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丙辰:熙寧九年(1076)。達旦:到天亮。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時在濟南,已七年不見。

綺戶:鏤花的窗戶。

嬋娟:美女之稱。這裡指月亮。

清曠雄奇,中秋詞之絕唱。通篇詠月,卻處處和關合人生社會。筆墨酣暢,一氣呵成。首句破空而起,突發奇想,提出了宇宙的形成,接著是一串聯想:天上的宮闕啦,乘風登月啦,特別是對玉宇高寒的恐懼之語。天堂,一直是極樂世界的象徵,而作者竟然萌生了這樣的異端想法。其中包含了對廟堂新政的質疑—他正是因此而離開中樞的。“起舞”二句表現了詞人對生活執著的依戀之情。下片以理遣情,自寬自解。這是一種廣泛存在人們生活中的憾事,自然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不應”二句則別起波瀾,故發呆想:不應有愛與恨感情的月亮,為什麼偏要用團圓的清光去刺激因離恨而傷感的人呢?“人有”三句,從哲理的角度上加以寬慰,既然是普遍的通則,又何必如此苦惱呢。一句一意,一意一機,極富變化之筆。最後“但願”兩句以人月長好相祝頌。理趣情景,妙合無痕,影響之大,由比可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