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導語

公元前11世紀中期,武王代紂成功,周王朝取代了存續四五百年的殷商王朝。為了維護周王朝統治,開始按宗親血統、有功之臣序列在疆域內大封諸候。山東地區當時還屬其疆域的邊遠地帶,尚有大量商朝遺民和夷人部落存在。為了鎮撫這片遼闊地帶的臣民,分別把武王之弟周公旦和功臣呂尚封在了這一區域。據《史記》記載:

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封師尚父於齊營丘。

作為山東地區的兩個主要封國,雖然期初周成王就告誡兩家要“世世子孫無相害也”,但在其存續的近800年之中,也發生過聯合、幫扶、戰爭等很多事件。我們僅擷取春秋初期這一階段,透過雙方綜合實力的對比,來展示其中的兩次政治聯姻,並簡要介紹政治聯姻在其關係中所起的作用。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一、建國初期兩國基本情況簡述

雖然齊魯兩國同處周王室宗法體制之下,也都是周王室政治體制的維護者,但受當時宗親觀念“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影響,魯為同姓封國,齊為異性封國,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表現在政治地位上,魯國一直是周禮的忠實執行者。周王室的一些要事也要透過魯國來發號施令,包括周王室當時發生災害,向東面各諸候糴糧,也要透過魯國來傳達並執行。還有,周公旦被封到魯國以後,他並沒有親自就國,而是委其嫡子伯禽去實地管理,他還在周王室內,輔佐周武王進行各項制度的制定和推行,也就是所謂禮制。更重要的是在武王去世後,成王年少,他作為成王叔父,又攝行周王室職權多年。表現在分封地域上,魯國地處汶水和泗水衝擊平原,土地肥沃,天然適合發展農業,其汶陽之田和濟西之田就為其提供足夠豐富的糧食。所以說,無論從政治地位,還是基礎條件上,魯國都明顯高於齊國。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反觀齊國,姜太公初就國時期,不但土地因近海呈鹽鹼地狀態,人口數量稀少並且貧窮,還經常遭到當地土著萊夷的反抗,條件要差得多。姜太公並沒有象魯國那樣堅決地推行周朝禮制,而是因其俗,簡其禮,在尊重當地民俗的基礎上,引導臣民們發展魚鹽業和桑蠶業,提倡通商貿易,透過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來親和當地土著,逐漸拉近與當地人的距離,經濟和軍事力量達到一定水平後,得到周天子征伐許可令,開始進一步擴大疆域面積。《史記•齊太公世家》曾記載,周成王讓人傳令給姜太公:

“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姜太公本來就有軍事背景,在輔助武王伐紂時屢立戰功,取得周成王攻伐令後,採取親和與攻伐相結合政策,經過若干代人的運作,直到公元前567年,才將西至平陰、東至渤海、北至陽信,南至泰沂山及穆陵關這一區域全部平定。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二、春秋初期實力相當背景下的文姜嫁魯

1.齊魯之間的實力對比

春秋初期齊魯兩國之間的關係,主要圍繞宋、鄭兩個大國之間矛盾變化而進退。當時齊國屬於鄭國陣營內成員,魯國與宋國之間的關係較為密切,但自從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7年)開始,魯宋關係交惡,魯國開始向鄭國陣營靠攏,由於同屬一個陣營後,齊魯之間的聯絡開始頻繁起來。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候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意思是說,從周平王時期開始,周王朝實力變得衰落,各諸候之間強大的兼併弱小的,齊國、楚國、秦國、晉國開始變得越來越強大,大政方針由強勢霸主確定。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把齊國排在了前面,也就是說稱霸是由齊國最先開始的。從齊莊王、齊僖王開始,齊國依仗其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小霸著稱。但按照當時排名規則,齊國顯然不及各姬姓諸候國,更不及魯國。春秋初期,魯國也時常侵犯周邊的杞國、莒國、邾國等,這些小國也時常朝於魯國,紀國曾一度成為魯國之保護國,可見當時的魯國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關於齊魯到底誰更強的問題,有的學者曾統計魯桓公三年到魯莊公十三年這28年期間,兩國參戰的次數,作了一個有意思的對比。當時兩國參與過20次戰爭,其中魯國參加17次,齊國參加12次,魯國參加而齊國未參加的8次,齊國參加而魯國沒有參加的只有3次,這說明魯國明顯比齊國活躍,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魯國軍事上是有一定優勢的。這其間雙方做為對手的有6次,齊國參加的一方就失敗4次之多。當然這些戰爭有的是聯軍混戰,有的是齊魯直接對戰,最為明確的是長勺之戰,以齊敗而告終。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春秋初期無論從政治地位還是軍事實力,齊國還是略遜魯國一籌的。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2.文姜嫁魯的過程

