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女兒的閱讀習慣如何養成?——松居直《幸福的種子》讀書筆記

文/菲媽張眉

5歲女兒的閱讀習慣如何養成?——松居直《幸福的種子》讀書筆記

給你一個小閨女,你會怎麼養育她?

大概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高招。我的辦法只有一個——閱讀。

菲菲五歲九個月了。從十個月左右起,我開始試著給她讀書,到現在,菲菲也算是有了幾年閱讀經驗的小讀者了。菲菲每天都會主動要求媽媽給她唸書,媽媽沒空的時候,她就自己拿著書讀圖;今年下半年以來,她的識字量明顯增加,自己能看的書越來越多了。

這幾年跟菲菲的親子閱讀開展得斷斷續續,其中喬治出生後有將近一年的時間我幾乎沒有什麼精力來給她讀書,而家裡其他人也沒有閱讀習慣,電視和手機、電腦遊戲才是我們家的主流日常。在這種情況下,菲菲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確不是非常出色,更多時候她還是會被媽媽的手機、爸爸的電子遊戲和爺爺奶奶的電視吸引,不過在被電子產品吸引的同時,她也能發自內心地覺得閱讀是一件幸福的事,同時,任何時候聽到媽媽要給她唸書,她都立即屁顛兒屁顛兒地拋棄電子產品來跟媽媽讀書。所以媽媽覺得,這顆閱讀的“幸福的種子”就算是初步成功地種下了。

這篇小文章,源於燕園媽媽讀書會第八期分享活動。閱讀松居直先生《幸福的種子》一書,宛如重新體驗了一番幾年來跟菲菲一起進行親子閱讀的過程,看到書中和自己相似的理念和做法,心裡暗暗驚喜:哎呀,原來大師也是這麼想、這麼做的!看到其中的妙處,心裡就暗暗惋惜:怎麼沒有早點看到書呢?早知道也這樣做就好了呀!

幸好我們還有一個喬治弟弟。

閱讀目的:功利>非功利

這幾年,只要有時間和精力,媽媽基本上每天都會堅持給菲菲唸書,每天閱讀的時間長度從幾分鐘到幾個小時不等,大部分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很多專家和組織機構都在以各種理論主張在推廣閱讀,而我堅持給菲菲唸書培養閱讀習慣更多是基於個人經驗和功利的目的。

從個人經驗看,沒有一樣東西能比閱讀給我帶來的感覺更踏實、更感動、更深刻、更甜蜜。任何時候拿起一本書,心裡的滿足感和喜悅,就好像有了親密朋友的陪伴,可以想象、可以親近、可以對話。我發自內心地希望,菲菲的人生也可以擁有這樣美妙的感覺,而不是離開了手機電視只剩下吃喝玩樂和睡覺。

更功利一些的目的是,經過這些年來的觀察,我發現同學朋友中,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喜歡讀書(小說或者別的什麼書都算)的,基本上學習都不用操心,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愛念書的孩子不會學壞。我自己雖然來自小地方,但一路唸書順利幾乎沒有讓父母家人操過心,很大的可能是因為喜歡閱讀;所以輪到自己做媽媽,也不打算為孩子的學習問題操太多的心。於是作為偷懶型的媽媽,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其實是出於功利的目的。

更高的期待也有。讀聖賢書、和人類最優秀的靈魂站在一起,從他們身上吸取智慧、信念和勇氣,慢慢向這樣的聖賢靠攏,併成為他們當中的一份子,是媽媽心底裡暗暗的期待。但最基礎的期待,仍然是希望透過閱讀能夠培養孩子發現和擁有自我的內在力量。從目前的初步產出看,菲菲已經有著比較敏感的感受力、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有著對真善美的初步向往,有著自主表達(包括口頭和繪畫)的想法和行動,這些,也令媽媽挺開心的了。

