以後容易讓細胞內外水液失衡。

午睡不對,越睡越累!告訴你“最佳睡眠姿勢”,還不趕快收藏

人午睡醒來後,大腦會暫時性供血不足,以至於有人剛醒,會出現頭暈、嘔吐、身體疲憊等現象。

專家建議,以下3種人不宜午睡:老年肥胖患者、血壓過低以及心血管疾病人群。

這是因為這3類人,他們的

血管通道狹窄

,血液迴圈流通不暢,平時的時候就要注重血管維護,而午睡恰恰會出現大腦暫時性供血不足的情況,

如果午睡時間過長,則會增大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

午睡不對,越睡越累!告訴你“最佳睡眠姿勢”,還不趕快收藏

以上說法僅僅是從科學理論而言,但是也並不是說這3類人就不能午睡。

午睡應該順其自然

不必為了改變而改變

,而且很多人午睡已經成了習慣,硬要改變,反而會出現健康問題。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因人而異,想要睡就去睡,沒有午睡習慣也可以不睡,

順其自然很重要

參考文獻:

1。 有些人不適午睡。中醫中藥網

2。 這麼午睡能養肝!專家送你一份科學午睡時間表,家人都能用上。健康時報。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