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導語

歐洲是世界上面積第二小的大洲,面積約有1016萬平方公里(俄羅斯只包含歐洲部分),人口約有7。4億(包括俄羅斯),然而歐洲的國家和地區卻足足有48個。面積略比中國大一點,人口卻只有中國的二分(約),這就不免讓人產生疑問,難道歐洲人(指所在地區)沒有想到過統一嗎?還真有,不過困難重重。這裡筆者將會從宗教的角度,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歐洲的“統一之路”——宗教

有人可能會產生疑問,歐洲人不就信基督教嗎?這不統一了嗎?別急,雖然歐洲主要的宗教是基督教,但這並不是歐洲統一的充分條件。為什麼呢?這還得從基督教的起源談起。

2000多年前,一個嬰兒降生在巴勒斯坦伯利恆,原本一切都平平無奇。然而,這個嬰兒的母親在懷孕前還未“結婚”,而是由天使託夢於她——你懷了上帝的兒子,是未來的猶太人國王,他的名字是耶穌。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後來的故事大家也知道,羅馬的地區統治者(羅馬屬國)耶律撒冷希律王,害怕耶穌會對其統治造成影響,於是下令捕殺耶穌(無差別殺害伯利恆附近2歲以下兒童)。然而,耶穌還是茁壯成長了,並且帶著上帝的旨意四處傳教。直到有一天,之前那位國王的兒子被某位大祭司蠱惑,決心判處耶穌以絞刑。 耶穌死後3天覆活,40天后又昇天。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耶穌雖然不在了,卻留下了許多信徒,而這些人正是《新約聖經》的編撰者。而在這之後幾百年間,猶太人與羅馬人不共戴天,源頭就是羅馬統治者從耶穌誕生以來的擔心。聖殿被毀後,耶穌的信徒開始陷入集體抑鬱。然而,本著不甘置結束猶太人輝煌的念頭,耶穌的信徒開始轉而奮筆疾書——創作《新約聖經》。

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猶太人的內部分歧越來越嚴重,逐步演化成耶穌教派與傳統的猶太教兩大派。慢慢地,耶穌教徒成立了一個脫離於母公司(猶太教)的新教派——基督教。新的教派不再侷限於猶太人,逐步傳播到全世界,而這還得感謝耶穌的“死對頭”——羅馬人。

基督教的春天

然而,縱使基督教成立了,而且吸引了許多外國教徒,基督教的日子還是不好過。

基督教受到羅馬當局者既零星又十分殘酷的壓制。當基督徒宣佈不再是猶太教教會成員的時候,羅馬人將他們視為背棄父輩傳統的、不信神靈的亡命徒。

原來,耶穌宣揚的“均貧富”以及“天子化”,觸碰到了統治者的根基,與傳統神學相悖。羅馬統治者沒少迫害基督徒,在公元303年,基督徒更是遭到了大清洗。

不過,造化總是弄人,就在短短10年後,基督教迎來了春天——羅馬統治者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停止反基督教,基督教從此合法化,甚至演變成國教。前後不過10年, 為何基督教的待遇相差如此之大?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時間回溯到前一年的10月,羅馬皇帝在一天中午夢到了一個十字架,晚上又夢見了耶穌,第二天與死對頭決戰還以寡敵眾,取得了勝利。一切的不可思議,在羅馬皇帝看來,都是基督教給予的恩賜。

從此,基督教一步登天,教徒遍及整個帝國。與基督教蓬勃發展相對應的,卻是羅馬帝國的衰弱。在476年,日耳曼人廢除羅馬皇帝后,羅馬人遷都拜占庭,羅馬帝國也走向了東羅馬時代(名存實亡)。

基督教——歐洲一統的初步嘗試

為什麼基督教能夠長久不衰?這是統治者控制百姓思想的工具,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儒學與其相同,只不過一個是學派一個是宗教。

而查理更是深諳此理。作為一個執政長達46年的法蘭克國王,查理構造了一個龐大的帝國。而他每征服一地,就讓當地百姓皈依基督教,這也應了那句話——“戰爭帶來毀滅的同時也在傳播文明”。