閱讀種類:無用>有用

我們讀的書比較雜,但總體來說我們讀的書都不是那種特別“有用”的書。(這一點和松居直先生的理念也是一樣的呢:))媽媽自己比較喜歡有感情和情節的故事,所以買了很多這樣的書,也喜歡給她念這樣的書,比如

《你看起來很好吃》、《我有友情要出租》、《小房子》、《彩虹色的花》

之類。菲菲的情感細膩,可能與此有關。

不過她自己更喜歡兩類書:一是各種公主書如迪士尼公主和芭比公主等,以後者為甚,雖然媽媽看不上並多次表示鄙棄(但很是給她買了一堆),人家還是堅定地喜歡;也有的公主書是不錯的,例如

《小公主波比》系列

,畫面甜美,大人化解孩子的衝突的方式態度很值得借鑑。二是探索世界的科學書籍,比如

《神奇校車》、《雨從哪裡來》和數學遊戲故事繪本

等。

有一類書是我們倆都喜歡的,就是有趣的搞笑的、幽默的書,比如

《父與子》、《爸爸爸爸》、《不一樣的卡梅拉》

等等,最近又開始迷上了《西遊記》,一直讀到夜裡11點都不捨得睡覺。

此外有一類書,我感覺對菲菲的影響還挺大,就是韻律類的童謠,兒歌和詩歌,這類書我念得不算很多,但是菲菲經常用押韻的表達和媽媽說話。最近有幾次她和媽媽比賽編謎語,媽媽每次都要想很久才能想到押韻的詞,她的韻律則是張口就來,充滿了想象力。孩子的心靈充滿了詩意,可惜我沒有給她足夠的供給和強化,如果可以給她讀更多的詩歌,應該是極好的。我們買過的覺得比較好的韻律類的書,有

《中國童謠》、《老虎外婆》、《日有所誦(一年級版)》

等。不過讀得最多的還是一本某次我們在路邊散步偶然從一間5元10元店裡淘來的兒歌——是那種毫無美感的最惡俗的配圖和爛大街的兒歌。可是架不住小朋友喜歡呀,菲菲從兩歲左右起,不停地要求媽媽給她念那本書,念太多以至於書都翻爛了。好在它還是有一些韻律的,講述的是小朋友最熟悉的生活場景。

我自己曾經在傳統文化公益組織一耽學堂做了十幾年的義工,算是親近傳統文化的,一直想給菲菲打下一些國學基礎。菲菲的好朋友樂源姐姐和逄逄妹妹,據說從很小(三歲左右)就學習並能背誦三百千和《大學》、《論語》之類的經典了。還有好幾個別的朋友家的孩子,各種古詩也是信手拈來。而我們只讀過《弟子規》,還每次都是完成任務似的著急忙慌地趕進度,這不兩個月沒讀,菲菲又給忘光了。兩相對比,唉,又開始焦慮了。

我自己在傳統文化方面是斷了根的,只讀過《大學》和《弟子規》和一點點《論語》和《詩經》;同時,西方文化的學習也是很片面而膚淺的,多是學校教育體系裡經過各種剪輯剩下的那點東西加上自己零零星星讀的一些書。總之不中不西的思維模式,沒有系統的文化養成,缺少自己的根基,是一大遺憾。出於功利的目的,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彌補自己的遺憾,能夠有完整、系統的本土文化根基。不過,這只是一個模糊的目標,說實話似乎也並不是非此不可的事情,因為在媽媽的內心覺得,養成閱讀習慣並享受閱讀是第一位的,掌握了多少經典和你能否過一個完整的幸福的人生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有餘力,則學文吧。我們都是在一邊焦慮、一邊寬慰自己中前行的。

閱讀方式:讀圖>指讀

菲菲也有自己的焦慮。她的好朋友彤彤不滿五歲就可以自主閱讀了。而她自己還一直需要依賴媽媽才能真正地讀書,媽媽不在的時候,她只能自己讀圖。她每次看到彤彤自己能夠認字,能夠把書上的字順利地都讀下來,心裡別提有多羨慕了。

