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2017年6月10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中華茶文化發展研究課題組承辦,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召開了“探尋中國茶道的文化足跡”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郝斌教授為該會議題寫“禪茶一味”。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對,就是上面這個題字。再次引發了大家對“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兩種提法的爭論。

時任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

,詩話學專家,唐宋詩詞專家,中國文學批評家,中國茶文化首席專家,被譽為“中國詩話第一人”,國際東方詩話學會的開創者之一,中華茶祖神農文化的奠基人,中韓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蔡鎮楚教授認為:(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禪茶只是一種茶類,是寺院茶,居士茶或和尚茶,並非大眾茶;不能將茶禪論這一學說與禪茶這一茶品混為一談。”

“茶與禪的關係,從來是以茶參禪,以禪修心。”

“不能將茶禪論這一學說與禪茶這一茶品混為一談。”

時任

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茶業系教授

,茶文化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所長,安徽省茶業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丁以壽認為:(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茶禪是一種修行方式、修行途徑。人生修行的方式、途徑有許多,茶禪只是其中之一。”

“茶禪一味即茶和禪一味。茶和禪兩者並列,無先後、主次。”

“……禪茶文化內涵則僅是關於禪寺茶禮,其內涵較小。”

“主張用茶禪文化而不用禪茶文化,因為茶禪文化內涵和外延均包括禪茶文化。”

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

》一文的作者認為:

(以下為《到底該是“茶禪一味”還是“禪茶一味”?》一文的原文)

“只有當茶禪不二,即將參禪用功的功夫深入到喝茶這件細小的事情上時,‘茶禪一味’才可表述為‘禪茶一味’。”

其實他們三者都偏向於“茶禪一味”。

但是既然這種描述都來源於佛教,那麼我們來看看爭論一年以後佛教中人的看法。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實際上此文一出已經算給當時的爭論打上一個句號。

當然從佛家的角度“不爭”便是正道,但是

從語言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討下去可能還真有番趣味。

韓愈的《師說》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雖然指的是人在知識水平上為什麼會有差異。但是對字或詞而言它們是什麼時候創造的,是由哪個行業創造的,在遣詞造意時也是有差異的。

“禪”這個字的創造遠遠早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最初意思按現代普通話的讀音為“禪(shàn )”,它的含義分別如下:

1)東漢時期著名的

經學家

、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禪,祭天也。”

2)《

三國志

·文帝紀》“帝光禪位於虞舜。”

另外還有一些解釋,可以說與今天我們重點要講的佛教裡的“禪(現代普通話的讀音為chán )”沒有一點聯絡。

但是當印度詞彙jana隨著佛教傳入之後,根據漢語音譯為“禪那”,後來單以“禪(chán)”字表示。它的出現解決了先秦時各教派對基於“靜”這種行為的修行方法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困境,也就是用“禪(chán)”來代替對“靜”這種修行行為的描述。

“茶”

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唐代陸羽撰寫的《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可以說“茶”字及飲茶習慣在中國的出現也是遠遠早於佛教的。

“禪茶”

茶由於含有咖啡因等可以讓人興奮的物質,也就能暫時消除疲憊使人的頭腦變清醒,同時又不受佛教戒律的限制,自然受到中國佛教徒們的青睞。剛開始的寺廟一定會建在相對偏僻地方,所以佛教徒們也會選擇自己種植茶樹,就像他們叫自己住的地方為“禪院”、“禪房”,他們又把自己做的茶叫“禪茶”。這個時候並沒有真正的把“禪”的概念和“茶”的概念聯絡在一起,而是把“禪茶”做為一個專用名詞。

包括撰寫出《茶經》,後來被世人尊稱為

茶聖

陸羽

,三歲時就被禪師收養,從小住在寺院裡練得一手採制、煮茶的高超技藝。

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記載的唐末五代,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僧答:“曾到”。趙州曰:“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趙州曰:“吃茶去”。這個據說是證明僧人們已經悟出“茶”和“禪”是相通的典故。從中國語言遣詞造意的習慣上講他們由於“禪茶”已經是特指寺廟裡做的茶,所以他們只能說出“茶禪一味”而不會是“禪茶一味”。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在哪種意境下,當時的僧人可能說出“禪茶一味”呢?

比如一個閱歷較淺的和尚問他的師父:“其它寺廟的‘禪茶’和我們的‘禪茶’味道是不是一樣。”這個時候他的師父可能會說:“禪茶一味。”即禪茶都是一個味道。因為根據佛教對沒有貪、嗔、痴等煩惱的修行要求,有一定修為的僧人一定不會去比較不同寺院的禪茶味道。

茶禪一味

”的出現。

據傳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在湖南夾山著就禪宗第一書《

碧巖錄

》並悟出禪茶一味之道。曾手書“茶禪一味”四字,將其饋贈參學的日本弟子榮西。

雖然目前這個典故並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但是如果當時圓悟禪師真要寫,根據前面的分析大機率會寫“茶禪一味”。

正如前面所說“禪”的概念是基於“靜”這種修行行為的,而當時吃茶的過程(包括我們現在飲茶的過程)正好與“靜”這種行為相符。所以當時“茶”與“禪”相通的概念也許並不像我們現在理解得這麼複雜,就是通一個“靜”字而已。

據說直到日本

豐臣秀吉

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

千利休

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根據《

詩經

》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正好可以佐證筆者上面的猜測。

“禪茶一味”真正出現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一些沒有自己“禪茶”的寺院,在外界去吃茶(非禪茶)的時候可能會發出“禪茶一味”感悟,因為他們可能根本就沒有“禪茶”這個概念。

第二,不是佛教徒的普通人。

因為人類有一種思維習慣,即用自己熟悉的東西去類比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普通人(特別是那些文人)對“茶”熟悉應該遠遠高於“禪”,因此當他們接觸到“禪”的時候,他們會思考“禪”到底該用自己熟悉什麼東西去類比呢?當他們想到“茶”的時候,大機率就會使用“禪茶一味”的表達方式。

筆者有這樣一個親身經歷。

當筆者第一次想去了解“茶道”的時候居然自己想到了用“茶禪”去解釋“茶道”,並寫出了自已的一段解釋“所謂‘茶禪’,非佛非道。不以神鬼為載體,僅專注於‘茶道’之形式及內容以達到心境片刻之寧靜。”這個時候筆者並不知道有“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之說。

所以既然筆者在接觸“茶”以後都會有這樣的覺悟,那麼保不準總有人也會自已覺悟到“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尤其是那些書法較好的人,說不定心血來潮、大筆一揮就寫出了“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從此白紙黑字保留了下來。對於書法大家而言甚至其他人還會爭相模仿,那麼“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就這樣氾濫開來。

現在我們看到的“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本質上是一個概念,即“茶”可以讓人靜下心來,“禪”也可以。對有些人而言甚至會像筆者一樣讓“禪”字意義回到它本身的“靜”上面來,跟佛教的關係都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