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NI「East Asia」音色庫看當前音樂製作裡的一些問題

「來源: |鍵盤中國中文期刊 ID:CnkeyboardMag」

從 NI「East Asia」音色庫看當前音樂製作裡的一些問題

繼去年年底免費放出首款中國民族樂器揚琴的取樣音源之後,今年夏天,世界領先的音樂製作軟體開發商Nativa Instruments終於推出了一款匯聚東亞中日韓三國傳統民族樂器的創意取樣音源《East Asia》。

這真的是一款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取樣音源!儘管Native Instruments很早就推出過中東,印度,古巴,西非,印尼的民族樂器取樣音源,卻從沒有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大量東亞地區使用者推出過東亞特色民族樂器取樣音源產品。很久以來,希望Native Instruments官方推出中國民樂取樣音源產品的呼聲就很高,今年夏天這個廣大中國使用者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East Asia》包含了來自中日韓的38種民族樂器,並按照旋律樂器和節奏樂器分組,且內建了大量適配不同音樂風格的混音預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East Asia》系列相比Native Instruments旗下的其他國家/地區的民族音樂樂器固定樂句式取樣音源產品,可調性更高,具體表現在:

(1)旋律類樂器,使用者可以自行調節音階設定;

(2)節奏類樂器,使用者可以自行調節節奏設定;

(3)所有樂器的預製樂句都可以直出包含了演奏技法變換Key Switch的MIDI檔案(真!神功能)

從 NI「East Asia」音色庫看當前音樂製作裡的一些問題

(圖:East Asia的自定義音階功能)

而且《East Asia》音源的取樣資料高達26GB(非壓縮高達45GB),算得上是近年Native Instruments推出的一系列取樣音源裡能排上前幾名的大容量音源;尤其是對比其他民族樂器音源,比如印度/西非/古巴,《East Asia》的資料量音源是它們的幾乎20倍。可以說是誠意滿滿,令人滿意。

自《East Asia》推出以來,很多中日韓音樂人撰寫了對其的評測,大家的反應都是相當的好。平常很少接觸到東亞民族樂器的歐美使用者也對《East Asia》的音樂性以及可調性表達了非常正面的評價。

加上非常親民的售價(人民幣799,只要799!如果你有去年免費贈送的楊琴音源,從揚琴升級的價格只要人民幣629!),《East Asia》說是2021年最佳取樣音源產品之一絕不為過。

然而。。。 即使面對如此誠意滿滿的音源產品,我們還是聽到了批評的聲音:

從 NI「East Asia」音色庫看當前音樂製作裡的一些問題

(圖:一款很有代表性的發言)

《East Asia》收到了很多國人使用者的稱讚,但同樣也收到了不少來自國人使用者的批評。最具代表性的批評可以總結成為以下兩類:

(1)《East Asia》的中國民樂不正宗,不懂民樂;

(2)《East Asia》聽起來不夠“真實”;

最近十年,音樂製作技術日新月異,技術門檻不斷降低,加上國內音樂流媒體/音樂短影片服務發展迅猛,以及所謂國風/古風音樂勢頭正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音樂製作的群體中來。這是一件好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音樂製作,必將推動音樂製作水平整體的提升,並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然而筆者曾潛入很多音樂製作群暗中觀察,看到過很多音樂製作者,尤其是音樂製作新人對音樂製作的認知。以上針對《East Asia》的批評意見可以說是當今國內音樂製作者群體裡對現代音樂製作認識誤區的兩種代表性意見的反應。

問題一,音樂製作片面的以發揚民族文化為導向/目的

從 NI「East Asia」音色庫看當前音樂製作裡的一些問題

(圖:古風/國風也吹到了音樂製作領域/圖片來自網路)

這些年來所謂古風/國風音樂異軍突起,頻繁破圈,成為業界熱點,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此加入到了所謂古風/國風音樂製作的圈子裡來。

將民族特色與現代音樂製作結合肯定不是一件壞事,尤其對拓展/探索音樂風格來說的確是一件好事。

然而,這股古風/國風好像漸漸吹偏了。一個最有代表性情況是:

以發揚民族文化為名,追求更“古”更“正宗”的國風/古風音樂,並強行在各種音樂型別裡植入民族音樂要素。

話說回來到底什麼是當代國風/古風音樂呢?

讓我們來繼續問幾個問題:

(1)傳統民樂是現在的國風/古風音樂嗎?

