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1841年夏天,一個金髮碧眼的14歲少年,在輪船上經過幾個月的海上漂泊來到了中國。這個並不起眼的西方少年,在後來的日子裡,給中國留下了無可彌合的傷痕。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都有他的影子。

他就是英國人

哈里·斯密·巴夏禮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巴夏禮

在5歲時就成了孤兒,由他當過海軍軍官的伯父收留了他,使他受到了較好的教育。他來中國是為了投奔他的表姐,以謀得一份差事。這時候,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在進行當中,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正在中國的東南沿海肆意攻伐。在他踏上中國土地的第二年,就坐上了英國侵華頭子璞鼎查的炮艦,沿著長江一路打到了南京。親眼目睹了英帝國艦炮的淫威和《南京條約》的簽訂。但在這其間,年輕的巴夏禮只是一位參與者,或者是一位看客,但在他心裡一定種下了弱肉強食的種子。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在此後的日子裡,他也僅以翻譯的身份從事外交工作。直到1853年,被任命為廣州領事,正式開始了他所謂的外交生涯。也就是在他出任廣州領事期間,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而爆發的導火索正是由這位在中國生活了15年的所謂外交官點燃的。

“亞羅號”事件

“亞羅號”商船

的船主是香港華人方亞明,船員也全是中國人。是一艘,這艘既裝備歐式船殼又有著中式帆篷的三桅帆船,曾被海盜劫持過,並且也向英國香港皇家殖民地當局登記過。1856年10月8日,廣州官府接到線報,一名被官府通緝已久的海盜頭子就藏身在這條船上。於是,60多名官兵登船檢查。但是船上卻沒有發現那名海盜頭子,官兵們拘捕了12名中國籍的船員。在搜查的過程中,官兵們一個不不經意的動作,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原來,在混亂當中懸掛於船上的英國國旗被官兵們扯下了。此時的英法等列強,正在找各種理由要求清政府修改《南京條約》、《望廈條約》,想進一步擴大對權益,但始終被清政府拒絕,這一次也許是一個不錯的藉口。

事件發生後的第四天,時任英國駐廣州領事的巴夏禮向兩廣總督提出強烈抗議,認為中國侮辱了英國國旗,而且不經英國領事的許可拘捕船員。並提出要求:立即釋放12名水手,兩廣總督在48小時內書面道歉。這一要求遭到兩廣總督葉名琛的斷然拒絕。英國人隨即扣留一艘中國船隻相要挾,無奈之下的葉名琛只好釋放了水手,但拒絕道歉。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而這正中英國人下懷,隨即炮擊廣州城,開始向廣州城進攻。這一事件和

法國人蓄意製造的所謂“馬神甫事件”

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而兩廣總督葉名琛卻在後來被巴夏禮帶兵生俘,被扣押在英國人的軍艦上48天后,送往了英屬印度加爾各答,這位自稱海上蘇武的兩廣總督在一年後客死他鄉。但這位處在戰爭和輿論漩渦的總督卻對英國的這位所謂的外交官有著清醒的認識。

天生巴夏禮,所以禍粵也,不去巴夷,粵難未已。

為此,他還曾張榜懸賞:“生擒巴夏禮者,(賞)數萬,殺斃者,數萬”。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四國新檔·辦理撫局》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的英國人,只不過是不披著外交官外衣的侵略者而已。而此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總有他的影子。特別是圓明園被燒,更是難辭其咎。

巴夏禮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時間極度重合,在這場中國的“家事”時刻閃現著帝國主義的影子。但我們在此不表,仍然來說本文的主人公巴夏禮。

英法聯軍在攻陷廣州後,又一路打到了上海,又從上海打到了天津,其目的就是逼迫清政府繼續割地賠款,擴大他們在華的利益。1854年5月,英法聯軍攻下了天津大沽口,侵入天津城郊,揚言進攻北京。咸豐皇帝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分別與俄、英、法、美簽訂《天津條約》 。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然而,侵略者貪婪的本性是難以滿足的。英、法政府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1859年6月,英法聯軍再次進攻大沽口。但這一次,清政府提前做出了佈防,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500人,大敗英法聯軍。這也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僅有的一次勝利。然而,這次勝利卻徹底激怒了英法等帝國主義者,揚言要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予以報復。