齊魯兩國雖然同處一個地區,在地緣上有鬥爭性,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又有明顯的互補性。自從周室微弱、有實際控制權以後,各自從自保和擴張的角度出發,聯合還是很有必要的。齊國需要藉助魯國的政治地位來抬高身價,魯國也需要藉助齊國勢力來穩固和擴大自已的勢力範圍。為了更好地加強聯合,形成統一聯盟,除了雙方統治者經常會盟、互訪外,政治聯姻成為一種重要手段。在春秋時期雙方曾有10次貴族之間的通婚,其中文姜、哀姜嫁魯,則是史書記載較為詳盡,並且是雙方都比較重視的兩件大事。

公元前717年齊魯兩國在艾會盟,第二年,齊國為了擴大艾盟成果,派人到魯國提親,據《左傳•魯隱公七年》記載:

齊候使夷仲年來聘,結艾之盟也。

這次齊女聘魯不但鞏固了艾地會盟的成果,也提高了齊國在當時各諸候國中的地位。公元715年,齊國調解了宋、鄭、衛三國之間的爭端後,特意派人把調解成果向魯隱公通報。這一方面顯示了齊國在當時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齊國對魯國的重視程度。而魯隱公也表示了讚許和認同,有意示好齊國並有深化兩國關係的良好願望。隨後連續兩年內就有了“防之會,謀伐宋”、“鄧之盟,為師期”兩次會盟。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公元709年,齊魯兩國在嬴地舉行定婚儀式,嬴地在今山東萊蕪境內,當時屬齊國地界,也就是說魯桓公越過魯國國界,到齊國境內訂婚,足見他對此事是相當重視的。考察此前魯國一直多與宋國聯姻,魯國上下應當有不少宋國勢力,魯桓公為了擺脫宋國控制,也有意與新勢力齊國加強聯絡。還有可能是魯桓公之前的一招過急操作讓他急於擺脫困境,魯桓公本是魯惠公嫡子,理所當然地被確定為繼承人,但惠公去世時桓公年幼,由其庶兄魯隱公代為執政。時間久了,桓公耐不住寂寞,派人暗殺了隱公,急不可耐地繼了位。現在與齊國聯姻的動機也不排除是為了鞏固其在國內的地位。

當年秋天迎娶過程,更可以看出兩國對這樁婚事的重視程度,據 《左

傳•桓公三年》 記載:

魯國:“秋,公子翬如齊逆女, 修先君之好。”

齊國:“齊侯送姜氏於讙,非禮也。”

意思是這年秋天,魯國派桓公庶弟公子翬到齊國迎娶文姜,為的是重修魯隱公當初定下的這樁親事,藉以加強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齊國方面,齊僖公親自送文姜到讙地。讙地當時是屬於魯國境內的,齊僖公不僅親自送親,還越過了齊國國界。這是不符合當時禮數規定的,因為按照當時慣例,即使是把女兒嫁給天子,也不能由國君親自送親,最高規格也就由位高權重的上卿代為送親。僖公越禮送親更加說明了,齊國對這樁婚事是極其重視的。

這次聯姻的效果第二年就初步顯現,當時北戎進犯齊國,齊國向各國求救。其中鄭國在敵御北戎的過程中功勞最大,戰爭結束以後,齊國安排答謝宴會,但按排座次是由魯國來主持的。齊國能召來各諸候的救援,應當是魯國的號召力起到一定的作用,讓魯國來安排各國座次,也說明魯國在當時也確實有大家公認的威望。此後齊魯之間往來是很頻繁的,其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公元前697年和695年的“艾之會”和“黃之盟”。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3.齊魯之間的兩個不和諧音符