(2)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的西方古典音樂可以稱作國風/古風音樂嗎?

(3)用到五聲音階就是國風/古風音樂嗎?

(4)使用傳統民樂取樣(片段)的音樂算是國風/古風音樂嗎?

相信即使不是音樂製作領域的人面對上述問題也會對什麼才是當代“國風/古風”音樂更加疑惑。

再換個例子打比方,使用了中國絲綢做面料的西服,到底是西服還是華服?相信沒有人會說用了中國絲綢的西服就不是西服了吧。

現在市面上的所謂國風/古風音樂就如同中國絲綢做的西服一樣,儘管用了民族樂器/傳統五聲音階/經典民樂取樣/傳統戲曲唱腔/民歌要素,但是它們的核心依然是源自歐美1950年代的現代流行音樂及其後來的衍生(傳統民樂就沒有前奏/主歌/副歌這種結構,也輕視和聲)。

被視為開創了“國風”流行先河的周杰倫本質還是R&B;把“國風/古風”叫得震天響的“國風電音小王子”徐夢圓做的到底還是EDM。

甚至如今被列為中國民樂名曲的不少作品(如“二泉映月”等)也都是20世紀之後接受了當時以西洋音樂為基礎的體系化音樂教育的中國音樂家整理改良出來的,完全不“古”反而有些“洋氣”。

自此,所謂“國風/古風”音樂自身概念都不明瞭,那麼追求所謂更 “古”更 “正宗”的“國風/古風”更是無稽之談。

說迴音樂製作上,現代音樂的發展同音樂製作技術發展以及文化交流相輔相承。說是現代音樂製作技術進步與多文化交流共同塑造了現代音樂發展毫不為過。即便是中國民樂,其樂器20世紀以來也在中國音樂家以及工匠的協作下不斷進化,推陳出新;中西合璧也是20世紀以來很多希望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中國音樂家一直進行的方向。在這樣的趨勢下,突然要回頭去做追求更“古”更“正宗”的“國風/古風”音樂,也是令人匪夷所思。更何況,真正的古代中國音樂,現在沒有人聽過;即使有樂譜,演奏者的個人演繹都會各有千秋,世代的傳承裡也會形成不同風格的流派。只要沒有原始錄音,所謂“古”所謂“正宗”不過是妄想而已。

真正要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應該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在現代技術,時代文化背景下讓中國民族音樂發展/進化,在現代文化背景下產生認同與影響力。就如Native Instruments的《East Asia》取樣音源所做的,讓中國民族音樂要素更加方便地融入到現代音樂製作流程中,讓其更加適配當代的音樂風格,並讓包括歐美使用者在內的世界各地的音樂製作者們接觸到平常很少接觸到的中國民族音樂要素,啟發人們作出更多融合中國民族音樂要素的作品。只有這樣中國民族音樂才不會成為文化博物館裡的過去的東西,而是伴隨時代發展的不斷前進的活的文化。

再舉一個可能有點激進的例子。如今橫掃全球的韓國流行音樂K-POP裡幾乎沒有半點韓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影子,沒有人說K-POP不是韓國的東西,也不妨礙世界各地的人們對當代韓國文化興趣以及認同。30年多前日本音樂人混合了美國的AOR/Funk/R&B/Soul/Fusion創造了所謂的City Pop。沒有半點“和風”元素的City Pop如今也成為了日本當代音樂的一張名片,風靡世界各地。可見,即使沒有傳統音樂要素,也絲毫不妨礙日韓在當代音樂領域取得廣泛的認知,認同與聲譽。可見,在世界音樂發展的潮流里弄出具有普遍認同的有現時影響力,更有意義和價值;在此之上突出民族特色,是錦上添花,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問題二,對取樣器和取樣音源追求“真實”

筆者經常看到這樣的發言:

“有沒有更加真實的音源”;

“怎麼讓軟體音源做的東西聽起來更真實”…等等。

讓我們先明確一點,MIDI環境下基於取樣音源的音樂製作裡的所謂“真實”是有多重含義的:

(1)真實的音色(非合成器模擬);

(2)演奏細節的“真實”;

(3)音樂風格的地道/正宗呈現;

逐條看一下上面的“真實”含義:

(1)真實的音色(非合成器模擬):

當今的取樣音源基本都是對真實演奏進行高品質的錄音/取樣,並加工;加上如今基於電腦的軟體取樣器也沒有了取樣資料容量限制,音色上做到真實可以說是毫無壓力(尤其是越來越多的音源配備了多麥克風設定)。

