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曾說,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這個定義對作品的要求其實很高,不僅要求作品中潛藏著個人或許多人的無意識,還要求它豐富的內涵永遠不會耗盡、不會被歷史的車輪碾碎。

這或許就是名著存在的意義,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讀名著的意義,讀名著是會讀書的人給不會讀書的人開闢的一條捷徑。而看名著,只為了不用走太多彎路。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縱然每個人讀名著時因為知識、閱歷、認知、視角等的不同,會得到不一樣的理解,但這並不妨礙名著本身的價值。或許這是對“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的一個很好的註解。

經典著作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作品本身具備的經典型,正如文學憑藉文學性而成為文學。

卡夫卡與與他的作品正具有這樣經典與文學的雙重性,他的代表作《城堡》正是這樣一部具備經典型與文學性的名著。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卡夫卡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法國文學家加繆說:

卡夫卡的全部藝術在於使讀者不得不一讀再讀。它的結局,甚至沒有結局,都容許有種種解釋——如果想把他的作品解說得詳詳細細,一絲不差,那就錯了。

弗蘭茲·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他的父親是一個頗有成就的猶太商人,對子女要求極嚴。卡夫卡小時候一直生活在父親的威嚴之下,讀大學時也不得不遵從父命改學法律。卡夫卡曾說:“我生活在父母的家裡,生活在最善良、最可親的人中間,但是,我在家裡比陌生人還要感到陌生。”

1904年,卡夫卡開始文學創作,但他生前發表的作品很少,大部分作品都是其好友布洛德在他死後整理出版的。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城堡》、《審判》、《失蹤者》,短篇小說《變形記》、《判決》、《在流放地》、《司爐》等。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贏得世人的崇敬。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

美國詩人

奧登

認為:“他(卡夫卡)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

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卡夫卡與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城堡》寫於1922年,是卡夫卡的“壓軸之作”,在他生前並未發表,小說的手稿還差點遭焚燬。

1924年6月,重病中的卡夫卡要求他的好友布洛德燒燬他生前所有的書稿,以免這些“不合格”的作品流傳人間。

萬幸的是,布洛德違背了卡夫卡的遺願,偷偷將這些手稿留存下來。1926年,布洛德將《城堡》整理後出版,終於讓這部名著與世人見面了。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城堡》裡的故事就是這樣的

:主人公K受命去某城堡赴任土地測量員,卻因雪天迷路來到一個歸城堡管轄的村子。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酒店投宿,卻因拿不出任何身份證明而受到嚴厲盤查。為了獲得一張居住許可證,K開始了他的奔波之旅。奇怪的是,城堡雖就在眼前,可K卻怎麼也走不到那裡。

K的兩個助手來了,卻沒帶來任何的土地測量工具。信使巴納巴斯帶來了城堡主官員克拉姆的信,但克拉姆卻始終沒有露面。在旅館的酒吧裡,K結識了克拉姆的情人弗麗達,為達到自己的目的,K設法勾引了弗麗達。K去找村長,村長告訴K聘請他純粹是城堡多年前的一次失誤,於是安排他去給一個學校當勤雜工,而實際上學校並不需要勤雜工。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在學校裡,K認識了一個叫漢斯的小孩,孩子的母親來自城堡。這引起了K的興趣,想去見孩子的母親,卻引起弗麗達的嫉妒。巴納巴斯的妹妹奧爾嘉向K透露了她哥哥給克拉姆當信差的苦衷,同時向K訴說了他們家所遭受的不幸。奧爾嘉提醒K,不要指望城堡裡任何一位有同情心的官員為他說話。

弗麗達受不了K同奧爾嘉的親密交往而背叛了K,與K的一名助手同居。此時,巴納巴斯突然跑來找K,告訴他克拉姆的秘書在貴賓飯店等著見他。K經過一番曲折見到了秘書,得到的命令卻是要他把弗麗達送回去。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而此時,K已經同弗麗達分手了。K無奈之下又回到旅館的酒吧,雖然想盡了種種辦法,K最終還是沒能進入城堡。

村民們將圍集在死者的床邊,這是城堡當局傳諭:雖然K提出在村中居住的要求缺乏合法的根據,但是考慮到其他某些情況,准許他在村中居住和工作。

小說最後沒有結尾,據卡夫卡的好友布洛德回憶說,當他問起卡夫卡為什麼安排這樣的結局時,卡夫卡說:

