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一支周姓人尋找山東祖籍地,相傳在登州府海陽縣

闖關東的後人在尋根時,或多或少都有線索。有的線索是老輩的譜書,有的線索是過年祭祖的軸子,還有的線索是口傳的零星資訊,比如某甲某社,比如輩分用字,比如祖籍地附近有什麼山、有什麼樹等等。

在口傳的線索當中,有一些看起來比較普通,有一些看起來則帶有傳奇色彩。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的育新鎮,有個叫做大何家窩堡(大何村)的村莊,村裡有幾戶周姓人家,也是闖關東的山東人後裔。這支周姓人,關於祖籍地的線索,就是一個比較奇特的傳說——他們是登州府某位名醫的後人。前段時間,這支周姓人當中的一位讀者給我們留言,講述了這個傳奇的尋根故事。

聽這位周姓讀者介紹,除了大何村之外,同屬育新鎮的寧家油房村,也有周姓人家,與他們同出一脈,是同一個老太爺的後代。他們的祖上並非一開始就定居通遼,而是先在吉林省一個叫做鄭家屯的地方落腳,經營了一段時間的鞭炮鋪子,然後輾轉來到了科爾沁。

通遼一支周姓人尋找山東祖籍地,相傳在登州府海陽縣

(配圖均為海陽西魯家夼周氏家祠場景)

因為族譜散佚,關於山東祖籍地的資訊,只剩下口傳下來的若干片段,其中,他的父親曾聽他的祖父說過,祖籍在登州府海陽縣。於是,近幾年,這位周姓讀者對來自海陽的資訊,尤其是周姓村莊的資訊頗為留意。

一開始,他選取字輩為線索,因為相傳他家裡的輩分,是祖上從山東帶來的,應該與原籍地有相同之處。他的祖父是德字輩,他父親這輩沒有字(兩字姓名),他這輩的用字是“慶”。但查找了一段時間,他並沒有太大的收穫。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在他沒有頭緒的時候,一段關於海陽周姓歷史名人的故事,讓他感到眼前一亮。

通遼一支周姓人尋找山東祖籍地,相傳在登州府海陽縣

原來,在海陽市郭城鎮有個西魯家夼村,這個村莊雖然冠以魯姓,但卻以周姓居多,在村莊裡還有一座建在清代的周氏家祠。與普通人家的祠堂相比,這座祠堂建設的規制要高,門前的石鼓、房脊上的走獸,都可以體現出來。根據史料記載,西魯家夼村的周氏家祠之所以能如此大氣,是因為該村在清同治年間出過一位御醫,在京城頗有名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故此周氏家祠建造頗為講究。

通遼一支周姓人尋找山東祖籍地,相傳在登州府海陽縣

而在通遼的這支周姓人,也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學醫傳說。聽那位周姓讀者講述,他們家族自“闖關東”後每一代人,都會出現一位“無師自通”的針灸高手,彷彿骨子裡就有這個天賦。因此,他們推測自己的祖上,與醫術或多或少有些聯絡。當看到西魯家夼這段歷史之後,他們頗感興趣,嘗試對比兩地周姓人的資訊。不過,比較遺憾的是,兩地周姓人的字輩似乎並不相同。並且從理論上推斷,御醫的後人,因逃荒而去關外的可能性不太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通遼一支周姓人尋找山東祖籍地,相傳在登州府海陽縣

但這位周姓讀者沒有氣餒,他認為,“祖上的傳說不會無緣無故”,學醫的傳說與字輩資訊結合在一起,堅持尋根,應該會有收穫的。在此,也希望海陽以及膠東地區地區的周姓朋友,能夠提供其他線索,幫助通遼這支周姓人實現尋根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