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00:48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周夏林 黃鶯

“夏季高溫多雨,有利於曬鹽”這個判斷題,對還是錯?

如果你去過今年7月初新開館的海鹽曬制非遺傳承所,這個考點你一定會牢牢掌握。

海鹽曬制非遺傳承所位於象山花岙島,這是浙江全省首家海鹽曬制非遺傳承所,由當年花岙鹽場的倉庫改建而來,花岙鹽場是浙江僅存的一座海鹽手工曬製鹽場,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在如今的花岙鹽場,不僅能欣賞到五彩鹽田的美好,在鹽田拍下“天空之鏡”的美圖,親自到鹽田體驗古法曬鹽的辛苦時,還可以去非遺傳承所“漲知識”。但是,當我們在盛夏來到花岙鹽場時候,第一眼就會被鹽場美征服,然後就會覺得曬鹽真的是很辛苦很有技術的活。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圖片由鹽場提供

1】海島上的1200畝鹽田

可以用手機拍出“天空之境”

地處象山高塘島鄉花岙島的花岙鹽場,三面環海,如今也只有渡輪能上島。

象山海鹽曬制歷史悠久,曾是響噹噹的“貢鹽之鄉”,曬鹽技藝傳承至今已有1300多年。而懸於海外的花岙島運輸鹽並不便利,這裡能設立鹽場,就是因為地理條件適合曬鹽。

鹽場位於島的西北部,地勢平坦開闊,鹽場東面地勢偏高,可以阻擋夏季風帶來的降水,同時減少海風對於鹽場的破壞,這樣的地理位置也能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炙烤”。從早上8點左右,一直到晚霞餘暉落盡,一整天的陽光都不浪費。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圖片由鹽場提供

曬鹽分為納潮、沉澱、制滷、走水、結晶、打鹽花、推鹽、挑鹽、歸坨、瀝滷等步驟。花岙鹽場是八級灘,每灘都是一個方格,一到五級是蒸發,六、七級是調滷,最後一級是結晶,基本保留了古法曬鹽的技藝,越到後面方格越小。

如今有鹽田1200畝,幾百個方正的鹽灘在花岙島大佛頭山腳下排列整齊,因為蒸發灘、調滷灘中滷水濃度不一、沉澱物不同每個鹽灘的顏色也不相同,千畝鹽田像畫家手中巨大的調色盤,這種五彩斑斕的景象是古法曬鹽特有的風景。

對於愛攝影的讀者來說,這浩瀚的鹽田是不能錯過的風景,天晴能拍到五彩鹽田,鹽田承接天空倒影,不用修圖,就能手機直接拍出天空之鏡的感覺,運氣好能拍到落日火燒雲,天地鹽田都變成了一幅“燃燒”的油畫。鹽場還有隨處可見皚皚鹽堆,陽光下閃閃發亮。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圖片由鹽場提供

2】看起來唯美炫酷的“打花旋鹽”

體驗起來就是個“苦”字

小時新聞記者去體驗曬鹽時候,小暑已過,一年裡最熱的三伏天就要來了,正是曬鹽最好的時節。雖然現在花岙鹽場一年四季都能曬鹽、產鹽,但是,盛夏是花岙鹽場的30多名鹽農一年中最忙碌的生產旺季。

59歲的方學正和55歲的林梨萍是一對“夫妻檔”鹽農,兩人都來自台州三門。方學正從1985年開始在三門鹽場上班,分配到了最有技術含量的“結晶”區,後來三門鹽場關門,他就帶著妻子飄洋過海,到了花岙鹽場曬鹽,如今夫妻兩個在花岙鹽場也堅守了16年。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李文學/攝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鹽田圓舞曲” 薛國拉/攝

這一天,記者跟著他們夫妻兩個去體驗鹽農的生活。

最美最動感的時候,是鹽農正賣力地揮著長鞭打鹽花時,白色的長鞭甩動,張力十足,鹽花飛濺,跳珠濺玉,鹽民黝黑的面板和潔白的鹽花對比鮮明,張揚著古法曬鹽的恢宏場景。

鹽田的結晶灘裡,方學正拿著一根長鞭(是一根竹竿,一頭綁著一根長繩)在鹽田結晶灘中來回甩動,沒甩幾下,方學正的額頭上已滿是汗水。

這就是古法曬鹽中的“打花旋鹽”,當滷水的波美度(溶液濃度)達到24。5度時,就會有鹽析出了,方學正每半小時就要“打花”一次,每天要打20多次,把粗鹽結晶體打散,讓鹽均勻細膩。

如果說看鹽農打鹽是種美的享受,那體驗起來,就是各種的“苦”。

下午2點半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全副武裝的去鹽田體驗打鹽花,最熱的是腳,因為必須穿膠鞋。

而在鹽田裡的第一反應是,太曬了,應該戴墨鏡,武裝到眼睛。大片的水面鏡子反射陽光,還有鹽田裡結出的鹽花像是一地的小碎鑽,也在閃閃發光,拍照是極美的,但是身處其中,就如身處四面加熱的烤爐裡,到處是熾熱的光。