當時,教皇利奧三世生活淫亂,引起了許多大主教的不滿,由此險些被殺。而聰明如查理,答應其以教皇加冕自己為條件,給教皇撐腰。這樣一來,查理就成了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而且從這以後似乎就有個規矩,誰能結接受教皇加冕,誰就是羅馬帝國的皇帝。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在宗教的加持下,查理成為了真正的大帝。像是秦始皇一樣,在國家初步穩定後,他就開始統一文字與貨幣,雖然查理自始至終都是個文盲。因此,他被稱為“歐洲之父”。按理說,照這個趨勢,歐洲的統一似乎成了大勢。然而,事情出現了轉折——查理駕崩。

四分五裂的歐洲

查理活了將近70歲,這在1000多年前的歐洲算是高壽了。不過,他的繼任者路易一世卻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將國家一分為三,分別對應他的三個兒子,大致就是現在的法國、德國以及義大利(大兒子洛泰爾領地,還有德國與法國的一部分)。而這種做法似乎還挺流行,洛泰爾也效仿其父把王國一分為二傳給兩個兒子。

此後,法蘭克逐漸分化為西法蘭克與東法蘭克,儘管其內部也並非統一。在爭奪羅馬(教皇加冕)的過程中,東法蘭克逐漸佔據了上風(由於皇位繼承由教皇加冕決定,所以諸侯還是打得不可開交),而西法蘭克逐漸演變成世襲制的王國——法蘭西王國。雖然原來輝煌的帝國已經四分五裂,但他們的信仰是統一的——基督教。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然而,這“統一”卻是短暫的。11世紀的某一天,去耶路撒冷的朝聖者卻帶來了一個壞訊息——巴勒斯坦已經是穆斯林的天下,這就意味著聖城耶路撒冷已經被“玷汙”。

基督教的分裂

那可是聖城啊!對於教皇烏爾班二世來說,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怎麼辦?當然是把“敵人”趕出去了。於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了。

不揹負十字架跟隨我的,便不是我的信徒。

從這個時候開始,基督教的身上沾上了鮮血,開始書寫一段罪惡的歷史。凡是異教徒,格殺勿論,凡是不支援基督教,皆要受到審判。在結束東征後,基督教又開始用宗教審判來清除異己,簡而言之就是用上帝的名義來嚴刑折磨。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以上是對內方面,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強大,而在對內方面更是如此。1077年,亨利四世在暴風雪中跪地三天來求得教皇的寬恕。俗世的國王是受到教皇牽制,甚至可以說是控制的。如此看來,基督教似乎已然統一歐洲。沒錯,中世紀的歐洲的確是基督教的天下,但這並不意味著歐洲的“大一統”。

前文已經說到羅馬帝國的分裂,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庭為中心,而西邊則以羅馬為中心,基督教也漸漸分為兩派——一個是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而另一個則是以拜占庭為中心的東正教。

兩派可以說是誰也不服誰。雖然各佔一方,但誰都想討個名聲,也就是所謂正主。然而,雙方卻在此基礎之上,瘋狂地揭對方的短。比如天主教認為聖神來自於聖父與聖子,而東正教卻認為之來自於聖父。接著,在彌撒聖祭上,東正教要用發酵餅乾,而天主教則不需要。以上種種,東正教指責天主教不遵守傳統,故自封“正教”。

而另一方天主教則絲毫不示弱,嚴正宣告羅馬教會沒有絲毫錯誤,並且稱自己是基督教的宗主。但佛提烏宗主教不屑一顧,在東羅馬皇帝的支援下,開除羅馬教宗及其追隨者的教籍,儼然是要鬧獨立。羅馬教宗怎麼能忍?同樣革除了佛提烏的教籍。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時間來到1054年,雙方徹底鬧掰。所有宗教會議一律獨立,東西徹底不往來。

基督教“三足鼎立”

此前已然提到,基督教一分為二,變成天主教與東正教。而在16世紀,基督教再次分裂,原來的天主教一分為二,變成天主教與新教。怎麼回事呢?天災人禍。

首先說說天災。步入14世紀,歐洲的氣候突變,進而引發了1315年-1322年的大饑荒(造成約十分之一的人死亡)。人口驟減,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不幸的是這還僅僅是個開端。來自亞洲的鼠疫“漂洋過海”來到歐洲,饑荒還沒過幾十年,“黑死病”就爆發了。此後幾乎每過十年,都會爆發一次瘟疫,幾乎只要染上,沒過幾天就去世。這場慘絕人寰的瘟疫,總計約2500萬人喪生,相當於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再說說人禍。西方教會橫徵暴斂,變著法子賺錢,特別是出售贖罪券——各種罪行明碼標價,也就意味著只要你要有錢,什麼事都可以幹,這豈不是胡鬧?再次15世紀後,西方教會權力鬥爭加劇,一度有三人並稱教皇。最後,拜占庭被攻陷又讓基督教受挫不已。