(2)演奏細節的 “真實”:

同樣得益於沒有了取樣資料容量限制的現代軟體取樣器,以及各種KS/Articulation Mapping等輔助工具,配備多種演奏技法/多動態的音源越來越多,其豐富的表現力以及細節是十幾年前的取樣音源完全沒有辦法比擬的。尤其是在齊奏的表現上,現代取樣音源的演奏細節幾乎是以假亂真,毫無違和感。

但即便如此,所謂完全真實的演奏細節,現代取樣音源還是沒有辦法做到。尤其是涉及需要表達情感的獨奏以及複雜技法的銜接,取樣音源無論有多少技法與多層動態取樣,也無法做到如真實演奏者一樣豐富的動態與技巧表達。這其實也是演奏家的價值所在。

(3)音樂風格的地道/正宗呈現;

簡單舉例說就是搖滾吉他音源出來就是純正的搖滾味,古箏音源的樂句出來就是地道的民樂。這點其實也跟(2)比較像,其實核心也主要是被取樣的演奏者的演奏細節以及對所需風格的演繹/表達。然而這點最根本還是作曲家自身對演奏細節的需求(去錄音棚實錄過的都知道,作曲家現場對演奏家的細節說明與指導對作品最後的細節呈現影響極大)。取樣音樂在製作時,不可能100體現最終每位使用者的需求,追求的是普遍性和易用性。如果作曲家也知道自己作品需要什麼樣的演奏,自然也明白取樣音源的侷限性。

再回過頭來看看取樣器(sampler)和取樣音源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采樣器和取樣音源就是為了真實再現樂器的聲音/表現。30-40年前,人們的初衷是這樣的,但隨著時代以及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了取樣技術擅長的領域/不擅長的領域;更重要是隨著過去20-30年取樣器的大量運用,人們重新發現了真實樂器演奏的價值。

從 NI「East Asia」音色庫看當前音樂製作裡的一些問題

(圖:已經被人遺忘的“單純”取樣器TASCAM GigaStudio)

同時,人們也發現將取樣器作為一個創意工具而不是單純的播放取樣的工具來使用更有價值。

直到2000年代中期,市面上的取樣器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主要還是以單純播放取樣為主,來自不同背景的科技公司開發了多種多樣的取樣器產品。

從 NI「East Asia」音色庫看當前音樂製作裡的一些問題

(圖:Native Instruments的Kontakt最終成了取樣器領域的老大)

然而如今說到取樣器,人們總會首先想到Native Instruments的Kontakt。以穩定精確播放取樣聞名的Tascam出的取樣器GigaStudio曾經是好萊塢作曲家的心頭肉,然而2008年GigaStudio就被Tascam拋棄了。East West的Play今年也被新的Opus替代。

是什麼讓後來者Kontakt最終脫穎而出?在2000年代前期SOS雜誌的一篇採訪影視音樂大佬,音樂技術先驅Hans Zimmer的文章裡,Hans Zimmer提到Kontakt是一個特別的取樣器,是一個創意工具,沒法跟其他取樣器進行比較。

正如Hans Zimmer說的一樣,Kontakt不僅僅播放取樣,還可以運用內建的多種DSP功能,豐富的KSP指令碼對取樣/播放規則做出更多的處理,遠遠超出了單純的取樣播放工具,是一個面向現代音樂製作的創意工具,所以Kontakt最後贏了。

Kontakt作為創意工具成功的背後其實也包含了整個音樂製作領域的現實經驗:取樣器和取樣客觀上確實沒有辦法“真實”還原人的演奏,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去讓取樣器去做它本身就做不到的事情—“真實”;而應該讓它去做人類演奏家做不到的事情—基於創意/概念的深度處理。放棄為所謂“真實”的追求,讓取樣器做它擅長的事情,結果可能會更好。

回到《East Asia》音源,這的確是一款優秀的民族音樂取樣音色庫。秉承了Native Instruments一貫的服務現代音樂製作,面相更廣大使用者群體,追求創意表現的產品開發精神。單就人民幣799的良心售價,還不值得讚賞嗎?只要799!現代民樂創意工具抱回家!

(最後,插播一個冷知識。Hans Zimmer首部完全使用取樣音源製作的管絃類電影配樂是在哪一年完成的?1994年!電影《Drop 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