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朋友、同學、同事、親戚家去做客,要不要帶些禮物去?

到朋友、同學、同事、親戚家去做客,要不要帶些禮物去?

我們去朋友同學同事家去做客,一般都帶點禮物去,比如水果、牛奶、肉食、酒什麼的。這個已經成了一種風俗一種習慣。但是至於為什麼要這樣,並沒有多少人去深究,大家只是看到人們基本上都是這樣做的,感覺這是一種對別人的尊重,是一種禮貌,這樣顯得好看,得體。

有個詞叫賓客。在現在,賓與客是一個意思,但是在古代,賓與客卻是有區別的。在古代,去朋友親戚家串門,請教拜訪也好,交流閒聊也罷,上門的時候帶點禮物禮品的人,叫賓。什麼禮物也不帶,兩手空空登門的,叫客。

所以才有,迎賓樓,迎賓路,迎賓大道,賓館,貴賓,等等這些常見的說法。卻很少見到迎客樓、客館,這些說法。因為,這是從祖宗那裡傳下來的一種思想,就是“賓”好,“客”不如賓好。賓,帶點尊崇的意味在裡頭,而客,帶點貶低的意味在裡頭。原因就是,“賓”是帶著禮物來的,而“客”是空手著來的。

我們的祖宗就這麼勢利眼?就這麼貪財?連上門來的人,還要根據帶沒帶禮物分成賓與客兩種待遇?

非也,非也!我們的祖宗比我們現代人那是純樸多了,那是懂事多了,要不然也就沒有“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句歷史總結語了。我們的祖宗怎麼可能會把關注點放在禮物禮品這些物質上呢!當然不會的!

我們的祖宗其實是把關注點放在了道理上,放在了大家的行為是否符合公正平等這個原則上。

一個人去別人家裡串門,無論是閒聊扯淡,還是請教學習,別人都要招待這個人,這其實都是佔用了別人的時間精力。不光如此,有時候這個人還要在別人家裡吃飯。這些都是給別人增添了麻煩,都是消耗了別人的時間生命。於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歉意,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也就是為了體現公正平等的原則,這個人上門的時候就帶些禮物去,以補償一下對方,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意,以求自己心安。

這個,就是人們走親戚探朋友登門時,帶點禮物的最初原因了。禮物,實際上就是“理物”,“禮物”就是“符合理的物”,也就是,帶了這些“物”上門,自己就有“理”了,自己就符合公正平等的“理”了。

因此,古人才推崇“賓”,因為古人認為“賓”懂道理,認為“賓”懂得感恩,認為“賓”懂得遵循平等的原則與別人交往,認為“賓”懂得尊重人。

隨著歷史的演變,後來的人,就把賓與客混為一談了,不再區分了,於是也就忘了祖宗所賦予在這兩個字中的做人道理了。也就是說,人們記住了,到親戚朋友同事家去做客(沒有說去做賓的),要帶點禮物上門,但是為什麼要帶禮物的這個道理,人們卻忘了。人們,僅僅是感覺,自己帶點禮物上門,顯得好看,顯得懂事,顯得得體,如果什麼也不帶空手登門呢,顯得不禮貌,有點不好意思。

當然,至於那些老去別人那裡麻煩別人,老去蹭吃蹭喝,老去佔別人的便宜,而登門時卻兩手空空,什麼也不帶的“客”,而且還理直氣壯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人,這種人,不屬於今天我們探討的範圍,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總之,我們在人情來往上,要大體上保持一個平衡,也就是要遵守平等原則,即,我們既不故意去佔別人的便宜,也不故意讓別人佔我們的便宜。如此,可矣!

到朋友、同學、同事、親戚家去做客,要不要帶些禮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