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木版年畫傳承人:年畫不會進博物館 想傳承必須年年翻新

1月10日,農曆臘月初八,張運祥一早就釋出了一條朋友圈,一碗臘八粥,配著幾幅年畫圖片。早起是張運祥多年的習慣,今年的臘八節,他卻比平常起得還早,從早上到下午,電話接連不斷地打進來,接單送貨。“往年到10月份左右,所有的訂單基本上就都發出去了,今年比較特殊,由於創新了木版年畫小擺件,加上人們的認知度有所提升,雖然已經進了臘月,但訂單還是源源不斷地進來,算下來今年的訂單量比去年多了一倍。”他告訴記者,年畫要想傳承下去,必須要有新東西跟得上時代,“過去的年畫為什麼能流傳下來,也是因為每年都有新的花樣,年年翻新”。

濰坊木版年畫傳承人張運祥刷印木版年畫。影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製作

種地為主,

老一輩做年畫只是“副業”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在山東濰縣(現濰坊市)周邊有19個村子做木版年畫,楊家埠村是其中之一,那時候的人們還叫“濰縣年畫”。張運祥是土生土長的濰坊人,受父輩的影響,清楚地瞭解濰縣年畫的發展脈絡。“早先時期濰縣年畫分為粗貨年畫、細貨年畫、黑貨年畫三大類別,當時還有‘行頭’制定行規,行頭類似現在的協會,對製作年畫的村子村民進行約束。”

當時木版年畫的製作,分散在不同的村子,木版年畫的銷售,集中在濰縣大集或楊家埠村。濰縣當地人做年畫的技藝也是從楊家埠村裡流傳出來的,可以說楊家埠是濰縣年畫的發祥地。上個世紀90年代後,人們就開始叫楊家埠木版年畫,隨後還申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濰坊木版年畫傳承人:年畫不會進博物館 想傳承必須年年翻新

《民子山》木版年畫。受訪者供圖

張運祥的父親張殿英,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大學生,學的美術專業,畢業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後來專職做木版年畫。1991年,張殿英整理出版著作《楊家埠年畫》,梳理出濰坊當地年畫的傳承脈絡。張運祥家,如今還收藏著從清代至今各個時期的年畫原版。

“許多人說過去人們以做年畫為生,其實是錯誤的。”張運祥說,過去老一輩做年畫只是一種副業,一年四季人們多數時間是在種地,只等農閒的時候做年畫貼補家用。早先時銷售年畫的時間很短暫,只集中在年前20天。當時做年畫還有一個行規,就是“換新衣”,也就是說換年畫跟換衣服一樣,每年都要換新的,今年印的年畫,今年必須賣完,對於一個手藝人來說,銷售舊年畫是會丟失信譽的。

年畫要有戲

百看才不膩

再往上追溯,張運祥的爺爺也做過木版年畫。在父輩的薰陶下,張運祥從14歲開始學習木版年畫的刻版,而後他從印刷廠辭職,專職投入到年畫創作中,一干就是40多年。如今張運祥已是濰坊木版年畫的傳承人,鄰里鄉親都叫他“年畫張”,對張運祥來說,這是美名,也是動力。

在濰坊木版年畫行業裡頭流傳著幾句話,首先是“畫畫無正經,好看就中。”張運祥介紹,也就是說,木版年畫的創作比較隨意,沒有固定的模式,過去年畫是大眾的藝術,在十個人裡頭要有五六個人喜歡,畫樣得好看才能有市場,畫店才會刻版印製。還有一句是“年畫要有戲,百看才不膩。”這是說年畫裡頭必須要有故事,要有琢磨頭兒,讓人越看越覺得有意思,“這些濰縣年畫創作的口訣,至今仍然適用。”

在張運祥新創作的虎年木版年畫中,下山虎的形象有所改變,為迎接即將到來的虎年,張運祥重新設計了老虎年畫,構圖和顏色都有所創新。張運祥介紹,這是一幅下山虎形象,從高山上下來的老虎,寓意虎到福到。過去在民間,家裡一般掛臥虎、下山虎,財主、官員等掛上山虎,不同形態的老虎寓意不同。