彤彤能很早自主閱讀,是因為她在3歲前已經由姥姥教會了最基礎的幾百個字,後來透過看電視上的字幕以及她媽媽的指讀,很快就認識了書上的大部分的字。在菲菲5歲以前,我從來沒有給她指讀過,也沒有打算教孩子認字,所以菲菲的認字能力是比較差的。直到發現和彤彤的差距後,我們才有些焦慮地開始了認字的過程。製作認字卡、每天完成多少認字量之類的事情我們也試過,後來發現很難堅持;唯一堅持下來的,就是指讀。指讀對孩子的認字速度的確是很有幫助的。這才半年左右,菲菲的閱讀能力已經上了一個大臺階了,可以自己讀一些書了。(也許跟她上了學前班老師開始教認字也有很大關係。)

如果回頭選擇,會不會早一點選擇指讀?或者說,指讀和不指讀,到底哪個更好?要不要早點讓孩子認字?相信很多媽媽也在面臨這樣的困惑。從菲菲的經歷來看,我的感覺是利弊各半。如果純粹是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以及自主閱讀能力的話,早一點開始指讀是沒有問題的,指讀對於培養孩子的識字以及自主閱讀的能力的確很有幫助。

不過,不指讀,不認字,似乎也有一些別的好處,反映在菲菲身上,就是孩子的讀圖能力可能會更強,對畫面的觀察能力更細緻,更敏感,也更有想象力。菲菲喜歡畫畫,而且她總是說自己心裡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圖畫,她還能清楚地記得某一本書某個頁面上某個物體的顏色和形狀;最近,她開始能夠越來越自如地把自己心裡的畫面透過畫畫表達出來。我想這跟她大量的讀圖是有關係的。

閱讀風格:隨意閱讀=專業借鑑

怎麼開展繪本閱讀?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方式和風格。我自己的風格有點類似講故事或者說書,有比較強的情感代入和情緒體驗,和小朋友有比較多的互動,比較口語化。這個閱讀方式是受了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的。

一次是菲菲1歲半的時候我帶她去朋友的繪本館,朋友的資深館員專門給菲菲唸了《我爸爸》等幾個繪本,很生動活潑,跟孩子有很強的互動,菲菲特別喜歡,第一次從頭到尾聽完整了一個故事。以後給菲菲讀書,我就開始嘗試著用這種風格進行了。

二是我加入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閱讀群,群裡隔段時間會邀請一些繪本領域的大牛在群裡開講,中間有一些細節還是很值得借鑑的,此外群裡還時不時有群友推薦各種有趣的繪本,那也是我瞭解繪本界動態的一個視窗。我還加入了一些諸如蒲蒲蘭繪本館之類的QQ群,從群裡也時不時能找到一些很好的資訊和資料。

我們去國家圖書館聽過一兩次國圖的幼兒週末故事會,圖書館的故事哥哥姐姐給小朋友們念繪本,菲菲一直印象深刻,也非常喜歡。在圖書館理,有很多年齡大小不等的小朋友在看書,都是一些熱愛閱讀的爸爸媽媽和他們的小孩,那種投入的環境,也能深深感染到菲菲。

此外,有一些微信公眾賬號如“博雅小學堂”和“凱叔講故事”等,會有一些繪本的音訊,讀繪本的人都是相對專業的,講得很生動,菲菲也特別喜歡,媽媽後來在給她唸書的時候,也從中借鑑了一些經驗。

如前所述,在菲菲五歲之前,我們在唸書時,媽媽幾乎沒有一字一句地跟著書本上的文字念,而是用更口語化的方式把故事講述出來,這樣更生動,更深入小朋友的內心。菲菲很多時候也是一邊玩兒一邊聽媽媽唸書,或者是一邊聽一邊歪頭側著耳朵想東西,過後她會抱著書仔細地看畫琢磨。這種給孩子唸書做法,其實也是受了我的好朋友敬茹的影響。敬茹是華德福教育的忠實追隨者,她說華德福主張媽媽最好把故事內化,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孩子聽,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照本宣科講給孩子聽。今年燕園媽媽讀書會有一期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專題學習,正好有看到類似的表述;之前的做法得到了理論上的印證和支援,心裡也更有底氣了。

