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文/史間一壺酒

“與君相見即相親,聞道君家在孟津。為見行舟試借問,客中時有洛陽人。”約1300年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詠孟津詩篇,也因此讓人們記住了孟津這個地方。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孟津縣會盟鎮東十里,有個李莊村。李莊村北十里,有一個古村莊遺址,名為雙槐村,它是王維的故里。從雙槐村遺址到李莊村,就是“滿目荷花千萬頃,紅碧相雜敷清流”的會盟銀灘。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世人瞭解孟津,還因為這裡是華夏先祖伏羲氏畫出先天八卦,開啟中華文明的地方。相傳,上古伏羲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揹負“河圖”,伏羲據此演成八卦,是為先天八卦。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孟津縣名的由來也頗有一番故事。話說,孟津在洛陽北,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相傳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盟於此,所以稱為“盟津”,以後逐漸演化為“孟津”。也稱“治戍津”、“富平津”。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孟津是一個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州名縣,位於萬里母親河黃河和千年洛河之間,是舉世聞名的中華兩河流域中心,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有“河圖之源、人文之根”之說。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周武王滅殷商以後,其弟周公姬旦營建成周城,史稱下都,遺址在孟津縣平樂鄉金村、翟泉一帶。是上都王城(洛陽市王城公園)和鎬京(陝西省西安市)的東部屏障。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建都於此,近代名其遺址為洛陽漢魏故城。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邙山,蜿蜒於洛陽、孟津、偃師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後長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一說。陵墓群已經探明的帝陵包括東漢帝陵5座,是中國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孟津境內就埋葬著歷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皇帝,那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據記載,劉秀死後埋在原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鄉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 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在這裡,有著名的黃河小浪底景區,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里峽、三門峽大壩四個片區,113個景點組成,以黃河中下游水利樞紐工程 ,以峽谷河流為主要特色,曾榮獲“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等榮譽稱號。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龍馬負圖寺景區位於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因“龍馬負圖出於孟河之中”而得名,始建於晉懷帝四年,是河洛文化中“河圖”的發現地、中華易學文化的發源地,被譽為風水之源,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王鐸故居位於中州名鎮會盟鎮老城村,是明清大書法家王鐸的宅第,故居毀於戰火,後按原貌修復重建,修復後的王鐸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園林,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孟津縣內有中國牡丹畫第一村——平樂鎮平樂村,該村因公元62年東漢明帝為迎接西域入貢飛燕銅馬築“平樂觀”而得名。“平樂農民牡丹畫”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郭泰安為首的幾位當地農民畫師。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孟津縣朝陽鎮南石山村是工藝唐三彩的發源地。1920年前後,南石山村陶塑藝人高良田仿製唐三彩製品,首獲成功。2000年朝陽鎮被省有關部門命名為“三彩之鄉”。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作為孟津特色美食的代表之一,橫水滷肉因具有入口即化,香而不膩的特點,名揚一時,享有“豫西名吃”之美名。

河南一縣,名字起源於諸侯會盟,是河洛文化發祥地,王維留下詩篇

“清晨一碗湯,神仙都不當”,這湯指的是有百年曆史的鐵謝羊肉湯。每天早晨,特別是在冬天,方圓幾里地的老人們總會早早等候在店門前,為的是能喝上鮮湯。

參考資料:《孟津縣誌》等。喜歡文章,請點關注、收藏或轉發。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史間一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