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載灃的態度卻讓人出人意外

1908年,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著實為忙碌的一年,這一年清政府名義上的統治者光緒帝,還有背後實際的統治者慈禧太后,相繼去世。他們的去世使本就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清政府更加的搖搖欲墜,為他們出殯的禮節就像是為清政府的倒臺提前做的預演。

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載灃的態度卻讓人出人意外

慈禧太后去世的幾日之後,醇親王載灃的兒子,年僅三歲的溥儀登基為皇帝,年號宣統。看著年僅三歲的兒子,坐在龍座上苦惱,載灃的心情無疑是沉重的,他為兒子的命運擔憂,同時也在深深的這大清的江山擔憂,但是被任命為攝政王的他,別無選擇,只能擔負起這個擔子,也許並不是他所願意的。

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載灃的態度卻讓人出人意外

光緒皇帝因為無子,所以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因為載灃的身份,他無疑就成為了焦點。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胞弟,同時他的嫡母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有這麼一層關係,想低調那都是做不到的。但載灃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在這一點上並不適合做一個帝國的統治者,最後使命落在了他兒子的頭上,他也就只能挺身而出了。

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載灃的態度卻讓人出人意外

當一個人的才華還不足以支援他坐上他現在的位置的時候,那麼對他來說就將迎來一場災難,此時的載灃就一直接受著這種煎熬。1911年,南方革命軍爆發起義,清政府的半壁江山宣佈獨立,載灃引咎辭去攝政王,卸下了壓在他身上的重擔,反而倒是很高興的言道:終於有時間回家抱孩子了。

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載灃的態度卻讓人出人意外

載灃並不是一個在政治上有大野心的人,這或許與他早年的經歷有關。他曾在年輕的時候,出訪歐洲(實際上是因為義和團的事情給德國賠罪),在那時他見識了世界,並對新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而且接受很快,或許在那個時候,載灃就已經看透歷史大勢,在這點上,他要比他的兒子溥儀強的多。

溥儀顯然對他的阿瑪瞭解的很少,在1917年張勳復辟過程中,溥儀是積極的,也是寄予希望的,但當時的載灃卻對這件事很是冷淡,並且自己也絕不參與其中,這讓溥儀很傷心,覺得在關鍵的時刻,連自己的阿瑪都不支援自己,因此他認為載灃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

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載灃的態度卻讓人出人意外

經過這件事後,很多人認識到了還居住在紫禁城中的溥儀仍然對清朝懷有希望,不甘現在的處境。後來受革命影響的馮玉祥將軍佔領北京,立即勒令溥儀搬出紫禁城。後來溥儀就移居到了天津,在這期間,溥儀受到了打擊,同時他內心的復辟的思想越來越重,按耐不住,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經過日本的土肥原賢二的‘’遊說‘’,擔任了偽滿洲國的執政,後又擔任偽滿洲國的皇帝。

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載灃的態度卻讓人出人意外

溥儀在做著皇帝的美夢的同時,並沒有忘記他的阿瑪載灃,曾親自寫信,勸說載灃一家人也都去東北,享受皇家恩典,並給載灃描繪了極為光明的前程。可惜載灃不為所動,認為這是一種極其愚蠢的做法,並大罵兒子的所作所為。雖然後來,迫於形勢去過東北,不過僅過一月就又返回了北京,在這期間,也不與溥儀有任何來往。在這種局勢面前,載灃無疑看的更加的透徹,自他卸下攝政王之後,幾乎不再與外界有政治上的糾纏,專心過起了自己的生活。

末代皇帝溥儀再次登基的時候,他的父親載灃的態度卻讓人出人意外

載灃在政治上,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作為攝政王的三年之中,幾乎沒有沒有什麼革新舉措,基本上都是照舊行事,雖有憲政,卻是換湯不換藥。就果斷的做了一件事,罷黜袁世凱,就這件事也沒做徹底,最後反被袁世凱掀翻了清王朝。但載灃能夠快速的看清政治格局,天下大勢,這也是他能夠安享晚年的一大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