當然也有一些理論主張一字不落地完全按照書上的文字讀給孩子聽,那樣更易於形成孩子規範的表達方式。也有媽媽說,沒必要太糾結,媽媽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不管怎麼讀,孩子都願意聽。這些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僅以個人有限的經驗而言,雖然跟孩子一起親子閱讀不需要太刻意,但為了豐富孩子的閱讀體驗,有若干次和專業領域的人交流或者借鑑經驗是很有必要的。

美+愛>繪本

松居直先生《幸福的種子》裡說,繪本是孩子美學薰陶的重要來源,所以要在繪本閱讀中培養孩子的taste。我有一個朋友汪姐汪小英,她在兒童繪本的引進(菲菲很喜歡的一套書《神奇校車》就是她翻譯和引進的)和圖書出版領域有很高的品味,我也受到汪姐的很多影響。菲菲最早的一些繪本就是她送的或者幫著挑選的。她很早就在有意無意間向我傳達了諸如要注意兒童圖畫書的繪畫表達品質之類的理念,所以後來再給菲菲挑選書籍的時候,我就有意避開了一些看起來設計感和繪畫水平實在是太爛的書(例外的是,迪士尼公主書普遍都很爛,可是架不住菲菲喜歡,就也買了)。沒想到4、5年前汪姐的理念和松居直的《幸福的種子》一書的理念很相似。

只是可惜我自己的審美能力也不夠,對於到底才是優質的繪畫和繪本,也缺少相應的鑑別能力。最近看到一篇從美學和繪畫角度進行的批判《百歲童謠》一書的文章,看得我直髮蒙:這本書挺好的呀,看起來挺美,怎麼還要批?後來仔細對比了《百歲童謠》和同型別的田原先生的《中國童謠》,才知道繪畫功力的高低是怎麼回事。心裡又是忍不住遺憾:如果自己能有更深厚的美學素養就好了。

不過做媽媽,就是一邊學習一邊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給孩子唸書,我感覺也是自己享受的過程。很多繪本,在內容設計和表現上都十分令人驚歎:多麼巧妙、多麼精心、多麼可愛!而很多書中傳遞出來的真善美,也每每讓我忍不住感動。在閱讀不同文化尤其是西方人的繪本中傳遞出來的育兒理念,也屢次讓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和孩子互動的方式。給孩子讀書,與其說是在給孩子唸書,不如說是自己學習和受到薰陶的一個過程,更是在彌補自己童年缺的功課。所以有人說,讀繪本不止是孩子童年的需要,更是是一輩子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不過親子閱讀最令人開心的部分,還是讀書的時候,菲菲依偎在媽媽懷裡或者媽媽身邊,我們一起隨著書中的情節開心或感動,這種共同的經歷,是我們母女倆之間諸多默契和親密的來源。至於讀什麼書,怎麼讀,誰還會在意呢?

5歲女兒的閱讀習慣如何養成?——松居直《幸福的種子》讀書筆記

本文系燕園媽媽讀書會2016年10月第八期讀書活動《幸福的種子》主題閱讀的系列分享內容之一。“燕園媽媽讀書會”是一個公益性的媽媽學習自組織,我們希望和姐妹們一起學習、互相分享、共同陪伴,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媽媽。讀書會每個月深度閱讀和分享一本家庭教育類經典著作,每個月最後一週的週六下午舉行線下讀書分享會,平時在微信群中學習和分享。歡迎愛學習、愛分享的媽媽們加入燕園媽媽讀書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微信搜尋“燕園媽媽讀書會”的微信公號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