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節徵文】念念不忘,童年故居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讀後感

在全球,她的小說被譯成百餘種文字出版,在西方,她的小說重印達數百次,總印量僅次於《聖經》;她的小說塑造了比利時偵探波洛和英國鄉村女偵探馬普爾的形象,深受大眾喜愛;她歷時15年,在七十五歲時完成了這本近600頁的大部頭,她就是被譽為“偵探小說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遇見《阿加莎》是偶然,也是必然。如果不是影視之緣或許我會和它錯過。觀《尼羅河上的慘案》,《無人生還》和《東方快車謀殺案》後,我好奇寫出如此精彩故事的作者是怎樣一個人。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封面“阿加莎·克里斯蒂”後決定要一睹其自傳,解開心中謎團。

阿加莎作為女性,作為作家,作為旅行愛好者,作為一個英國人……回憶往事,娓娓道來,毫無刻意誇張或煽情,讀來自然而親切。她用大量的篇幅與趣致的文字描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在阿什菲爾德,這個幾乎在每個篇章都或多或少提及,且單獨作為一章的地方。

“童年世界是那樣美好,安寧而又激動人心。最使我著迷的要算庭院了。年復一年,院子對我來說越來越重要。我熟悉院中的一草一木,每棵樹都有特殊的意義”。她幻想一隻鐵環可以成為戰馬、海怪、火車,院子裡有自己設計的三條鐵路幹線

……

轉瞬之間我的思緒也

由此

被帶回到兒時,眼前好似突然開了一扇窗,戶外則是

1996年的夏天,我和小夥伴們正

玩鬧嬉戲

,夕陽西下,樹上的蟬鳴依舊在聒噪著

……

解放路92號,是個單位職工宿舍院,而我每每提及都會親切的稱為“92號院”。與阿加莎出生就在阿什菲爾德不同,我是在上了幼兒園以後才搬來這裡。直到今日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得到爸爸同意,獨立從五樓下去找小夥伴玩,院子裡的每個角落都有我們玩耍的身影,以至於到了飯點家長們在樓上得朝著各個方向呼喚我們。後來上學了,放學回來我們就和說好了似的,把書包往石凳一扔,“三個字”(大概是“撕名牌”的前身吧),丟沙包,跳房子,躲貓貓……一個接一個的玩,每逢趕到家長們下班進院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是把這個心思用在學習上……”。那年92號院看傳達的叔叔養了兩隻大兔子,哦,說到大,這是放了學的我們爭相喂的結果,以至於後來一聽到我們放學回來,叔叔都在屋裡待不住了,生怕我們會把兔子喂撐了,催著我們回去寫作業。

說起92號院的童年趣事,腦海中又何止是閃過一幕幕,整個人彷彿又回到院裡你追我趕,玩耍嬉戲。上初二那年我家搬離了92號院,距今已是17個年頭。就在前不久,我還特意去了92號院。那棵當時5、6個小朋友手拉手都圍不起來的大樹依舊挺拔,它見證了我們的整個童年。印象中一直很大很大的院子,現在用腳步丈量僅僅幾步之遙,但當年那就是我們的“全世界”啊!

阿加莎在後記中對故居的描述深入我心——“那個地方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做的夢,永遠都是阿什菲爾德。因為多少年來,阿什菲爾德對我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就是我的人生根基,是我的避風港,是我的歸宿,我因此而不會覺得沒有根。”

92號院於我來說就是“阿什菲爾德”。它是我永遠不會抹去的記憶,我內心深處最珍貴的惦念,以至於每每想起都讓我眼角溼潤,心底溫暖,那是一種叫追憶的幸福。

感謝讀書徵文這個契機,讓我再次和阿加莎一起回憶童年故居,她的阿什菲爾德和我的92號院。

最後,我要引用張愛玲的散文來表達我對《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傳》的“愛”——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作者:藥劑科 林瑤

編輯:宣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