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裡袚禊、雨花臺踏青品茗……古時“三月三”南京人這樣玩!

歷史長河裡,我們的傳統節日有著各自的來源、發展與變化。追溯和了解它們的命運,是今天的人們親近傳統的一種方式。

明天(3月26日)是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又稱“上巳節”。上巳節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節日風俗,今天看來仍然是趣味盎然。老南京人這天要吃薺菜花煮雞蛋,還會全家出動去雨花臺永寧泉郊遊、品茗。

秦淮河裡袚禊、雨花臺踏青品茗……古時“三月三”南京人這樣玩!

一個源於講衛生勤洗澡的傳統節日

夏曆三月三日古時被稱為“上巳節”。據《江蘇歲時風俗談》,東漢時,朝廷下令,百姓要在這天“袚禊”。祓是除的意思,禊是潔的意思,“袚禊”也就是水洗去汙垢,祈求在新的一年裡有個好的兆頭。後來民間沿襲下來,成為講究春季衛生的好習慣。

《鼓樓風俗》記載:古時的這一天,南京人結伴同來清溪、秦淮河邊,取水沐浴。人們潑水嬉戲,追逐打鬧,無憂無慮,人不分公卿庶賈,男女老幼,讓春水盪滌心靈。尤其是少男少女,大家走出冬天棉衣棉袍的禁錮,走向大自然,體驗春江水暖,洗去汙垢,祈求安康。

這個習俗傳到魏晉,略有變化。南京民俗專家陶思炎在《南京民俗》一書中寫道:到魏晉時期,女子沐浴於河,男子則在水濱飲酒遊戲。於是,寄情山水的文人間出現了一種名為“曲水流觴”的活動。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活動,是有南京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在蘭亭發起的修禊活動。王羲之和東晉名士孫綽、謝安等四十餘人聚會蘭亭,得詩三十七首,結為《蘭亭集》,王羲之本人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為什麼“三月三”能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因為它歷久彌新,在時代變化中,賦予新的含義。《南京民俗》中寫道:“在近代,上巳節曲水流觴的文人雅會已向品茶談笑的休閒娛樂演化,俗信成分的消亡使遊樂成了三月三的主題。”這天,南京人全家出遊,外出踏春。

國學大師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中如此描寫當時的場景:“人家率於是日詣雨花臺永寧泉(又稱“雨花泉”“江南第二泉”)品茗為樂。泉水清冽,足湔煩渴,往往談笑竟日,看夕陽而歸!”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三月三這一天,很多南京人家都到雨花臺的永寧泉去休閒,人們在永寧泉前品嚐新茶。泉水清冽,既能解渴,又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煩悶。人們談笑風生,踏著夕陽回家。

老南京人這天用薺菜花煮雞蛋

在南京,三月三被稱為“薺菜花生日”。薺菜花不僅是南京三月三的節物,也是當時女人們的歲時裝飾。在南京近代的地方誌中,就有過記載:“三月三為薺菜花生日,婦女均摘薺花插於髯邊,以為紀念。諺雲:‘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插無錢用,女人一插米滿倉。’”

春分過後,大地回春,南京人就會拿著小鐵鏟,帶上小籃子,奔向雨花臺、紫金山、玄武湖,乃至城牆下、秦淮河邊,去挖野菜。而薺菜,就是南京人常吃的一種野菜。薺菜在我國生長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詩經·穀風》就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記載。

關於薺菜向來頗有一段風雅的傳說,相傳在楚地,人們因為風吹雨打,頭痛病很常見。三月初三,神農路過雲夢澤(現湖北孝感),見鄉民頭痛難耐,便找來野雞蛋和薺菜,煮給人充飢。當地人吃了以後,頭不痛了。“三月三,吃薺菜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習俗也就延續至今。

“薺菜花煮雞蛋”的習俗流傳範圍較廣。至今,三月三這天,南京依然盛行著“薺菜花煮雞蛋”的習俗。當你敲開薺菜花煮熟的雞蛋殼,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一枚枚綠瑩瑩的雞蛋,雞蛋白像碧玉一樣,令人生津。

金陵科技學院民俗學者戴欣佚說,薺菜自古就是春天的美食,人們餐桌上的愛物。“與其他野菜相比起來,薺菜的味道是最好的,一來無腥苦,二來無怪味。摘些葉子用手一搓,便有淡淡的清香。與其他食材放在一起,淡者出味,濃者提鮮。”

還是一場大型線下交友活動

三月三上巳節,其實還是一場大型線下交友活動。

戴欣佚告訴記者,古時青年囿於男女大防,少有相會之機。歡快熱鬧的節慶活動則為美麗的邂逅創造了時機。上巳節正值陽春三月,萬物欣欣向榮,令人春心蕩漾,因此,上巳節就成了年輕人尋找心上人的好時機。他們唱歌傳情,起舞會友,贈花定終身。

《詩經·鄭風·溱洧》一詩中,就明確記載了那時上巳節青年男女約會定情的情景,甚至衍生出了定情之物──芍藥:“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年輕的姑娘們,非常熱情主動地邀約她心中愛慕的青年男子,去觀賞洧水。到那裡盡情歡樂,相互贈送那寓意結緣的芍藥花。

從《論語》中也可以看出,早期上巳節是年輕人的節日,《論語》載孔子弟子曾點的話說: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翻譯成白話便是:暮春三月,天氣和煦,年輕人脫去沉重的冬裝,穿上新制的春衫,約幾個情投意合的夥伴,帶幾個天真爛漫的童子,來到沂水邊,用河水洗去聚積在身上的塵垢和沉鬱在心中的煩惱,頓覺神清氣爽,精神煥發。來到河邊的雩壇邊,那裡正在進行盛大的舞會。鐘鼓和鳴,笙歌悠揚,青年男女們成雙成對,聯袂而舞。

唐朝杜甫在《麗人行》中,也曾記錄下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名場面”:“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唐代正式定三月三為節,從而流傳大江南北,成為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三月三”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對歌談情說愛的節日。三月三當天,布依族母親為女兒盛裝打扮,併為她們準備好五色糯米飯和雞蛋,送她們去歌場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歌場人山人海,經過對歌,以歌傳情,當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後,姑娘與小夥來到松樹林,姑娘把五色糯米飯及雞蛋給小夥吃,寓意著二人從此情投意合,像糯米飯一樣糅合在一起。

這天也是海南黎族、苗族百姓悼念勤勞勇敢的先祖、追求幸福愛情的重大節日。小夥子們打魚,姑娘們煮飯烤魚,然後將祭品放到五指山的巖洞口,祭拜祖先。同時,青年男子背槍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獵物,把獵物獻給心愛的姑娘。當夜晚來臨,山坡上、河岸邊燃起熊熊篝火,開始歡慶活動,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男女青年各坐一邊,互相傾訴愛慕之情,如果雙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贈送信物。

廣西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壯族三月三”又名歌圩節,人們在這天以歌傳情、以歌會友。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物件,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

南報融媒體記者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