1860年8月24日,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城。咸豐皇帝急忙派人議和,但英法聯軍提出:除了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增加賠款,最讓清政府難以接受的是提出要英、法各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被清政府予以回絕後,英法聯軍立即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在英法侵略者抵達通州時,咸豐皇帝再次派出團隊進行議和,本文的主人公巴夏禮又登場了。議和基本順利,只不過就是答應英法侵略者之前的無理要求。停戰協議一簽,兩國休兵,爭端也就此解決。但是三天後,擔任談判翻譯的巴夏禮又提出了另一項要求:英國使臣向咸豐皇帝親自遞交國書。清政府的首席談判代表載垣等認為“此事關係國體,萬難允許”,雙方就此相持不下。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筆者在網上看到,許多作者寫文章在此時,都用“清政府因一些細節不能達成共識,導致談判破裂”,更有甚者直接杜撰為巴夏禮不願意向皇帝下跪而導致談判破裂。實在不明白用意何在?試想,被對方打到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還要國家元首當面受辱?放在哪朝哪代也是無法接受的。

我們繼續來說。談判破裂後,清政府做出了一件讓後人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拘捕了談判代表巴夏禮等等39人。隨後載垣向咸豐帝奏報:

“該夷巴夏禮能善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現已就擒,該夷兵心必亂,乘此剿辦,諒可必操勝算”。

意思很明確:擒賊擒王!而咸豐皇帝給載垣也下諭旨:

“巴夏禮、威妥瑪等系(該夷)謀主,聞明常亦暗隨在內,即著將各該夷及隨從等,羈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計,他日戰後議撫,再行放還。若不能羈禁巴夏禮等,令其全數回河西務,亦無不可,斷不準去留任意,有礙戰局。”

由此可以看出,在清廷無論是君還是臣,都已清醒地認識到,巴夏禮才是整個事件的主謀和推手。扣押巴夏禮的目的就是逼迫英法聯軍簽訂停戰協議退兵。

但是事情的進展並沒有按照他們的意思發展,英法聯軍以更為猛烈的炮火來回應清廷對巴夏禮的扣押。通州的戰火再次燃起,並且清軍節節敗退,朝廷一些大臣極力主張殺了巴夏禮,但被咸豐皇帝按下,認為先緩緩。

英法聯軍一方面加大進進攻力度,一方面強硬地要求放還被扣的巴夏禮等人。而清廷一面消極應戰,一面和英國公使交涉退兵。但雙方未能達成一致。10月5日,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德勝門、安定門,10月6日,佔據了圓明園開始大肆搶劫,而守備圓明園的清軍聞風而逃,僅有幾個太監進行了抵抗。咸豐皇帝逃往熱河避難。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巴夏禮被扣押後,清廷派人好吃好酒伺候著,送上貴禮,說盡好話,希望他出面說服英法聯軍停戰,但巴夏禮態度桀驁不馴、囂張跋扈,先是不願意寫信,後只願意用英文書寫,不用漢語。當他得知英法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後,反而給英國外交人員寫信:“不要為我等在此,遂阻進兵,”意思是不要因為我,不要停止進攻!

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後,又是殺人又是放火,居住於此的嬪妃們驚嚇過度自縊而亡,總關內務府大臣文豐投福海殉難,園內珍寶任其搶掠。

這樣的奇恥大辱如果放在一般人家,況且難以忍受,何況皇家?何況一個泱泱大國?對付不了手握槍炮的侵略者,只能拿被扣押的人出出氣了!所以等到10月16日交還人質時,“英人二十六名,死傷各半;法人十三名,七死六傷。《泰晤士報》記者包爾貝慘遭分屍之禍”。

當英國人看到這些人的慘狀後,猶為憤怒!賠款、割地、立碑、道歉,各種無理要求接踵而來,並且,中國又多了兩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對於已經踐踏已久的圓明園,法國人想搶了就完了,而英國人卻執意要燒了,以此來警告清政府!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因此,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

“大火三晝夜不熄,全園變成一片火海,黑煙籠罩,火光沖天,相距20多華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蝕。這座舉世無雙的宏偉秀麗的皇家園林,除少數建築外,都化為灰燼……”

而一文的主人公巴夏禮則又回到廣州擔任他的領事,後來,又赴日本和韓國任外交官。值得一提的是,他被清廷扣押的經歷,竟然成為了他的一份榮耀,並因此被英國皇家授予騎士勳章。

火燒圓明園的禍首——巴夏禮,香港有條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圖片來源網路 侵權即刪

在香港有條著名的街道叫

白加士街

,英文名為Parkes Street,不知道是否與這位強盜外交官哈里·斯密·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