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海鹽場之一海南鶯歌海鹽場蝶變記

中國三大海鹽場之一海南鶯歌海鹽場蝶變記

鶯歌海鹽場將舊車間改造為黨建文旅基地。海南控股供圖

中新網海口8月5日電 題:中國三大海鹽場之一海南鶯歌海鹽場蝶變記

中新網記者 王子謙

海南島的西南端瀕臨北部灣,綿延不絕的群山擋住水汽使這裡常年晴熱,中國著名鹽場——鶯歌海鹽場就建在這山海之間。

鶯歌海鹽場是中國三大海鹽場之一,建場於1958年,至今已有62年建設發展史,生產的海鹽品質很高。中國著名的詩人郭沫若1962年到訪時,醉心於萬畝鹽田銀光閃耀的景觀,作詩“鹽田萬頃鶯歌海,四季常春極樂園。驅遣陽光充炭火,燒乾海水變銀山。”

鶯歌海鹽場有過輝煌的過去:曾創下年產32萬噸的歷史最高生產記錄,產品廣銷中南多個省份。但後來隨著生產裝置老化、生產面積減少、生產能力降低等原因,年產量逐年下降。

在鹽業體制改革後,海南省發展控股接管鶯歌海鹽場,積極謀劃鹽場轉型發展,在升級食鹽產品的同時,深入挖掘艱苦奮鬥的鹽場精神,尋找到“鹽文化+鹽產品”的特色發展之路。

中國三大海鹽場之一海南鶯歌海鹽場蝶變記

圖為鶯歌海黨建文旅基地。海南控股供圖

“老鹽人”的奮鬥往事

86歲的吳坤新是鶯歌海“第一代”鹽業職工,他至今難忘60多年前戰天鬥地開發鹽場的艱苦歷程。

“1955年11月就作為勘測隊員來到鶯歌海,當時這裡還是一片沼澤地,到處是蘆葦和淤泥,我們就在這種蠻荒之地勘測了30多平方公里。”吳坤新回憶說,他和隊友用兩年時間向上級提交了鹽場勘測資料,保證了1958年鹽場正式開建。

耄耋之年的吳坤新依然感慨,那個火紅的年代裡雖然缺少大型機械,但逾萬人的建設大軍以人拉肩扛的傳統方式,“毫不畏懼,以十當百、百當千的幹勁奮鬥在烈日下,光開挖土方量就超過2000萬立方米。”吳坤新說,建設者吃野菜、吃糠餅,於60年代初將一座大型鹽場建成。

“鹽二代”邢土培1967年來到鶯歌海工作,趕上了鹽場最忙碌的時代。“我負責把鹽裝車,那時候一天就要外發32個車皮的工業用鹽。”邢土培告訴記者,自80年代開始,鶯歌海鹽場開始生產食鹽,為了提高質量,技術人員要做幾個不同型別的對比鹽池,把粗鹽顆粒變細,最終將氯化鈉含量提高到96%以上,完成了食鹽研發。

中國三大海鹽場之一海南鶯歌海鹽場蝶變記

圖為鶯歌海海鹽生產。 王子謙 攝

“新鹽人”的改革創新

經歷了發展的低潮,鶯歌海鹽場在鹽業改革後迎來新機遇。中國鹽業總公司與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海南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在鶯歌海投資建設高階食鹽生產基地、加工中心,培育食鹽品牌,同時也為鹽場尋找發展的新動力。

海南鶯歌海鹽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旭介紹,2017年後鶯歌海鹽場改造升級製鹽加工生產線,從生產型企業向市場型企業轉型。此後,鹽場開展品牌化運作,打造高、中、低不同檔次的食鹽產品,提升鹽產品的附加值。在銷售上打造線上平臺,透過網路進行推廣。

深厚的“鹽文化”也讓新一代鶯歌海人找到發展著力點。2020年,海南控股鶯歌海黨建文旅基地投入使用,打造出集紅色精神、民宿、培訓教育等為一體的鹽文化旅遊專案。海南海控美麗鄉村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攀龍受訪時說,鶯歌海鹽場興建已有60餘年,不僅有食鹽製作的精湛工藝,更有激情燃燒的紅色精神,“希望讓遊客有三方面的感受,即一顆鹽的陽光之旅,一片灘的三個時期,一群人的熱血青春。”

記者在海控鶯歌海黨建文旅基地看到,一邊是昔日的廠房變身展示館,老式大型發電機向遊客展示鹽場的奮鬥史;另一邊是全智慧化的住宿條件,讓遊客有舒適的旅行感受。據悉,基地一期投入運營一個月以來入住率超過95%,已接待260多人,預計二期完工後接待能力將翻番。

吳攀龍表示,未來鶯歌海黨建文旅基地將以黨建為引領,打造“紅色文化旅遊”的3A級景區和黨建培訓基地。文旅融合大力傳承弘揚鹽場精神,推動鹽場多元化發展和轉型升級。

如今,身為“鹽三代”的楊美娟成為鶯歌海黨建文旅基地海鹽文化館的講解員,自豪地向遊客介紹鹽場的前世今生。像楊美娟一樣,有十餘名鹽場職工進入文旅基地工作,他們希望,無論時光如何變換,潔白的鶯歌海海鹽依然代表著奮鬥、堅守與不忘初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