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繼續讀第六品《金剛經·正信希有分》。

見到《金剛經》,能生信心的持戒修福者,是些什麼人呢?佛陀繼續說到: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讀《金剛經》|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能生信心的持戒修福者,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無量千萬佛所種了善根,這是基礎;二是聽到金剛章句,能生一念淨信者。

如果把“佛所”的“佛”,不解釋為“佛陀”,而是解釋為“覺悟”,可能更有利於我們理解。“佛所”是“覺悟之所”,是對“對事相的覺悟”。

什麼是“覺悟之所”呢?比如說,覺悟了眾生本是一體,以前殺生,現在吃素放生。又比如說,覺悟了財之真相,以前貪財無厭,現在佈施財物,等等這些,都是一個一個的事相上的覺悟,這種覺悟意味著善根的增長。

事相上的覺悟雖不圓滿,但從量變到質變,量的變化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具備了相信《金剛經》的空靈智慧了。

讀《金剛經》|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如果說“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是神秀大師說的“時時勤拂拭”的話,那麼,“能一念生淨信者”就是慧能大師說的“何處惹塵埃”了。聽到《金剛經》章句,能一念生淨信之人,就實現了質變,是質的飛躍。

“淨信“,是清淨的信心,在清淨的信心中,是沒有絲毫的分別與執著的。一念生淨信之人,已經是不住於相的菩薩。而種善根的善士,住於善相,依然是凡夫。

關於“淨信”,它與“善信”是有區別的。如果說,聽到這些章句,心中生起念頭:佛陀講得太好了,太妙了!這就不是“淨信”了,因為這種“信”裡含有對法相的分別與執著。雖然不是淨信,卻是“善信”,相信佛之所說,乃至讚歎覺悟之法,有福德在。

讀《金剛經》|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

接著,佛陀說:“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這裡點名“須菩提”,含有提醒,要特別注意聽的意思。

有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夢,早上醒來的時候,夢中的種種情景還記得清清楚楚。那麼,對於醒來的這個人來說,是不是“悉知悉見”啊?

按世間習慣,“如來”一詞,常被作為佛陀的代名詞。如來觀眾生,就類似夢醒之人觀夢境,這就是“如來悉知悉見”了。

如來悉知悉見眾生,但眾生能不能見到“如來”呢?或者說,夢中的眾生能不能夠見到正在做夢的那個人呢?

夢中的眾生如果見到了做夢人,彼此合二為一,則夢就醒了。同樣,如果眾生見到了如來,自然也就成為如來,夢中的十法界,也就變成了一真法界。

讀佛經時,佛陀一詞,當翻譯成“如來”時,往往更強調在性相之法的層面來理解。“如”為“性”,“來”為相,能一念生淨信者,“性相一如”,本就”如來“,如何能不“悉知悉見”呢?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佛陀為什麼反覆強調這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