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和柴刀舞弄的“刀光劍影”,天柱藍田“勾林”有點神奇!

關注

藍田“勾林”,一種獨特的傳統體育競技,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集體武術、舞蹈為一體。它反映著北侗人民勤勞樸實的生產、生活畫卷,同時也是侗家青年男女利用勾林相會、對歌、比武傳情的一種最佳方式。

“勾林”的表演工具就是農家幹活的鐮刀、柴刀,你見過人們在稻田地裡,邊幹農活,邊用農具“打鬥”嗎?今天,小柱就帶大家去領略那番情景,感受那份神奇。

鐮刀和柴刀舞弄的“刀光劍影”,天柱藍田“勾林”有點神奇!

這年的秋季,我們來到了藍田鎮,有幸親眼目睹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田鎮侗族勾林。

那是稻穀成熟的季節,在藍田大壩裡,一整片一整片的稻田金黃金黃的,就像梵高畫中那極具生命張力的黃,美美的貼在幽綠的山腳下,貼在木屋的邊緣或一彎清溪流韻裡。

這是藍田特有的情境。

我們就在這樣一種映象中,走進了藍田勾林的的悠遠意蘊裡。

鐮刀和柴刀舞弄的“刀光劍影”,天柱藍田“勾林”有點神奇!

為我們表演勾林的,是藍田鎮的侗族小夥子和婦女們。一進寨,就聽到了“嗬嗬”的吼叫聲和鏗鏗鏘鏘的兵器撞擊聲,我正納悶為何要用一種“刀光劍影”的形式來迎接我們。走近了才知道,這種“刀光劍影”正是為我們舞動起來的,男女兩排已經分好了佇列,手執收割稻穀用的鐮刀和柴刀,在不斷變換陣形的穿插中激鬥正酣。

一下子我就想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期,在那個年代裡我常常如醉如痴閱讀武俠小說,後來我就更痴迷於《少林寺》《武當》和《霍元甲》等武打片,在一個個蕩氣迴腸的俠骨柔情中,我從抵禦大自然和正義與邪惡的抗爭裡走過了懵懂的年少時光。

然而,藍田勾林卻是另一番的景象,它又把我從很多血肉模糊的記憶中帶了出來,開始其曼妙的舞動,此刻,我的眼裡它已變成最美的舞蹈,在我們生活的天空,雲朵一樣純潔地飄飛。

鐮刀和柴刀舞弄的“刀光劍影”,天柱藍田“勾林”有點神奇!

如此別具一格的融武術與舞蹈為一體的勾林,到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呢,我還得好好的梳理一下。

“勾林”是侗語的說法,意思是侗族人民生產生活中用的鉤(柴刀)和鐮刀,是北侗人民日常生活中用來砍柴割草的勞動工具。相傳早在400多年前,當地侗族兄弟姐妹用“勾林”來疏通山路、排除荊棘、上山打柴、收割打菜和對抗野獸、抵禦外敵、防身守家護寨。那時,“勾林”所承載的就是侗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上的真實寫照。在歲月的流逝中,侗族人民卻充分的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和浪漫情懷,於是,男女青年時常利用上山砍柴、割草的機會雙方會歌、比舞,勾林相會,交流感情。“勾林”舞重新演繹了侗族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甚至於演變成為了有一定套路的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活動。故在運用上分男女刀法,砍、削、鉤、拉、劈、拍、打、扎、磕等小巧靈活、運用自如,男生刀法有25招,女生刀法有19招。因其不受場地限制,小則個人獨舞或兩人雙舞,多則成百人、上千人合舞,場面極為壯觀。

鐮刀和柴刀舞弄的“刀光劍影”,天柱藍田“勾林”有點神奇!

勾林傳承主要靠武師言傳身教,所以,我們也會記住那些文化傳承者的名字和他們不朽的背影。

據藍田鎮文化站的站長說,第一代“勾林”傳承人叫楊俊豪,如今年事已老客居貴陽了,但是他卻把“勾林”帶出了藍田,帶出了天柱,走向了全國,2002年在貴州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榮獲表演專案一等獎,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二等獎。 如果我們再看看現在的“勾林”再看看現在的“勾林”傳人,可能就有了另一種感慨。他們在繼承前輩的武德和操守的同時,已然走出了前輩的意識思維。

六十年代出生的楊鍾純,師承於楊宗豪,他雖然不是分水嶺功夫上的傳人,但他卻比前輩們更加開明和豁達。他不僅精通勾林的套路,更重要的是隨著多元文化和各種因素的影響,他能在“勾林”瀕危失傳的情況下,毅然的挑起了“勾林”傳承的擔子,讓這種獨特的集武術、舞蹈為一體傳統體育競技專案,得以重新延續,完成了“勾林”的文化對接。

鐮刀和柴刀舞弄的“刀光劍影”,天柱藍田“勾林”有點神奇!

下午,表演隊又在稻田裡重現最原始、最淳樸的“勾林”表演,動作樸實,剛勁有力。此起彼伏的“嗬嗬……嗨嗨……”和勾林相接中,男男女女眼色拋接,眉來眼去裡,這哪裡只是一場快樂的舞蹈,明明就是一次山野的狂歡。

編輯來源:金色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