濰坊木版年畫傳承人:年畫不會進博物館 想傳承必須年年翻新

張運祥新創作的虎年木版年畫。受訪者供圖

作品必須跟著時代發展。過去的年畫分為七大門類,炕頭畫是其中一種,因過去人們掛在炕四周而得名,內容多為民俗、戲曲故事、神話傳說等。炕頭畫也就是牆上的電視,一圖一故事,一畫一傳說。在炕頭畫裡,一張圖裡包括很多內容,好看又有看頭兒。

傳統的木版年畫,每張畫都有寓意在裡邊,其中包括表層意思和深層寓意。比如張運祥的“年年有餘”年畫,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小孩抱著魚,但仔細看是這個小孩靠著魚,魚的脊背也在下邊,寓意還包括了“輩輩有餘”。

濰坊木版年畫傳承人:年畫不會進博物館 想傳承必須年年翻新

張運祥創作的《連年有餘》木版年畫。受訪者供圖

手藝有了“接班人”

1月7日,張運祥在朋友圈釋出了一條影片,並配文“傳承路漫漫,我們在路上。”影片裡,一些學生們正伏案繪製年畫,鑽研古老技藝,學習傳統手法。不同於其他同行人,張運祥對木版年畫的傳承是十分有信心的。

張運祥工作室所在的十笏園,非遺的氛圍很濃,園區的非遺空間聚集了風箏扎制、核雕、刺繡、葫蘆烙畫、老貓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前年8月份,張運祥工作室正式入駐十笏園非遺空間,在此開展研學、公益體驗等活動,木版年畫增添了新的傳播渠道。

在這個非遺空間裡,孩子們可以參與年畫體驗專案,從中瞭解年畫知識,瞭解年畫刷印。張運祥說,為了把傳統技藝傳承下去,自己只是象徵性收材料費,傳統文化已經被人們慢慢淡忘,如今透過宣傳有一些回溫,學費太高容易打擊人們學習的積極性,不能讓“學費”把學生給嚇跑了。

“對小孩來說,傳統的東西讓他們潛移默化的學習,孩子們能靜下心來。”張運祥聊起這些學習年畫的孩子來十分開心,比如之前有個小男孩來這裡學年畫,最初的時候還老看手機,經過3周的學習後,基本上都不玩手機,能專心學畫了。現在和以往不同了,孩子們學習木版年畫的條件好多了,在作畫的過程中,張運祥會給孩子們講每一幅年畫的寓意,他們也能記得準確。

開設工作室六年多時間,張運祥收了不少“徒弟”,他告訴記者,今年來學習的孩子比往年多一些,原來是9歲以上的孩子多一些,這兩年4-5歲的孩子也開始學了起來。跟著張運祥長期學木版年畫的,目前有四個孩子,最長的已經學習了四年,有一個是6歲開始,每週六上午到工作室這來學習。

凡是對年畫真感興趣的孩子,張運祥都免費教學,為的是將年畫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做年畫不

考慮太多盈利

說起年畫的營生,張運祥並不擔心。一方面,工作室有固定的客戶,兒子已經結婚了,工作收入很穩定,假期的時候會來工作室幫忙刻版;另一方面,為傳承木版年畫,家裡做了大量的儲備。上世紀90年代,梨樹更新換代的時候,張運祥就和父親在山東省內收購了大量的梨木,有的村民還不要錢,當時收梨木並沒花多少錢,只是花了一些運費加工費。

木版年畫的用材講究,刻版選用的梨木,要經過泡、煮等水處理後再陰乾,水處理陰乾後,木版不變形。張運祥告訴記者,目前全國的木版年畫99%都使用的是梨木,因為梨木的木質比較細膩,年輪與年輪之間的密度一致,很細的線條都可以立住。

如今,張運祥家裡還收藏著許多年畫原版,清代有300多套,民國有20多套,這其中最薄的版只有半釐米,要知道最初刻的版子至少有4-5釐米厚,留下來的版子越薄說明當時銷量越好。

這些原版對父子倆研究木版年畫的幫助很大,“原來老的版子就不再去翻刻,過去的年畫技藝已經達到頂峰了,無法超越它,再翻刻只能翻刻出它的外形,神韻翻刻不出來。”

當年,張運祥和父親收來的梨木,都已經加工成梨木版,儲存了起來,大約有十立方,如果要做成A4紙大小的版子,至少可以做十萬塊左右,“我這一輩子肯定是用不完了。”

