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福,祿,壽,是民間百姓十分喜歡的三個字,組成的祝詞更是百姓間“喜說樂聞”的話語。福,祿,壽在民間來說,更是一種文化,從古人對星辰自然的崇拜,引出神話中的福星,祿星,壽星三位神仙,象徵幸福、吉利、長壽,成為民間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實寫照。

這一說開,就得扯很多了。簡單說,這種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如逢年過節,如人生中的重大日子,總會說上,寫上幾句有福,祿,壽寓意的祝詞。更明顯的,就是體現在人名,地名上面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人名不說遠,就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本人,就是按“福”,這個輩份字起的名。

地名的應用,就很多了,帶福,帶壽,帶祿的,數數都一堆。不過,真要說到最直白,最直接,最有深意的地名,非

“百壽”

莫屬了!

百壽,在廣西地界,是桂林市永福縣轄下的一個鎮——百壽鎮的名字。作為行政地名,

百壽

在這裡使用的時間並不長,從1931年到今天,不過80年時間,但80年間的

百壽

地方故事,卻是有點複雜。因為從1931年到1952年,

百壽

代表的是縣制,而自1952年到今天,

百壽

代表的是鎮制,這行政上下就差了一級了,這有些什麼樣的歷史過往呢?

也就是這篇文章的故事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百壽

作為地名的起源,也簡單,就是境內有個夫子巖,巖上刻有幾尺見方的楷書大

“壽”

字,

“壽”

字筆畫間,又刻著一百個字型不同的小

“壽”

字。經過歷代文人官仕的宣揚,這巖壁上的百個

“壽”

字在後世有了名氣,最後也就有了百壽巖,百壽鎮,百壽縣的命名。

這大大小小百個壽字為什麼會被刻在這裡呢?為什麼偏偏就是這個

“壽”

字呢?這故事就久遠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在漢代,有個叫做廖扶的人在這巖下生活,傳說他活了158歲,同時,他家族幾百口人也多是長壽之輩。之所以長壽,據說是因為他們日常飲用巖下的一口“丹沙井”的井水,這井也被後人稱之為“廖扶丹井”。

在歷代,因為各種歷史環境條件下,古人平均壽命都不高,長壽是很值得宣揚的一件事情,如在清代,超過八十歲的老人,都可以被當地官方編修的地誌書所記載。活了158歲的廖扶,就按歷史上來說,放到哪個朝代,幾乎是見證了大半數皇帝的登基與駕崩了。

到了東晉時,這個事被葛洪瞭解到了,於是在他的《抱朴子》一書中記載了下來。後人也就把這個巖稱為“扶子巖”,“扶”,“夫”近音,流傳中也就成為了後來熟知的——夫子巖。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活了158歲的廖扶,成為當地的一個記憶,長壽也是古人的嚮往,到宋紹定己丑年(公元1229年),據說這年時任當地知縣的史渭剛好也是六十歲,古人認為,六十花甲一迴圈,謂之

“壽”

始,所以,慶賀自己入壽辰,也恰好在這夫子巖下為官,回望自己人生,感慨之餘,不由得寫下一個大大的楷書

“壽”

字,命人刻在這巖壁上。

單就一個

“壽”

字,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心情,於是,又在

“壽”

字筆畫間,又用不同字型刻上一百個小

“壽”

字,寓指多壽之意。正是這百個

“壽”

字,最後也就引出了一系列的“百壽”之名了。

關於百壽巖上這個

“壽”

字傳說故事,還有多個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都是離不開人們對

“百壽”

含義的理解,畢竟

“壽”

就是人間美好願景之一。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百壽作為縣制地名出現比較晚,地方歷史往前,那就真和百壽二字無關了。

秦漢之時,百壽縣所在地為始安,潭中地,算是比較邊荒之地,直到晉武帝太康初年,才在境內設了個常安縣,位置在現百壽鎮以南,這也是這地界上建有縣制的開始。

在南北朝亂世中,據說梁朝時此地置有梁化郡,郡治梁化縣,也在這區域。不過這一段很少有記載,難以佐證,所以也就很少提起了。

總之,到了隋文帝開皇年間,常安縣被撤掉了,直到唐武德四年,撤“郡縣”改“州府縣”時,把始安郡改為桂州總管府,在始安西一百五十里地設定一個慕化縣,縣治就在現百壽東南八里處。

