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沒告訴我們的事:韓信從未領過兵,為何具備超強的軍師能力?

韓信出身貧寒,少時經常吃閒飯,被人所厭惡。其母親身故時,他甚至拿不出錢來辦喪事。

因為窮苦,韓信多次被人輕賤。在淮陰,他曾被幾個少年無賴欺負,受過胯下之辱。

後來,他先投項羽,後奔劉邦,被任命為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甚至曾因涉嫌違反軍法被處以死刑。

死裡逃生以後,他被夏侯嬰舉薦給了劉邦,仍然不被認為是人才。

直到後來發生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才認識到他的可貴,於是才登壇拜將,重用韓信。

韓信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在隨後的五年楚漢之爭中,韓信獨自領軍打下了齊國、趙國、魏國、燕國等地,並最終戰勝強大的項羽,成為漢朝最重要的開國功臣之一。

史書沒告訴我們的事:韓信從未領過兵,為何具備超強的軍師能力?

一個連吃飯都成問題的貧苦少年,何以具備如此出眾的軍事才華,且能戰勝“戰神”一般的項羽,這一點在《史記》等史書上並無交代。

但根據韓信的戰史,我們可以推測,他一定是熟讀了《孫子兵法》,並且能夠將其中原理進行了靈活運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韓信用兵,與《孫子兵法》有哪些具體的契合點呢?

一、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是韓信領兵從漢中進入關中的第一戰。

他利用章邯的麻痺大意,表面上繼續修建棧道,實際上卻另闢蹊徑,奇襲關中重鎮陳倉,打了章邯一個措手不及。此計也成為《三十六計》中的經典一計。

史書沒告訴我們的事:韓信從未領過兵,為何具備超強的軍師能力?

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韓信曾經在項羽帳下效力,並屢次為其獻計,但都不被其採納。所以,對於這位老上級的秉性,韓信是十分熟悉的。

在韓信拜將時,曾經發表了一番“就職演說”,準確指出了項羽身上的幾個致命弱點:

一是匹夫之勇,不能選賢任能: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二是婦人之仁,不能賞罰分明: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項羽雖強悍,但他太年輕,太暴戾,不懂人情世故;而劉邦則相反,雖然他沒什麼禮貌,但卻能待人寬容,有長者之風。所以,像韓信、陳平這樣的人才才會選擇了用腳來投票。

史書沒告訴我們的事:韓信從未領過兵,為何具備超強的軍師能力?

三、置之死地而後生

《孫子兵法》:“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軍隊進入無路可退的死地,為了求生,就會爆發出超常的戰鬥力,以一當十。韓信很好的踐行了這一原則。

在攻打趙國的戰役中,僅有數萬人的韓信,面對20萬趙軍,以不合常規的背水列陣,引誘敵軍主帥陳餘主動出擊。

殊不知,背水陣只是他計謀的一部分。趙軍正面遭遇漢軍的頑強抵抗,背後又被韓信派出的奇兵襲擾,最終崩潰,全軍覆沒。

史書沒告訴我們的事:韓信從未領過兵,為何具備超強的軍師能力?

四、避實擊虛

《孫子兵法》: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武將用兵比作是流水,流水能夠適應地形的變法,沒有一定之規;而用兵也當如此,根據形勢的變化,主動求變。

史書沒告訴我們的事:韓信從未領過兵,為何具備超強的軍師能力?

劉邦在彭城被打得大敗虧輸,意欲再找項羽在彭城決戰。而韓信認為此舉不妥,他認為應該避開楚軍主力與核心地帶,分兵在北方戰場作戰,然後實現對項羽的側翼迂迴包圍。

按照韓信的方案,劉邦對項羽在正面的進攻採取嚴防死守策略,同時派出韓信北上,攻滅趙、燕、齊等國,實現了對楚軍的迂迴大包抄,最後在垓下一戰最終消滅項羽。

五、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孫子十分強調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他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打殲滅戰,而不是擊潰戰,儘可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擒拿或消滅敵人主帥,這是儘快結束戰爭的捷徑之一。

韓信深諳此道,於是他在垓下之戰中,將這一原則運用的爐火純青。

垓下之戰是楚漢戰爭最後的決戰。項羽雖然擁兵十萬之眾,但劉邦與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和後,總兵力超過了60萬。

史書沒告訴我們的事:韓信從未領過兵,為何具備超強的軍師能力?

在戰役過程中,韓信親率30萬人為前軍,對項羽率先發動攻勢,而英布、碰缺則從各處圍攻楚軍,將項羽逼退到了垓下城中。

《孫子兵法》說:“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在項羽作困獸之鬥時,韓信又命漢軍傳唱楚地的民謠,進一步瓦解了楚軍的軍心。

項羽聽到悽婉的楚歌之聲,更是無心組織反擊,只帶領數百人突圍,結果全部被漢軍消滅。

韓信用兵如神,一生從無敗績,被譽為“兵仙”。但仔細分析其基本用兵策略,無不是出自《孫子兵法》一書。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關注我,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