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人,在修行過程中,都要注重持戒

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自我的生命,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也各有不同。所以,佛陀說:“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每個人的認知雖然不同,但是人們對苦難的感受,卻是大多相同的。正因為如此,佛陀才能根據這些苦難的特點,教給了眾生如何去掉自身的苦難,達到最後的清淨,也就是究竟涅槃。

佛陀教給世人脫離苦難的方法,就是讓人改變自己的心態,對待事物的心態。將自己的心扭轉過來之後,看事物會有不同的見解。再在心的控制下,帶動自身,讓整個人,達到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清淨、平衡的狀態。改變自己的心,總的歸納起來,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方法,就是“戒、定、慧”。

修行的人,在修行過程中,都要注重持戒

戒定慧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由戒做起,做到了持戒,也就是能控制自己的身心,不讓自己隨著心裡的妄念行事,這樣一來,不斷地戒掉自己心裡的各種妄念,就能做到清淨了。但是,戒定慧不是一個一、二、三的步驟問題,而是在修行中,它一直都是存在的。戒定慧之間,也是互相纏繞,相輔相成的一個東西。

想要達到絕對的戒,也不容易。為什麼講修行呢?有時候戒掉了,人又會重新犯錯,所以,修行就是要在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與心態中,讓自己更加地成熟與清淨,當心態真的達到如如不動時,就是究竟涅槃了。

修行的人,在修行過程中,都要注重持戒

戒是一個很廣發的東西。一個人,遇到什麼時候,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同時也要知道心裡在想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很多人,在很多時候他都不知道自己的心裡在想什麼,這種情況很普遍。戒,首先就是要戒掉自己那些雜亂的想法,知道在做什麼,在想什麼。達到這個地步,你的戒才是成功的。但是這僅僅是成功了一半。它只是讓你明白了該怎樣去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說“要活在當下”,或者是“行立坐臥,不離這個”,甚至於“煩惱即菩提”,其實僅僅只是他明白了一個人沒有了許多雜亂無章的想法,不再受那些想法的影響而已。

因為現代的人,很難將心思集中在自己當前在做的事情上。比如他在走路的時候看手機,吃飯的時候看電視,他的心,都被手機電視給勾引跑了,並沒有實際落在吃飯走路上。時間長了,形成這種習慣,他做什麼事情,就很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將它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

修行的人,在修行過程中,都要注重持戒

所以,戒的首要目的,就是戒掉那些不好的習慣,讓自己容易分心的習慣,都要戒掉。或許有的人會說,一個人能做到這樣,就能做到“一心兩用”甚至多用,這有什麼不好呢?對於生活來說,可能會影響不大,但是對於修行來說,卻是有很大阻礙的。

修行中講定,同時也講一個定力的問題,如果定力不夠,遇到事情,他就很難把握住自己的心。在面對各種誘惑的時候,就會被心中的妄念給帶跑了。比如修行的人不罵人,但是定力不夠,遇到一件讓自己很難定下心來的事情,他就會暴跳如雷,即使能忍一忍,時間長了,別人一煽風點火,他馬上就控制不住,張嘴就要罵人。這種情況就很普遍了。

能夠做到清除無關的雜念,這只是修行的第一步。達到這一步的時候,還要繼續修行。

修行的人,在修行過程中,都要注重持戒

佛陀講因緣,任何人,都避不開因緣。因緣的意思就是,以前遇到過什麼人,跟他有什麼交往,那麼,在修行的時候,就要將這些交往,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進行一一了結。在了結這些事情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每個人都存在於娑婆世界的幻象中,不知道到底誰欠誰的,如果自己的私心起來,就不願意去償還自己所欠的業債。

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當一個人,不斷地要求自己善良,不斷地要求自己清淨、無所求的時候,在任何事面前做到不再欠下因緣。那麼,是別人的,自己不要。用一個字概括,就是不再有“貪”念。因為沒有了貪,也就不再固有的保守自己的東西,就不會在因緣的聚會中,失去償還業債的機會。

修行的人,在修行過程中,都要注重持戒

在因緣的了結過程中,如果一個人能做到清淨善良,就會在很多時候,完成了結因緣這件事情。當所有的因緣了結完成,這個人才算是真正的可以涅槃了。按照佛陀的說法,一個人的所有一切,都是由因緣組合而成。這些因緣纏縛著人的圓覺本性,使人無法得脫娑婆世界。按照佛陀的看法,人的所有妄念,也都是因為人的因緣組合而成,有什麼樣的因緣,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存環境。當一個人了結了娑婆世界的因緣,那麼,娑婆世界,也就不適合他生存了,自然而然的,他就會去往淨土世界,在那裡生存。

因為戒是修行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過去很多人以為它只是一個修行的步驟,其實不然,在整個修行過程中,戒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個修行的人,如果無法時時注重戒掉自己的各種妄念,守住自己的善心,都會使人在修行過程中,停步不前,甚至會後退的結果。

正因為如此,佛教中一直將戒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修行的人,如果無法做到戒,根本就談不上修的問題。就是因為這個戒,它貫穿了修行人的整個修行過程。

本文由百家號/水往雲來原創並獨家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