之後,不知何因,慕化縣就改名多次了。唐永貞時,慕化縣改為淳化縣(也有記為純化縣),唐僖宗乾符初又改為古縣。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隨後的五代到宋,這裡的變化更加亂而不清了。有說五代後梁時為歸化縣,後唐時,這裡反覆為慕化縣。

不過到了宋代,這裡的歷史也講不清,據說宋太祖開寶三年,潘美,尹崇珂平定南漢後,桂州轄下十一縣中,有古縣,永寧縣,不過,南渡以後(即南宋),古縣曾升為古鎮州,永寧縣被取消。

至於宋皇室南渡後,這古縣,永寧縣之間的關係與變化具體如何,有沒有古鎮州這段歷史,史籍中記錄說什麼都有,所以,在後世中,也就有所取捨,交待不清了。

注:古縣在南宋曾升為古鎮州的這段歷史,在明隆慶五年,永寧州成立時,知州唐執中在《古田升州記》中曾提到:“古田在宋為古鎮州”,但是他的依據資料是什麼,後世中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也就成為了孤證。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到明太祖朱元璋上臺後,在洪武元年,改靖江路為桂林府,治下的古縣改為古田縣。到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巡撫朱英,知縣陳達把縣治遷到百壽巖對面,即現在永寧州古城所在地,當然,這時候還是叫古田縣城。

古田縣城初立,即建土城,土城周長三百丈,高一丈五尺,厚六尺,幾年後,又改成石城。不過也就這個時候,這片區域的發生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從而改變了古田石城的命運。

明代宗景泰年間,少數民族在此崛起,到成化年時,韋朝威,覃成賢起兵,一舉攻下古田城,由此,韋氏幾代人佔據經營古田長達八十年。此間,明朝廷數次進兵剿圍攻,但都是互有勝負,收復不了。

直到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朝廷令江西按察史殷正茂“

以都御史受節鋮

”,領十四萬兵馬圍攻古田韋銀豹,激戰之後,隆慶五年,古田縣城重歸明王朝統治。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殷正茂在領兵平定古田期間,發現區域體制內的行政令,軍令實行不方便,有阻礙,存在諸多問題,於是,上書朝廷,申請把古田縣升級為州,直隸州,最後獲得了批准。

也因為此地亂了數十年,官府付出很大代價才得到了安定,安寧,出於一種願望,是重新取名

永寧

。永寧州建制的第二年,也就是隆慶六年,把原來的古田石城進行第一次擴建,成為了永寧州城,

州城往西拓二十五丈,立四門,東為東興門,南為鎮寧門,西為安定門,北為迎恩門。

到萬曆三年,巡撫郭應,州牧鄭猶隘又往北拓三十丈,由此,永寧州城周長五百二十三丈,幾乎比原土城時的多了一倍,城牆高一丈九尺,厚八尺,城頭垛口六百三十七個,窩鋪十二個,敵樓四座,兵馬司四處。這也是如今看到的永寧州古城的早初的樣子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永寧州,古有“桂府稱屏障,西行第一州”的說法,永寧州古城,也是現在廣西境內為數不多儲存比較完整的古城之一。

永寧州城自開建到今,歷經了眾多自然風雨,人為災難。據載,清康熙八年十二月到九年五月,永寧州霪雨綿綿就沒有停過,導致城北牆崩數十丈;剛修好沒兩年,康熙十一年,事更多了,先是南北敵樓被燒,後東西牆又因雨各塌數十丈。之後就是多次加固,重修,加固,重修,方保得一城之完整 。

到民國時期,那永寧州城也是備受兵火考驗,亂世土匪霸城,日寇入侵佔踞,國軍潰敗困守,大建設時期的拆建之風,幸好每一次古城都挺過來了,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今天的我們才得以經一睹永寧州古城風韻。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永寧州初建,是直隸州,等級比縣高一級,此時,除了永寧州本部,直轄永寧州還管理著永福,義寧二縣,(義寧縣歷史可以點選此連結《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六)——桂林·義寧縣的行政區域歷史》)這算是永寧州行政上的最為高光的時刻的了。

永寧州本部按清代的都裡行政劃分,區域內分四廂十里,裡以下設32團,團以下編戶117甲,共六百餘個村莊。當然,按當時實行的區劃制度的“都裡團甲村”劃分,講起來還是很複雜的,也就不一一細說了。