汗從面板上流下來,擦都不敢擦,因為手上有四濺的鹽花,刺得皮膚髮疼。

鹽農的脖子和臉都露在外面,雖然穿長袖,但是小臂也是暴露在陽光裡的。問他們不怕曬嗎?他們說,海邊有風可以把汗帶走,包裹得太嚴實反而悶。

曬鹽是“陽光與風的傑作”,而鹽農適應著陽光也適應著風。

此時室外溫度達到36℃,這還不算最熱的時候,往後的三伏天裡,氣溫還會繼續飆升。方學正說實在太熱,他會索性脫了上衣幹活,“剛開始臉上身上都曬得疼,後來就習慣了。”烈日的灼烤對鹽農來說很平常,日頭越猛,曬出的鹽就越多,鹽民的收入也就越多。這是最熱的時候,也是曬鹽最好的時候。

3】深夜鹽場,漫天星光下

鹽農忙收鹽

鹽場的另一段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是在深夜。

凌晨2點,花岙島的天空能看得到銀河,還有點點星光,方學正夫妻倆又出門了,要去收鹽。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錢報記者周夏林/攝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錢報記者周夏林/攝

鹽場上燈火通明,林梨萍推鹽歸堆,方學正挑鹽擔歸坨、瀝滷。

林梨萍穿著雨靴,在結晶灘裡用鹽耙將結晶出來的鹽像稻穀一樣堆攏到鹽田的正中,然後用鐵鍬把鹽鏟進鹽擔,方學正一趟趟挑著鹽擔,把鹽倒在鹽坨臺上“儲存”起來。鹽要在鹽坨里堆放至少一年才能使用,海鹽在當地人口中還有說法是“老鹽”,可以用來做解暑的老鹽湯,還有人用這樣的老鹽緩解牙疼。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錢報記者周夏林/攝

林梨萍說,凌晨收鹽是為了保證鹽的產量和質量,白天溫度高會影響滷水的質量。“太陽昇起來前,我們會把當天曬出來的鹽都收好,放好,然後重新給鹽滷池裡加滿,等第二天的太陽繼續曬出鹽來。”

5點多,天空開始泛白,太陽即將出來,夫妻倆收了兩個結晶灘的鹽。白天的活,已經在等著他們了。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錢報記者周夏林/攝

4】

64歲的曬鹽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

現在曬鹽,看天吃飯的依賴性小多了

徐安清是花岙鹽場的現任場長,曬鹽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也是鹽場的技術總監,主要為鹽農們提供技術指導。

方學正告訴記者,原來他一直把握不好滷水的波美度,是在徐安清這裡學到了竅門,“後來我和徐場長學了段時間,現在自己也能獨立曬出好鹽”。

徐安清是舟山岱山人,家中三代曬鹽,他從16歲就開始繼承父親的曬鹽手藝,成了一名曬鹽人,他已在鹽場工作了48年。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錢報記者周夏林/攝

據說徐安清介紹,曬鹽這行有“旱晴天納潮頭,平時納潮中,雨後納潮尾,夏秋季納夜潮”的說法,每年的6-8月份是曬鹽的旺季,也是決定曬鹽產量的關鍵期。

曬鹽是看天吃飯的,夏季最怕颱風天,天上下雨,灘裡的滷水波美度就要出問題,徐安清至今記得以前雨天和父親搶收滷水的場景。

“現在技術好了,鹽灘下面埋了管道,滷水能夠透過管道進出。下雨天還有膜布遮住鹽田,防止水沖淡鹽滷。不用像以前那麼辛苦,看天出鹽的依賴性也少了。”徐安清說,比起爺爺和父親曬鹽的時候的艱辛,現在要好得多,“但是颱風天,還是無力抗拒的,會減產。”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錢報記者周夏林/攝

5】鹽場正在經歷轉型

從“工廠”變成玩鹽的遊樂園

而鹽場的未來,更是讓曬了一輩子鹽的徐安清感覺太不一樣了。

鹽場從一個“工廠”,逐步成為旅遊目的地。鹽場負責人胡輝說,鹽場也正在經歷另一次轉型,讓鹽可以玩,可以學,“我們打造了非遺傳承所,期望製鹽的文化、歷史和技術,一代代鹽農在技術革新上的努力,也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而鹽場更是多了體驗和打卡的旅行必備環節,小朋友可以穿上套鞋親自來鹽田勞作,感受一下在鹽田裡流汗的快樂,而這裡也是拍照的好地方,鹽池清淺,隨便一拍就能拍出天空之鏡的感覺。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記者自己隨手用手機拍的,倒影是不是有天空之鏡的感覺了。錢報記者黃鶯/攝

“我們還為鹽田想了一些新口號,比如:‘我的鹽裡只有你’,打造了國家非遺曬鹽技藝IP形象‘花岙曬鹽阿伯’及文創產品,還有鹽板畫這樣適合當地特色,又適合的遊戲。”

浙江人文地理|日頭越猛,鹽花越美!浙江最後的古法曬鹽場,感受風和陽光的傑作

△錢報記者周夏林/攝

在這裡還能預定當地特色的“鹽田宴”,宴席上有鹽水鴨、鹽焗小龍蝦、鹽水豆腐、鹽水海鮮拼盤、鹽炒花生、鹽煨海鴨蛋,當地的熗蟹,各種以海鹽為主要配料的海鮮大餐,讓人深刻領略靠海吃海能有多簡單又有多鮮甜。

“暑假已經有很多孩子們的研學團隊和成人的攝影團隊,來我們鹽場遊玩,開發與鹽有關的產品,比如美容、露營等等,把‘鹽場’變成一個帶有文化屬性的遊樂園,也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