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錯了一個典故,王安石痛失狀元,只得了個第四名》

科舉考試創建於隋朝,成熟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末。它是天下寒門學子想步入上流社會的唯一通道,於是乎,很多學子寒窗苦讀窮經酷首,只為了大比年皇上開科,然後一舉成名天下知。

但是,天下學子不計其數,但狀元只有一個,探花也只有一個,榜眼也只有一個,能最後金榜題名的微乎極微,大部分都是名落中山,回去後又是閉門苦讀,三年後又是捲土重來,就這樣週而復始,很多人白髮蒼蒼還沒取得一點功名。唐朝就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可見在古代要想透過讀書出人頭地有多麼困難。要不那個范進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聽說自己中了進士一下子發瘋了呢?

到了宋代,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它分為三級勢,第一是鄉試,由地方政府主持,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是會試,由中央政府的禮部主持,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員;第三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即殿試,由皇上親自閱卷欽點,第一名叫狀元。如果有學子既是解元,又是會員,最後再得到皇上的欽點為狀元,那就是連中三元,那就太厲害了,但那個機率很小,就好像公雞下蛋一樣。

在唐朝的時候,學子中了進士,當時還不給實際職務,回家等著去吧,經過兩三年的觀察考察,最後才能外放,這個過程很漫長,等的也很焦心。但到了宋朝初期,太宗皇帝將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自己親自點唱皇榜名單,現場分封官職。據宋人田況在《儒林公議》中記載:“宋太宗臨軒發榜,三五名之前皆出二郡符,遷擢榮速。”這就厲害了,凡能得到前五名的,直接到地方任二把手,在以後的升遷時還優先考慮,這就更加刺激天下學子發奮苦讀,夢想一舉成名。

《只用錯了一個典故,王安石痛失狀元,只得了個第四名》

明月何時照我還

時間到了公元1042年的春天,從江西臨安通往京城開封的官道上來了一名學子,他就是二十一歲的王安石。王安石從小聰明好學,讀書誦經過目不忘。他的家族也十分厲害,在六十九年當中,為國家輸送了八名進士,其中就包括王安石的父親和兩個哥哥,後來王安石也金榜題名,也就是說他父子四人都是進士,這就很少見了。

王安石同其他學子一起參見了由皇上主持的殿試,那文章寫的絕對沒問題,當時的主考官是當朝宰相晏殊,這位老先生看到王安石的這篇論文寫得好,拍案叫絕,又傳給其他副主考閱讀,大家一致叫好,說:“沒問題,好文章,今年頭名狀元就是他了。”於是幾個主考官當即就排列了名次,第一名是王安石,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是韓絳,第四名是楊寘……

說起這個楊寘不得不插上幾句,楊寘來自安徽合肥,也是青年英才,他在鄉試得了個解元,在會試中又得了一個會員,也就是得了兩個第一,一旦殿試得了狀元,他就是連中三元。他不但有才,還很自信,下了考場就直奔開封最大的酒樓開慶功宴去了,慶祝自己被皇上欽點狀元郎,你說他狂不狂。

大家可能不知這個楊寘的後臺,他的親哥哥楊察不但在朝中身居高位,而且楊察的老岳父就是當朝宰相這次殿試的主考官晏殊。所以在考場定名次以後,這個訊息很快就有人專門來告訴了正擺慶功宴的楊寘,楊寘一聽自己不是狀元,當時就拍著桌子罵道:“不知哪個混賬東西奪取了我的狀元。”

話回重頭,再回到殿試現場,如果這要是在唐朝,王安石這個狀元是沒絲毫懸念了,但這卻是在大宋,根據相關規定,主考官定的名次只是一個提綱,具體還要交給最高領導人皇上定奪。

《只用錯了一個典故,王安石痛失狀元,只得了個第四名》

王安石銅像

仁宗皇帝高居龍位,見晏殊他們過來就問:“今年的狀元準備定誰呀?”晏殊就把王安石的試卷遞了上去,仁宗接過卷子從頭閱讀,果然是好文章,字跡清晰端正,據理層次分明,引經據典,說服力強。正高興間,仁宗忽然看到一個詞,這個詞來自一個典故,馬上變了臉色,把卷子往桌子上一放說:“此文中有禁忌,不可魁天下。”

晏殊幾位一聽嚇壞了,不可能,卷子是我們反覆閱讀的,裡面有禁忌我們怎麼沒看出來,急忙拿上卷子再讀,這下看出來了,惹禍的是四個字:“孺子其朋。”

“孺子其朋”出自《尚書》,它的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這是當年周公輔佐周成王時對成王所言,意思是說:”孩子呀孩子,你對大臣們要像朋友一樣交往。”

這要放在二十年前,那時仁宗還是一個十三歲的小皇帝,那沒問題。可現在仁宗已是三十三歲,已經當了二十年的皇上了,王安石當時才二十一歲,用這種口氣對皇上說話肯定不行。

這下大家都看出問題來了,怎麼辦?皇上說調換,把第二名調成狀元,一看第二名不行,第二名是王珪,已經有官職在身,按規定不能欽點狀元;那就換第三名,第三名也不行,第三名是韓絳,他也有官職在身,那就把第四名調上來吧,把王安石調成第四名。第四名正是那個現在還在酒店裡拍著桌子罵孃的楊寘,他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忽悠悠又成了頭名狀元。

仁宗一看第四名是楊寘,當時也高興了,說這小子我知道,鄉試和會試都是第一,這下我成全他,讓他連中三元。

你考慮過王安石的感受沒有?

就這樣好好的頭名狀元,因為一個典故不當,變成了第四名,你說倒黴不倒黴。不過這還算命好,這是發生在宋朝,又碰上一個寬宏大量的仁宗皇帝,這要是發生在清朝,碰上愛製造文字獄的乾隆,這就恐怕不是讓你當第四名的問題了,最壞可能滿門抄斬。

這就是王安石一波三折的科舉考試,這可能也預示著他一生的宦海生涯,起起落落,沉沉浮浮。

《只用錯了一個典故,王安石痛失狀元,只得了個第四名》

王安石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