廂就是指縣城內了,城外有上四里下六里的說法,這分法看似簡單,但管理機構卻是不一樣,上四里為吏目管轄(

吏目

,州之屬官,掌刑獄及官屬事務,類似現在市政府副處級幹部):下六里為巡檢管轄(

巡檢

,掌地方治安之官,類似現在縣公安局副局長,分管治安工作)。

上四里,即:長安裡,新興裡,新安裡,吉良裡;

下六里,即:崇良裡,仁良裡,永盈裡,永安裡,安和裡,安寧裡。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進入民國,因為實行“廢府存縣”等一系列行政區域改革,永寧州也就改名叫永寧縣了。但是到了1914年,在行政上,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改重複縣名”的改革。

因為在社會發展的時代,資訊不再閉塞,縣名重複也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政令通行,社會交往同名之下都易容有錯有誤,如當時已經開始有了電報這個新事物,電報最初是從簡的,這樣的話從甲縣發個電報去乙縣,偏偏丙縣和乙縣同名,機緣巧合下都接收到了,那引起誤會就大了。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全國有一百多縣存在同名的現象。二縣同名,三縣同名,。。。甚至六縣同名都有,所以,同縣改名就勢在必行了。原則就是

“凡兩縣同名者,存其先置,新名從舊,仍還舊稱”

。說白了,就是查歷史,這名字在誰的地盤上出現最早,那誰就有優先保留權,其他只能從自家地盤歷史上曾用過的名字中選一個,拼一個,直到不重複為止(

這是原則,實際情況有很多種

)。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那照著“永寧縣”三個字一查,就是五縣同名,除廣西外,河南,山西,貴州,江西四地都有。於是,紛紛改名,廣西永寧最早出現是明代,但時間靠後,人家漢,唐時期都用過了,沒辦法只得查歷史改名了,

這裡之前用過好幾個名字,最近的

古田

這肯定不能用了,因為當時福建就有古田縣,而且人家唐開元年間就用了,並一直在用,那隻能再往前查,史中有講:

“古縣至宋時省慕化入古縣”

,據此,也就改為古化縣。

不過有意思的是,到最後,這五個永寧縣都沒有繼續使用“永寧”之名,河南的改洛寧,山西的改離石,貴州的改關嶺,江西的改寧岡,廣西的改古化。

沒料到,幾十年後,在1941年4月1日,當時的寧夏縣,寧朔縣析地新置了一個縣,用的新名就叫永寧縣,也就是今天的銀川市永寧縣!

這真是:

兜兜轉轉五家爭,不料後來他人名!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不過,永寧改古化,這個名字用了沒幾年,到1931年,再次正式改名為百壽縣。至於為何改名,也沒有查到多少資料,不過單從字音,字義而言,

古化

未免有點太守舊了,寓意陳舊,也許有認為是

“食古不化”

之意,更重要的是,

古化

這個名字用了十幾年,都沒有真正落實,也一直是“擬定”,“暫定”臨時的狀態。

而百壽,當然就取於當地的歷史人文了,寓意還好,而且當時永寧州這座古城,也有壽城的叫法,所在地也有壽城鄉的稱謂,於是,

百壽

更容易被人接受,就成為新縣名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十八——百壽巖下百壽縣史話,桂林永福百壽

解放後,百壽縣在新一輪的行政區域改革中,實行“區村制”,1950年將全縣區域劃為5個區,1951年4月又改為六個區,8月又恢復原狀五個區。這些行政上的頻繁改變,也是當時的環境所決定的。

到了1952年8月5日,桂林行政專員公署發了一個通知下來,講的是百壽縣與永福縣要合併,新組合的行政縣區沿用

永福縣

名。在1952年前後,廣西很多縣區合併,新名一般都是各縣取一,當時為什麼不用“永壽,百福,永百,百永”之類為名,說白了,還是“永福”,“百壽”這兩名本身就有很深的,相近的寓意,亂改亂拼不如保留原樣。

人得永福,自然也就百壽了。

按新建制,永福鎮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原百壽縣降為鄉級鎮,也就是現在的百壽鎮,同時,百壽鎮政府從永寧州古城內搬出,遷到圩市東側。這個圩,在明清,乃至民國初,叫永寧州圩,也習慣叫州圩,因為後來百壽縣成為新縣名,慢慢的就改叫百壽圩了,如今也是百壽鎮鎮區所在。

永福也好,百壽也行,總之,時代依然在前進,歷史依然在書寫。

專注廣西地方誌,講講廣西過去的!

我在桂平,我是

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

。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