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有逆鱗,觸之必怒”,這句古語闡明的道理,值得每個人深思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關於龍的記述,比如:《韓非子》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夫龍之為蟲也,可猶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龍有逆鱗,觸之必怒”,這句古語闡明的道理,值得每個人深思

意思是說,其實龍也是一種動物,屬於蟲類,如果馴服好了,還能讓人騎行。不過在龍的頸部咽喉下方,有一尺多長倒生的鱗片,如果有人去觸碰這片逆鱗,那麼龍就會憤而傷人。正所謂:龍有逆鱗,觸之必怒。

其實,有“逆鱗”的何止是龍,人也是如此,每個人內心都有那麼一處最脆弱最柔軟的地方,總是小心翼翼不讓別人和自己去觸碰,這恐怕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逆鱗”。

“龍有逆鱗,觸之必怒”,這句古語闡明的道理,值得每個人深思

《弟子規》中這樣寫道:“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這恐怕就是古人對待人們心中“逆鱗”的態度了吧,否則也不會寫到兒童的啟蒙教材中,作為做人最基本的德行傳授給小孩子了。尊重他人,自然也包括尊重他人的隱私,這不僅僅是在古代,即便是在現代社會,也是為人處世基本的道德準則。

“龍有逆鱗,觸之必怒”,這句古語闡明的道理,值得每個人深思

在中國古代,除了教育小朋友不要隨意揭他人之短,注重保護隱私外。也提倡在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儘量少去觸碰別人的“逆鱗”,否則是不會取得好效果的。

比如:向君主諫言,是古代計程車大夫的一項基本工作,但是即便是出於公心,也不能不注意提出建議的方式。

“龍有逆鱗,觸之必怒”,這句古語闡明的道理,值得每個人深思

《韓非子》中寫道:“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就是在闡述向君主提意見時,應當採取這樣的方式:雖然是一國之君,但是他們也都有自己的“逆鱗”,所以提意見的人,在表達觀點的時候,如果能夠在不去觸碰君主的逆鱗的情況下,還能取得成效,這便是個中的高手了。

韓非子雖然說的是如何向君主進諫,但推而廣之,便不難發現,他所講的道理,也適合處理現實中的人際關係。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只有尊重對方,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才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理解。

“龍有逆鱗,觸之必怒”,這句古語闡明的道理,值得每個人深思

白居易也曾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進行過闡述:“夫恕己及物者無他,以心奪心,以身觀身,推其所為以及天下者也。故已欲安,則念人之重擾也。己欲壽,則念人嘉生也。“

都說別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就是反射自己言行的一面鏡子。你想被別人如何對待,首先就要學會這樣去對待別人,這樣深邃高明的人生智慧,不管是韓非子,還是白居易,先人們在幾千年前便已經深深領悟,並瞭然於心。

“龍有逆鱗,觸之必怒”,這句古語闡明的道理,值得每個人深思

莫把揭人短處當成資本,莫把說人隱私當成本事,人生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慈悲心。明辨事理,將心比心,願心地善良的你能在尊重他人的同時,得到別人的尊重,贏得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