聯姻是起到一定的潤滑作用,但真正牽涉到重大利益時也得讓步。兩國之間交惡的第一個事件出在紀國身上,紀國是原商朝時期的諸候國,位於齊國以東,現在山東壽光一帶。紀國在公元前868年時,曾在周夷王面前構陷齊哀公,促使周夷王烹殺了哀公,由此齊紀之間結下世仇。齊國一直在伺機報復,而紀國又是魯國的保護國並且保持著聯姻關係。早在公元前707年,齊國就曾偷襲紀國,之後紀國多次向魯國求救,魯國於公元前695年約齊國在黃地會盟,專門調解齊國與紀國之間的矛盾,但效果並不好,反倒招致了齊魯之間的兵戈相向。《左傳•桓公十七年》也專門記載了這件事:

“春,盟於黃,平齊、紀,且謀衛故也。夏,及齊師戰於奚,疆事也” 。

五年之後,齊軍攻破紀城,終於把紀國滅了。可見姻親關係是無法阻擋齊國的兼併慾望的。

影響齊魯關係的還有另一件大事,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帶文姜到齊國櫟地與齊襄公相會,其間文姜與齊襄公私通,被魯桓公發覺,然後斥責了文姜,文姜與齊襄公密謀,將魯桓公灌醉後,安排齊國公子彭生在車內將桓公殺害。為了平息魯國怒氣,襄公嫁禍於公子彭生,將彭生處以死刑,算是給了魯國一個交待。

耐人尋味的是,經過這兩件大事後,並沒有激起魯國繼位者莊公的強烈反擊。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魯莊公性格比較平和,不願意大動干戈;二是當時經過20多年的變化,齊魯兩國之間的實力一定有了較大的差距。公元前586年,齊魯共伐郕國,郕國戰敗後只向齊國投降而不理魯國,公子慶父向魯莊公建議對齊國開戰,莊公只是說因為自已德行不足,等待以後有機會再說,看來是魯莊公低氣不足,不敢硬撐了。從齊襄公角度看,他雖然為人暴虐,但擅自誅殺對方國君的事,不可能不惦量一下,只所以有恃無恐,也可能早就料到,以魯國當時實力,已經不足以對齊國造成威脅,才動手的。再從齊襄公被殺後,魯國送公子糾回國繼位不成,齊國向魯國索要公子糾,魯國不得不殺死公子糾、送回管仲這件事來看,魯國也確實是因為實力不足,才做出的無奈選擇。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三、齊桓公稱霸時期的哀姜嫁魯

1.迅速崛起的齊國與平穩過度的魯國關係

隨著周王室影響力日漸削弱,各諸候國之間相互征伐趨勢越演越烈。其中齊桓公就抓住這一機遇強勢崛起。齊桓公就位以後,盡釋前嫌,大膽任用曾與其作對的管仲。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全方面改革,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在不斷強大。而魯國仍然奉行其農業為主業、恪守周朝禮樂的治國政策,在國家實力上與齊國漸行漸遠,差距也越來越大。

應當說,齊桓公稱霸,一方面國內經濟和軍事實力給足了他的底氣,另一方面為了賺取好的名聲,也打著信義、公道的旗幟為他貼金增彩,儼然一幅帶頭大哥形象。每次召開會盟,總是打著周天子旗號,周天子也樂於在無力駕御全域性的形勢下,刷一下存在感,授權齊桓公主持公道。最先一次是公元前681年的北杏會盟,算是開個先河,兩年之後的甄地會盟真正讓齊國坐穩了霸主之位。不過在齊國稱霸期間也確實做了一些實事,比如公元前663年,齊國應燕國之請,出兵伐山戎救燕之後,燕王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不知不覺中送齊桓公到達齊國境內,齊桓公以諸候王之間送行不應當越境為由,競將該地所有權劃給了燕國。