那個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將得到部分的滿足,他將不懈地進行努力,努力至最後一刻。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主人公K到最後也忘懷不了他那份土地測量員的工作,以及那份他所期盼的土地測量員的聘書。如此看來,名義上的土地測量員K,作為《城堡》中的主人公,並非是卡夫卡突發奇想、隨意為之之事,而一定是經過精心設計、深思熟慮的結果。

當然,至於卡夫卡真正的創作動機和目的,我們今天只能透過各種推測和猜測去接近它,完全的領會和掌握是不可能的。

這正如K永遠也無法進入城堡,只能在附屬於城堡的村子裡不停地轉悠一樣。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自問世以來,《城堡》就像一個沒有謎底的謎語一樣,給每位讀者都提供了個性解讀的可能性。主人公K是個符號式人物,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姓、來歷,也沒有人知道他來城堡的真正動機。

K的一切都充滿了一種不確定性,讓人神秘莫測

。而與之對應,K一直想要進入的城堡從出場時就顯得模糊、虛幻,雖然能看到,但卻無法走近,更找不到進去的路。

恰如卡夫卡所說:“

目標確有一個,道路卻無一條。

”在K面前,城堡始終是一個可望不可即的迷宮。但儘管如此,K還是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在絕望中不斷追尋希望的可能。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荒誕是卡夫卡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城堡》中有許多離奇而荒誕的事情:K早晨出門,可只過一兩個小時夜幕就降臨了;城堡並未請土地測量員,卻認可了K的土地測量員的身份;K及其助手連個測量工具都沒有,城堡官員克拉姆卻讚賞他們所做的測量工作;信使巴納巴斯會沒完沒了地等待任務;城堡秘書比爾格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床上度過……在這些荒誕情節的背後,蘊藏著無數種存在的可能性。

卡夫卡的荒誕是一種真實的荒誕,是在荒誕的框架中包容著細節的真實

。小說以這種荒誕的筆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真實的狀態,表達了作者內心隱藏的不滿和傾露,鋪排出整個環境的壓抑感及個人抗爭的無奈和無助。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有時候個人抗爭的無奈和無助,就好像命運總是故意捉弄人一樣,當你有希望的時候,你會遇到挫折,當你絕望的時候,又會有機遇來騷擾你一下。所以人們總是抓不住自己命運的那個小尾巴。

而卡夫卡的小說中的喻意恰恰在於,命運變化無常,人的希望總是達不到。

這也是一本存在主義的著作,隱喻是普遍的。可以是他與父親的關係,也可以是猶太人與歐州人的關係——

這也許是他小說的素材的來源,但是這小說的寓意卻擴充套件到所有與此相同的存在之中。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城堡就是一種對存在的困境的深刻揭示和觀照,城堡要你捨棄一些東西,同時又給你完全的自由,它讓你永遠觸控不到生活的實質,而是給予一片你不得不永遠行動的時空。你無法停止懷疑,無法停止困惑,無法停止痛苦,但這一切都是從你生命的本能裡衍生出來的,城堡並不直接逼迫你。

城堡的意志其實就是人本身的意志,永遠無法取得和解的意志,一切都在掙扎中,都在尋求中,都在無法擺脫中,沒有什麼支柱可以使你安逸地生活下來。

城堡體現的正是具有靈魂意識的人類的意志,卡夫卡以一種決絕的姿態來拒絕一切的和解,或許還有於自身的和解吧。

他還原了世界,世界就變得躁動不安了。

卡夫卡《城堡》:雖然沒有謎底,但它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經典

卡夫卡寫完《城堡》後,曾要燒掉自己的手稿,現在想來是很好理解的一件事。當時,他還不是個大作家,沒有想為自己立傳的心思,他也沒有以自己是一個大作家而自居,他當自己是一個普通的文學愛好者。

所以燒手稿,是作為他這種人這種處境下的一個很普通的意願,完全沒有什麼神秘在裡面。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在文學上失意的人,卡夫卡當初想燒手稿完全合情合理。

還好,布洛德違背了卡夫卡的初衷,使得這部經典的作品得以保留下來,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跨時空的對話中,讓人們無限可能的接近卡夫卡的《城堡》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