製作年畫的技法要想精通,至少要有十年以上的歷練。為了讓年畫更加原汁原味,張運祥放棄了粗製印刷的常用紙,重新調製了更適合年畫使用的原漿紙,對顏色的表現更加飽滿。2017年,張運祥憑藉此前在紙廠的工作經驗,提前儲備了近6噸的宣紙,有了刻版和宣紙原料的儲備,年畫製作成本就降下來了,張運祥直言,現在自己做木版年畫沒壓力,得益於之前為推廣做了充足的準備。

“我現在考慮的是,怎麼能讓傳統的年畫技藝留下來,把盈利考慮得太多的話,創作會受到約束。”張運祥說。

年畫該進博物館了

傳承人不相信

好多人說,年畫該進博物館了,張運祥並不這麼認為。

在年畫的傳承方面,張運祥說,在很多年輕人的記憶裡,這只是過年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多數人對年畫沒有很深的理解,年畫要想傳承下去,必須要有新東西跟得上時代。

此前,張運祥創作二十四節氣木版年畫,沿用木版年畫的製作手法,在構圖和用色方面借鑑國畫和水彩畫技法。細究其中,原來創作的每個細節都有獨特的創作想法,“豎式構圖寓意順,字與圖呈一字型,加中間圓形印章,寓意101,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間印章是圓形,陽刻,下面印章為方形,陰刻,寓意陰陽和天圓地方之意。”可以說,整幅作品都有吉祥的寓意。

濰坊木版年畫傳承人:年畫不會進博物館 想傳承必須年年翻新

張運祥創作的《二十四節氣》木版年畫。受訪者供圖

過去是年俗的必需品,現在人們家居環境變了,仍然把老東西推出市場,肯定是不受歡迎的,“過去的年畫為什麼能流傳下來,因為每年都有新的花樣,年年翻新”。

二十四節氣的年畫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一經推出,張運祥就接了300套的訂單,這給張運祥帶來了很大的信心。他相信,手工技藝不變,但內容創新,透過對年畫的再次創作,從而激發年輕人對年畫的熱愛,讓更多人學習年畫,就不會出現文化失落、後繼無人的情況。

木版年畫市場仍“魚龍混雜”

原來的年畫,面向的是老百姓個體,每年家家戶戶換新年畫。如今,張運祥的訂單大都來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城市裡的文化園區、企業公司等,為其員工、客戶定製伴手禮,這樣的顧客居多。現在人們喜歡的年畫題材多是過新年、打春牛、財神會等,過去是貼在炕頭,現在都是裝上鏡框,張掛的方式和位置比較隨意了。

張運祥坦言,現在年畫市場仍然面臨一些瓶頸,有時候是想買年畫的人買不到,不知道去哪裡買,想賣年畫的人賣不出去,不知道如何銷售。此外,在網路上銷售的年畫,也存在一些真假難辨的情況,看網上的圖片很好,但實際消費者收到的年畫並非手工木版年畫。

如何辨別一幅真正的手工木版年畫?為此,張運祥提示消費者,真正的木版年畫是手工刻版、手工刷印,即便是同一個手藝人,在同樣的時間,用同一塊版子,但由於力度和位置的不同,做出來的木版年畫都不一樣,消費者在購買年畫的時候,可以仔細看看年畫的區域性細節,如果同一個花樣的線條和顏色等完全一樣,那很有可能就是機器雕版、手工刷印的,或是機器做出來的。

手工的木版年畫,每一張都是獨一無二的。

年畫的製作成本高,主要成本來自人工費和材料費,此外,手工做年畫還有5%-10%的廢品率存在。張運祥介紹,木版年畫是一個顏色一個畫版,最簡單的年畫也要四個顏色,要換四次版子,在人工刷印的時候,木版很容易動,位置就改變了,那就會產生一定的廢品,成本就上去了,一張木版年畫的成本要十塊錢以上。

線上銷售“假貨”居多,對木版年畫的市場衝擊較大,讓人們對線上渠道購買年畫失去了信任。不過,張運祥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木版年畫的認識深入後,那些冒充手工木版年畫的產品會自然遭到淘汰。年畫傳承數百年,至今仍有市場,說到木版年畫未來的發展,張運祥希望,透過天津、四川、河北、山東等主要產地的聯合,發起專業的協會,讓同行成為朋友,共享年畫技法,讓年畫從過年的一陣風吹進人們日常的生活裡。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唐崢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