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來源: |個人發展精英會 ID:gerenfazhanxuehui」

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前一段時間,由於熱搜榜時間,“小公舉”周杰倫又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自從2001年憑藉一張《范特西》專輯走紅以來,周杰倫似乎就從未淡出過人們的視線。

周杰倫沒開微博,他似乎沒有專門屬於自己的粉絲。

但他又好像一位隱藏於民間的大俠,只要有人提起一個話頭,你會發現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似乎每個人都知道他,都聽過他的歌。

周杰倫之所以至今仍然被人反覆提起,是因為他憑一己之力,在亞洲音樂樂壇上,掀起了一股風格獨特的浪潮。

他的音樂,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在他之前,中國沒有人以這樣的方式,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在他之後,也沒有人能模仿他的風格在商業上成功的。

周杰倫在歌曲創作方面的才能幾乎無人能及,但很少有人聽到周杰倫談到自己的創作經驗。

1999年年底,吳宗憲把周杰倫叫到辦公室,要求他十天之內創作出五十首歌曲。周杰倫如期完成了。

最後,吳宗憲從這五十首歌曲中挑了十首,錄製成了一張專輯。這就是周杰倫的第一張專輯

這麼高的創作速度和創作質量,顯然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按照他的事業夥伴方文山的說法,“周杰倫是天才型創作人。”

這段話後面還有半句,方文山說:“我是下苦功型的作詞人。”

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比起周杰倫,方文山的奮鬥歷程可就艱難多了。

讀完職高就出來打工的方文山,幹過運貨司機,給別人裝過防盜系統,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什麼方向,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服完兵役之後,方文山突然間迷上了寫歌詞。

雖然他什麼門路都沒有,但那時候的方文山心裡有一個夢想:

這些詞,都要被歌手拿出來唱,伴著旋律迴響在星光璀璨的舞臺上方

沒有老師,他就自己摸索。

沒有教程,他就自己找材料。

方文山找了五六十首自己喜歡的歌詞,動腦筋分析韻腳,慢慢地鑽研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寫了一百多首詞,全都自己整理出來,列印好。

詞倒是寫好了,但是要去哪裡投稿呢?

方文山一張張地翻看音樂CD,挨個聯絡上面的音樂製作人。

第一封投稿信寄出之後,方文山就開始苦苦等待迴音。

一個半月過去了,方文山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裡的那個人自稱是製作人吳宗憲,說他的作品已經收到了,請他來公司面談。

方文山半信半疑,覺得是朋友打電話過來和他開玩笑。

但吳宗憲可是大名人。

由於經常在綜藝節目裡面露面,他的聲音,方文山和大部分臺灣人一樣,熟得不能再熟了。

如果自己的朋友模仿吳宗憲可以達到這種以假亂真的級別,那真是可以上超級模仿秀了。這由不得方文山不信。

方文山到了公司之後,吳宗憲就把他介紹給了周杰倫。

當時周杰倫還是個新人,兩個人常常一起睡在公司,慢慢熟悉了起來,後來果然一起創造出了很多好作品。

周杰倫的才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方文山的才能,卻有更多可以借鑑的部分。

方文山這種透過檢索獲得資訊,找到被人賞識的機會,最後實現自己夢想的能力,可以稱之為“搜尋力”。

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曾經聽朋友說過一句話,深受觸動——

“以你努力的程度,還輪不到拼天分。”

不過,很多人也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不知道怎麼努力。

我在大學唸書的時候,學校的圖書館每隔一個月會開設一次資訊檢索課,課程是免費的,但是去上的人卻很少。

有次路過櫃檯的時候,聽到兩點陣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抱怨,學生的資訊檢索能力這麼低,為什麼卻沒人來聽講座呢?

其實,當時真正的問題,不是大家找不到資訊,而是對應該找什麼資訊、找到資訊之後如何篩選、整合,充滿了迷茫。

現在這個年代,對於檢索能力再差的人來說,資訊都是過剩的。

很多人不明白自己要檢索什麼,是因為他們沒有對某個領域的整體瞭解,不知道這個領域中基本的問題是什麼、重要的問題又是什麼,就開始匆匆檢索了。

努力之前,抓住整體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位做設計的朋友,和我吐槽她的甲方:

明明第一版方案就是最好的,非要讓我再出第二版!最後還是用回第一版方案了!我看甲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吧?