在齊魯關係上,公元前680年前後,齊魯有過一次戰爭,以魯國失敗而告終,魯莊公割取遂地請求罷戰,齊國答應魯國請求後,兩國在柯地會盟。會盟期間,魯臣曹沫以武力脅迫齊桓公歸還被齊國侵佔的領土,齊桓公聽從管仲建議,為了保全信譽需要,答應了曹沫的請求。但是最終魯莊公也已徹底看清了,齊國與魯國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的現實情況,主動與齊國保持密切聯絡;齊國為了達到繼續向南擴充套件的目標,也表達了與魯國處好關係的願望,主動歸還了前期侵佔魯國的棠、潛等領地。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2.齊魯再次聯姻

公元前672年,齊魯之間再次聯姻。從魯莊公的四次越禮行為,就可以看出他的表現可謂超級重視。當年冬天,莊公親自到齊國進行納幣儀式;次年夏天又跑到齊國參加觀社活動;第三年春天開始粉飾太廟的建築物;夏天親自跑到齊國迎娶哀姜,秋天迎娶哀姜入魯國,要求宗室婦人晉見哀姜時持金幣。按照當時周禮規定,納幣儀式是不需要魯候親自去齊國的;到齊國參加群眾性娛樂活動性質的觀社,更是有違君主威嚴;在粉飾太廟的事上,他所要求的標準已經超過了前期周天子祖廟的水準,何況魯國曆來有簡約的風氣,更是不合時宜;按當時風俗,貴族命婦與哀姜見面時手持栗子、紅棗等乾果以示尊敬也就罷了,持金幣會見乃是當時男子迎賓的最高禮遇。

從魯莊公過分殷勤的背後,折射出的是齊魯關係的實力與關係,莊公能得到這次聯姻,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也表達了魯國甘心追隨齊國的心情和願望。透過這次聯姻,魯國也確實得到一些實惠,最明確的是魯莊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魯國發生饑荒,派大夫臧文仲持鬯圭與玉磬做抵押到齊國借糧,齊國慷慨借糧並退還了魯國的鬯圭玉磬。

不幸的是,哀姜與莊公之庶弟公子慶父私通,在莊公去世、年幼的魯閔公繼位以後,欲殺閔公讓慶父繼位,事情敗露後逃到邾國,身為霸主的齊桓公倒也沒有袒護之意,把哀姜從邾國引度回齊國後,處以死刑並將其屍首送到魯國,由魯國安葬。

從齊魯之間兩次政治聯姻,來看春秋初期兩國實力對比及關係

結語

本文重點介紹了從公元前717年至659年這50多年內,齊魯兩國的綜合實力變化情況,還有兩次聯姻經過。

1。其中齊國大致是因其政策開放、多種經營原因,一直處在上升期,由開始的稍弱於魯到完全超過魯國。而魯國,在天下大勢已發生徹底變化情況下仍然因循守舊、墨守陳規,經濟狀況和軍事實力不斷落後於齊國。

2。在不同實力對比情況下,兩國在聯姻重視程度上也各不相同,在文姜嫁魯時,兩國都很重視,尤其是齊國,齊僖公親自送女兒到國境以外;在哀姜嫁魯時,魯莊公則更有種急不可待的意味,從四次越禮行為上就可以看出其重視程度。

3。雖然當時各國之間對政治聯姻都樂此不疲,但實際上這種聯姻也並非百病皆治的靈丹妙藥,可以說,在一致對外的情況下,兩國基於姻親關係,更容易抱團取暖,形成聯盟關係,來爭取更大優勢;在兩國經濟上也可以互通有無,相互支援。但是在兩國之間發生關鍵利益衝突時,這種關係所起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兩國之間不會礙於姻親情面而做原則上的讓步。

4。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姜和哀姜都出現所謂的生活作風問題。其實不只是文姜和哀姜,在整個春秋時期,齊魯之間,有文獻記載的就有10次左右的聯姻,其中5個都有與人私通的記錄,一次次的失敗婚姻並不妨礙他們繼續通婚。放在當時歷史環境下,其一是並非一夫一妻制,作為國君,都有若干的妻妾,僅要求女性從一而終,本身就不公平;其二是政治婚姻,為了國家之間的外交需要而聯姻,是不會考慮雙方是否有感情基礎的;其三當時處於封建社會初期,人們的貞操觀還沒有象後世那樣根深蒂固,特別是齊國,開放的民風對這方面的要求也還是比較寬泛的。

(圖片取自網路,如有侵權,即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