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後,康熙俘虜了一支俄羅斯衛隊,後代至今仍在北京生活

不靠譜的戰鬥民族025:中國皇帝有一支俄羅斯衛隊

雅克薩之戰後,康熙俘虜了一支俄羅斯衛隊,後代至今仍在北京生活

鮑里斯·葉戈洛夫,俄羅斯國防部網站的專欄作家,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

《俄羅斯的哥薩克怎樣成了中國皇帝的衛隊》

HowRussianCossacksbecameelitetroopsoftheChineseemperor

),描述在17世紀康熙皇帝曾擁有一支由俄羅斯軍人組成的部隊。

這件事聽起來頗有些傳奇,但也有合理的成分。要知道列寧的警衛部隊中也有一個深受信賴的中國團,為什麼康熙皇帝不能來一支哥薩克衛隊呢?

雅克薩之戰後,康熙俘虜了一支俄羅斯衛隊,後代至今仍在北京生活

列寧身邊中國團(任輔臣團)的戰士,曾有人懷疑他們與列寧的關係是否被誇大,但向俄羅斯朋友確認這件事的時候卻得到了些令人意外的結果。

幾乎所有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承認這個中國團堅韌勇敢,戰鬥力強,也承認他們很忠誠,但對於這種美好品質的評價卻各不相同——列寧信任這些中國戰士,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與俄羅斯人沒有親緣關係,而語言的壁壘使他們很難被腐蝕收買,所以他們在執行命令的時候鐵面無私。

是的,這當然是一種美德,但是鐵面無私也就意味著對命令的絕對服從,和六親不認沒有人情味,對列寧以外的俄羅斯人來說,這就不能說是一種百分之百的美德了……

看來“人情社會”不僅是中國一家的問題。

言歸正傳,說到這個話題,老薩頗有些親切感。這當然不是說薩蘇和哥薩克有親戚,而是因為少年的時候是在北京的東城生活,那裡有個已經消失了的地名,就叫

“俄羅斯佐領”

,地點在今天東直門胡家園附近。

記得早年經過那裡的時候,總想看看能否遇到一兩個金髮碧眼的羅剎,但那裡的人看著都是老北京的樣子,並無怪異。只是俄羅斯大使館正好修在那兒,讓人覺得歷史上應該是有些淵源的。

根據鮑里斯的描述,康熙大帝身邊的哥薩克衛隊主要是

“阿爾巴津人”

康熙皇帝的政策水平很高,在戰爭後他選擇釋放俘虜,但是透過官員提醒他們回家的路山高水長,要穿越整個西伯利亞荒原。那個時代沒有西伯利亞大鐵路,所以部分俄羅斯人深感返回歐洲不容易,而且就算到了彼得堡,以他們的背景也不容易找到工作,於是做出了留在中國的選擇。康熙將其編入

“黃邊部隊”

,作為自己的親信使用。

這段歷史我國也有記載,據稱這批俄羅斯人是被編入

“鑲黃旗”

的,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黃邊部隊”,最終的人數超過了百人,恰好可以組成一個“佐領”,這也是所謂“俄羅斯佐領”的由來。

只不過康熙似乎並沒有把這支部隊當做衛隊使用,主要是讓他們擔任翻譯,處理與俄羅斯往來的外交函件和情報問題。而且,由於這些哥薩克的教育背景,特別是他們的後代並不能勝任翻譯工作。兩代之後,即便是“俄羅斯佐領”的名字依然還在,其後人已經基本沒有懂得俄語的了。

鮑里斯這篇文章對這些俄羅斯士兵職責的描述略有偏差,但他也透過採訪瞭解到了這些俄羅斯人在中國生活的細節——清朝末年,有好事者在北京尋訪過這個特殊的人群,聽他們講述了歷代的傳承。

這些俄羅斯人到達北京之後,遇到的一個巨大問題是到哪兒去做禮拜。他們大多是東正教的教徒,而清朝前期的北京雖有耶穌會教士,卻沒有東正教的教堂。一開始清朝的統治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安排他們到原有的教堂去做禮拜。

雅克薩之戰後,康熙俘虜了一支俄羅斯衛隊,後代至今仍在北京生活

那個時代,北京倒是有教堂,不過,這是天主教的教堂好伐!

清朝的皇帝當然不知道,從1054年利奧九世教皇和君士坦丁大主教相互開除教籍開始,天主教和東正教雙方便水火不能相容。在世界各地,這種誰主導的問題都無法調和,即便是面對穆斯林西侵東正教會不得不求助於羅馬,給了雙方調和的機會,結果卻是十字軍洗劫君士坦丁堡,使雙方的矛盾更加激化。

然而,清朝皇帝的威嚴比教皇還要厲害,竟然能讓二者在一座教堂裡共同禮拜。我們不禁要想,如果康熙大帝能更偉大一點,說不定能促進他們解決幾百年的分裂問題呢!

不過這應該只是幻想,可能雙方最終仍然不能完全接受對方,最後清朝政府也沒辦法,還是利用東城一座廟宇作了俄羅斯佐領的禮拜之地(即今天俄羅斯大使館所在地),看來有些事,強勢如皇上也是無可奈何的。這座教堂被北京人給取了個古怪的名字——

羅剎廟

對應於後來在東交民巷設立的另一座俄羅斯風格教堂,這座位於胡家園的教堂也被稱作“北館”,成了俄羅斯佐領的獨特象徵。這張照片拍攝於1901年,可見其外觀已經完全沒有中式廟宇原型的特徵了。

但是,在裡面禮拜的“俄羅斯人”看來早已經是一副中國人的模樣。

這也是筆者一直感到疑惑的地方——俄羅斯佐領的人,到了20世紀的確已經沒有俄羅斯人的感覺了,為什麼他們的基因消失得這麼徹底?鮑里斯的文章似乎解開了這個一直令人困惑的謎團。

根據他的說法,所謂“俄羅斯佐領”並不全是由俄羅斯人組成的。在康熙發動雅克薩之戰前,已經有意地收容懂得俄語的少數民族成員,用於瞭解對手情況,這其中最有幫助的是一些

卡爾梅克人

卡爾梅克人被稱為“唯一生活在歐洲的黃色人種民族”,主要分佈區在伏爾加河下游,是蒙古人的後代。

作為蒙古族的後裔,卡爾梅克人對能夠服務於康熙皇帝是感到天經地義的,而他們的優勢就是懂得俄語,能夠幫助皇帝做到知己知彼。

戰後論功行賞,總要給人家一個編制吧。因為俄羅斯佐領主要的日常工作是進行俄文的翻譯,所以這些懂俄語的卡爾梅克人後來便被劃入了這個編制。他們的外貌一開始就和國人沒什麼不同,後代自然也是如此。

所以,俄羅斯佐領裡並不都是俄羅斯人,他們的數量很有限,再經過幾百年的通婚,到了當代也就不再具備原有民族特徵,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清朝末年的俄羅斯佐領成員,外貌上已經看不出和老北京的區別了。

對我們來說,康熙擁有一些俄羅斯衛士或者翻譯只是歷史的一點波光。但仔細想來,可以發現一些以前沒有被重視的內容——康熙皇帝發動雅克薩之戰不是心血來潮,而是預先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收集和了解對方的情報,而戰後也沒有放鬆對這方面的工作。無論是“廟算勝者得算多也”還是“不打無準備之戰”,看來都是有傳承的。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