一切加劇的矛盾與困境都是改革的前兆,對於基督教來說也是如此。馬丁·路德,德國神父,他對“贖罪券”抱以堅決的否定態度。在1517年,他將著名的《九十五論綱》寄給與教皇沆瀣一氣的大主教阿爾布萊希特(還將此散發給很多教徒),其中充斥著對“贖罪券”的批評。

羅馬教皇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豈能忍?他們迫切地要求路德收回論綱,然而選帝侯(選取教皇的的諸侯,相當於唐朝的節度使,勢力極大)意見不一。一方已經完全被教皇等“腐化”,而另一方早看不慣教會的所作所為,乾脆支援路德。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結果很顯然,路德沒有撤銷自己的主張,也沒有因此早到迫害。

……我不能也不願取消任何宣告,因為反對良心我認為不妥也不相宜,望天主助佑我,阿門!

之後,路德沒有再選擇激進,而是獨自寫作——翻譯《聖經》。要知道,當時的德語並不規範,而路德將《聖經》翻譯得通俗易懂,甚至創造出來三百多個德語成語。再加上當時印刷機技術已然趨於成熟,所以德語版《聖經》很快在當地流行。

之前,天主教奉行愚民政策,沒有多少人知道《聖經》裡究竟講得是什麼。這下好了,天主教再也不能裝神弄鬼,糊弄教徒了。

由此,馬丁·路德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天主教也一分為二,一個還是原來的天主教,另一個則是新教。新教沒有那麼多教條,沒有輝煌的教堂,也沒有那麼多禁慾之說。因此,新教得到迅速發展。

天主教、新教、東正教,基督教已然一分為三。不過,歐洲的分裂才剛剛開始。

三十年戰爭

圍繞歐洲關於宗教的戰爭主要是天主教與新教。在馬丁·路德作古後,歐洲仍然在為該信新教還是天主教不斷爭吵。慢慢地,爭吵就演變成血淋淋的戰爭。

導火索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禁止布拉格舉行新教活動,並焚燒相關書籍,而新教教徒將教皇的欽差扔出窗外。

這場戰爭從德國開始,本來是內部的新教與天主教之爭,而後就演變成歐洲大戰。支援新教的一方有瑞典、英國、俄羅斯、法國等國,而支援天主教的一方有西班牙、波蘭等國。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由於雙方實力相差不大,結果也很顯然,天主教與新教打了個平手。和約的簽訂,也意味著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眾多諸侯國以及其他國家獲得了主權。這也意味著,德國的諸侯國有權決定是追隨天主教還是新教。

結語

從黑暗的中世紀到宗教改革,又到宗教戰爭,再到“宗教自由”,其中不乏世俗世界的參與。

以羅馬教皇為代表的天主教如果離開了世俗世界的支援,完全就發展不起來。而教皇加冕皇帝,又讓皇帝的統治“名正言順”。

由此,君主可以堂而皇之地加稅,教會可以從中心安理得地撈油水,可謂是“互惠互利”。新教的產生使得天主教亂了陣腳,於是教皇等迫不及待地發動戰爭,企圖改變格局。

從基督教的前世今生,談談歐洲的“統一之路”

然而,在新教的不斷壯大下,天主教不得不放棄。此後,歐洲在經過基督教一分為三後,又迎來了新的分裂。世俗世界越來越清醒,人們不再被宗教所禁錮。一切都強調是自由的,看一本《聖經》,還不如讀一部《百科全書》。

意識的覺醒,換來的是所謂“政教分離”。隨著宗教最大支持者——世俗世界的“無情背叛”,基督教也獲得了新生。黑暗與冷血,在一次次帶血或者不帶血的革命後,不再是天主教的標籤。

與此同時,以宗教統一歐洲的夢想也畫上了句號。

參考資料:《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之異同》《從查理大帝到歐元》《淺談基督教和封建制對歐洲中世紀的影響》《羅馬》《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