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白居易 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潛別離

[唐]白居易

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

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舂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

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曾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因而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小官宦之家,少時不僅天資聰穎,讀書更是刻苦,“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意思是因為自己白天作賦,晚上還要練字,空閒時間還要學詩,顧不上休息,時間一長口舌生瘡,手肘起了厚厚的繭子。雖然年齡還很小,但是面板已經鬆弛沒有光澤,牙齒鬆動頭髮花白如老人了。

這樣的苦讀加上天資,更是很早就看見效果,白居易在16歲時,就寫出瞭如今家喻戶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有才華的人終究還是會發光的,白居易在29歲的時候就已經考中進士,是同榜最年輕的一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35歲的時候就寫下了傳世之作《長恨歌》。

不得不提一下,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詩人裡結婚最晚的一個——寫下《長恨歌》的時候,他還沒有成親。在十四五歲就開始議親的古代,白居易的婚姻似乎也太晚了一點,而這一切都與一個叫湘靈的女孩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白居易11歲的時候,因為家鄉戰亂,就隨母親搬到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今安徽省宿縣境內),在符離的家中與當時鄰居家7歲的小女孩湘靈成為玩伴。湘靈雖然家境一般,但勝在正是活潑可愛之時,又略懂音律,與白居易相處八年之後,長大成人的兩人自然發展成了戀人關係。白居易還寫了一首《鄰女》形容湘靈: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但是這樣的青梅竹馬並沒有打動白居易的母親,她和很多的封建家長一樣,並不在意婚姻的質量,在意的是那個娶回家的女子有沒有相應的家世背景,顯然湘靈不符合她的標準。在白居易的苦苦哀求之下,她還是拒絕了白居易的請求。

白居易雖然沒有說服母親,但也並沒有就此妥協,他一面繼續苦讀,一面與湘靈保持著來往,並沒有聽從母親的話迎娶他人。

等到白居易27歲的時候,他要離開符離,準備去考試了。臨行之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湘靈了,這一分別不知要持續多久。在去往考試的途中,白居易連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

《寄湘靈》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

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愁。

《寒閨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

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

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長相思·九月西風興》

九月西風興,月冷露華凝。

思君秋夜長,一夜魂九升。

二月東風來,草拆花心開。

思君春日遲,一日腸九回。

妾住洛橋北,君住洛橋南。

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蘿草,生在松之側。

蔓短枝苦高,縈迴上不得。

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

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

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通讀此詩,詩人與湘靈深厚的感情與乍然分別的痛苦溢於紙上。帶著萬般不捨,白居易一去就是兩年,最後高中進士,載譽而歸。他心中惦念分別已久的湘靈,回到家鄉符離待了差不多十個月。

相思之苦折磨著這對分別已久的戀人,白居易以為有了功名在身,母親會容易答應自己娶湘靈的要求,可固執的白母仍舊沒有同意,白居易最後更是負氣離家。並寫有一首《生離別》:

食櫱不易食梅難,櫱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別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雞再鳴殘月沒,征馬連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櫱苦甘如蜜。

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

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髮!

有了功名開始做官的白居易仍舊沒有忘記湘靈,二人雖然不能見面甚至書信不通,卻並沒有影響對彼此的情誼,在白居易32歲在長安擔任校書郎時,再次回到符離請求母親同意,這個時候湘靈仍舊沒有出嫁,想必她面臨的壓力要比白居易更大。

但是固執的白母再次拒絕了白居易的要求,甚至這一次,她嚴令白居易不許與湘靈相見。白居易只得再次作詩表達對湘靈的感情:

《冬至夜懷湘靈》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感秋寄遠》

惆悵時節晚,兩情千里同。

離憂不散處,庭樹正秋風。

燕影動歸翼,蕙香銷故叢。

佳期與芳歲,牢落兩成空。

《寄遠》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無由。

兩腋不生翅,二毛空滿頭。

坐看新落葉,行上最高樓。

暝色無邊際,茫茫盡眼愁。

這首《潛別離》,即表述自己的絕望。

連哭都不敢哭,因為連送別都只能是偷偷進行;連話都不敢多說,再多的相思也只能放在心裡。這樣的感情只有我和你能明白,別人都不能理解。在幽深的夜裡用籠子鎖住了孤獨的鳥,用鋒利的劍斬斷了本來連在一起的枝條,在最需要陪伴和依靠的時候被生生分開,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河水有清有濁,頭髮雖然黑卻總有變白的時候,只有這樣的潛離和暗別,我們心裡都知道,是永遠沒有再見之日的。

在封建社會,婚姻本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力反抗母親的白居易只能消極抵抗,不讓娶湘靈,那他就誰也不娶。也許這樣的母子對峙,最後介意的已經不是湘靈的家世背景了。在那個“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時代,大多數母親雖然希望兒子婚姻幸福,但通常都不會希望兒子太把兒媳婦放在心上。白母可能希望的是白居易將自己的地位放在湘靈之前,因為白居易表現出對湘靈的在乎,所以更加反對他們在一起。

白居易最終還是妥協了,在38歲時與同僚楊汝士的妹妹成親。雖然是受母親逼迫娶妻,但白居易仍舊很尊重楊氏,稱讚她“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並作《贈內》詩表示既然為夫妻,就要“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

但是,白居易與楊氏之間更多的是相敬如賓的夫妻之情。能觸動內心的愛情,白居易大部分還是留給了湘靈,在婚後還經常寫詩懷念她。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感鏡》

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

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

經年不開匣,紅埃覆青銅。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

婚後第七年,白居易因為寫詩諷刺時事,為人所不喜,蒙冤被貶為江州司馬。被貶途中遇見漂泊在外的湘靈父女,這時候白居易已經44歲,身邊有妻兒陪伴。湘靈也已經40歲了,卻仍舊未嫁人。兩人一別十數年,在異鄉得以相見,不禁抱頭痛哭。白居易更是寫下《逢舊》一首:

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白居易的《長恨歌》,寫出的感情讓人動容,甚至遠比楊玉環和李隆基本身的感情更加讓人感動。也許,在他的心裡,《長恨歌》所寫的不光是楊玉環和李隆基,還有自己與湘靈的深情摯愛。所以才會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期待和無望。

白居易與湘靈江州一別,此生就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了,在他53歲的時候,曾經途經故鄉,可湘靈早已杳無蹤影,連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了……

讀書筆記|白居易 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

選自:藏在故事裡的必讀古詩詞·千古至情篇

作者:李健

出版社:北方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