出現這種情況,有時候是因為甲方要求提得太多、太具體,給她提供了太多的對標產品,最後搞得她無所適從。

其實,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先從大局出發,再搞定細節。

瑞士設計師Adrian Fmtiger在1957年為法國戴高樂機場導視系統設計了一款字型,後來經過9年的修改和打磨,這款字型名為Fmtiger的字型才開始公開發售。

對於這種字型,你可能不熟悉,但提到這款字型的“子孫後代”,你會覺得個個都耳熟能詳:Light、Roman等現在最常用、最普遍的電腦預設字型,都是它的家族成員。

設計師Adrian Fmtiger就是先琢磨出了關於字型之美的一系列基本原則,然後再去做打磨,這樣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資訊不是最重要的,資訊背後的思考才是,因為它關乎全域性和整體。

脫離整體的細節推敲,註定是無效的。

曾經有個大學生,找到一位物理系的導師,說自己以後想選擇物理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這位老師皺著眉頭批評他說:“別再研究物理了,這個專業裡面的所有問題,都已經被人研究過了。”

這個學生考慮了一下,說:“不,就算這樣,我還是想學物理。如果所有高階的問題都被人研究過了,那我學學基礎的東西就可以了。”

後來,他在學習基礎物理的過程中,提出了量子理論。這個人就是量子力學之父,馬克斯·普朗克。

想要看到整體,就要發現知識的底層邏輯。

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你可以學方文山,但千萬別學周杰倫

人的思維是有邏輯的。

大腦儲存不了太多的資訊,如果能把零碎的資訊用一條邏輯線索整合起來,大腦的工作效率就高得多了。

看完電影之後,你很容易就能把電影的情節複述一遍, 因為電影的情節發展是按照邏輯來的。

從生理功能上來說,人類腦部的海馬結構會把分散在腦中各個部分的零散資訊整合成記憶。

所以,哪怕在某個領域,你只知道兩個知識點,也要把它們聯絡起來,化零為整。

在大家日常的學習中,多數人會經常用到的一個策略是反覆被動地閱讀,比如說一門課程的教材讀完一遍再讀一遍,覺得每讀一遍都可以加深學習的印象,但是事實上研究發現,被動的重複閱讀對學習產生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主動反覆對知識加以提取,則可以有效地加深記憶。

2011 年普渡大學的心理學者做過一個研究。他們設定了兩個對照組。

其中一組參與者不管能不能正確回憶出自己看過的單詞,螢幕上都不會出現這個單詞的回放;而另一組參與者如果沒法回憶出自己剛才看過的單詞,螢幕上在出現新單詞的時候,就會出現舊單詞的回放。

結果發現,第一種學習方式中, 參與者記住的單詞非常少,大約只有 1%,而第二種學習方式中,參與者記住的單詞則有80%。

我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都有一個體會:

在考試之前, 你需要去複習地理、歷史、政治等學科, 因為這些知識我們平時使用得不多。但是在數學和物理考試之前,卻很少聽說 有人需要重新背一遍公式。這是因為平時在做數學、物理練習的時候提取知識的次數很多,對公式的印象已經很深刻了。

如果你想把這種學習理科的方法,用在文科學習上,就要多多調取、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而不是簡單地把這些知識背下來。

在國內一些頂尖的外國語大學裡,老師講了一個單詞之後, 會佈置課後作業, 讓同學們用這個單詞造幾個句子。

這種簡單有效的方式,一來能考察大家是不是真正理解了這個單詞,二來也是讓大家在反覆的記憶提取中加深對這個單詞的印象,以便日後能活學活用這個單詞。

回到我們最開始說的方文山的例子:方文山不僅是找到了四五十首歌詞作為模仿的榜樣,他還在這些歌詞中建立了一種邏輯,以便自己能有條理地提取自己從前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感受,創造出新的歌詞。

所以,千萬不要產生這種錯覺:厲害的人,就是善於找到資訊的人。

真正厲害的人,是能夠找到資訊之間底層邏輯,化繁為簡、有效學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