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十三州盤點之前言

我們讀《三國演義》或者延伸到《三國志》等書籍,會發現裡面充斥著各種地名和官職,與現今的行政區域有很大差異。本文準備從地名入手,盤點漢末的那些人物。為了便於理解,先簡單介紹一些基礎知識。

首先從誤解較多的“州”說起,例如羅老先生筆下的徐州是一座城池,這就屬於討巧的設定。州又稱州部,是在漢武帝時期設立的監察區,本意是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每個州部設一名刺史。刺史直接隸屬於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其俸祿很低,是典型的用小官監察大官。

東漢末年十三州盤點之前言

漢末十三州

東漢末年,天下不太平,宗室劉焉認為這是因為刺史權力小,建議漢靈帝改任部分刺史為州牧,統管州內的軍政事務。這樣一來,州部就成為了行政單位,而州牧則成為割據一方的封疆大吏,一般由宗室成員或有威望的豪強望族擔任。由此,自秦朝開始的郡縣制最終演變成了州郡縣三級行政單位。

提到郡縣制,這是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推行的行政管理制度。當時,廷尉李斯力排眾議,陳述西周以來分封制的弊端,堅持郡縣制,最終被秦始皇採納。漢朝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就是既是郡縣制,也存在一定的分封制,而郡縣和諸侯國是平級的。

東漢末年十三州盤點之前言

基本統治架構

郡管轄多個縣,一般設定郡守、郡尉和郡監等官職。郡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管全郡政務;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事務;郡監,掌管監察工作。由此可見,郡的組織架構與中央政府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架構基本相似,一脈相承。西漢不設郡監,漢景帝時,改稱郡守為太守,改尉為都尉。我們熟悉的太守很多,比如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北平太守公孫瓚等等。

前面提到,漢朝的諸侯國相當於郡。名義上,國王是諸侯國的首腦,實際上當時國王不可以干涉國政,沒有實權,只是在封國內自娛自樂,而國相才是諸侯國的軍政長官。例如劉備曾擔任平原相,孔融曾擔任北海相,其實相當於太守。

東漢末年十三州盤點之前言

孔融讓梨

縣一級的長官有縣令和縣長,通常縣內住戶滿萬的長官叫縣令,不滿萬就叫縣長,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有時長官稱謂與縣的重要程度也有關係。縣令或縣長之下設有縣丞﹐負責管理文書﹑倉庫和監獄;設有縣尉,專門管理武裝事務。例如劉備因征討黃巾軍有功,被任命為安喜尉,後又擔任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都是縣一級的官職。

此外,各類將軍的稱號也是名目繁多,讓人應接不暇。將軍是武職的統稱,在秦朝以前只有大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偏將軍和裨將軍。漢文帝時增設了車騎將軍和衛將軍,漢武帝時又專為霍去病增設了驃騎將軍。東漢時,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為常設的稱號,而四方將軍稱號不常設,這些將軍職位高,均屬於朝廷的重臣,稱為重號將軍。此外,因戰爭需要臨時設的將軍稱號,統稱雜號將軍,又稱列將軍。

東漢末年十三州盤點之前言

將軍英姿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戰事頻繁,因而又湧現出了四徵四鎮四平四安等一系列將軍稱號,這些將軍與漢朝常設的重號將軍儀制相似。同時,各方諸侯因自身稱號較低,往往給手下武將新創很多雜號將軍,導致將軍封號層出不窮。

東漢時期,將軍稱號中最尊貴的是大將軍,地位在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上。次一級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地位在三公之下。四方將軍,不常置,地位在九卿之下。上述將軍均配金印紫綬,都可以開府。至於漢末三國時期出現的四徵四鎮四安四平將軍,是漢朝中央政府或地方割據勢力冊封的。需要指出的是,從曹丕開始,曹魏的四徵四鎮漸漸高於四方將軍,這是比較特殊的地方。

東漢末年十三州盤點之前言

徵西將軍馬超

東漢的大將軍很多是權傾一時的外戚,例如屠夫出身的何進。袁紹是曹操借天子之手封的大將軍,也是東漢最後一個大將軍。三國時期的大將軍很多,例如曹魏的夏侯惇、曹仁、曹真、曹爽、司馬懿父子,蜀漢的蔣琬、費禕、姜維,東吳的丁奉、諸葛謹諸葛恪父子等。

東漢末年十三州盤點之前言

司馬懿父子劇照

楚漢爭霸時,劉邦為了擴大統一戰線,大封異姓王。隨著漢朝的建立和穩定,劉邦開始誅殺異姓王並留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祖訓,因此侯爵就是人臣的最高待遇與榮耀。東漢的侯爵分為關內侯和列侯,列侯又有亭侯、鄉侯、縣侯之分。關內侯只有侯爵的名號,沒有封地,典型的有名無實。列侯有三等,亭侯封地是一個亭(近似於村),鄉侯封地是一個鄉,縣侯封地是一個縣或者幾個縣。例如曹操的武平侯,包括了好幾個縣,食邑數萬戶,是名副其實的萬戶侯,而關羽被封的漢壽亭侯屬於典型的亭侯,諸葛亮的武鄉侯到底是鄉侯還是縣侯,仍存在爭議。

東漢末年十三州盤點之前言

馬上封侯

以上便是交代在前面的一些基礎知識,後面我將以州為單位,逐一講述那些人,那些事,歡迎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