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民俗:老家的升、鬥、石

老家的升斗 石

範振英

元氏民俗:老家的升、鬥、石

升子

元氏民俗:老家的升、鬥、石

元氏民俗:老家的升、鬥、石

這裡的升、鬥、石(讀音[dàn])都是容量單位,在我小時候,它們主要是用於糧食等物品的計量。

“升”是很常用的單位。在市制與公制的單位換算中,好像只有“升”是1比1,即市制的升和公制的升相同。我老家把容量為1升的量具叫“升子”。大致如下面第一條所示。

“升子”是非常常用的工具。除了有時作為嚴格的量具使用以外,還經常作為不嚴格的量具。比如蒸一大鍋窩頭一次蒸兩升面的,喂老母豬一次要喂半升糠,播種小麥1畝地需要幾升麥種等。因為升子很適合日常使用,作為一般容器,更是幾乎每天都使用。

“鬥”也是容量單位,也可以是量具。作為量具,我小時候用的還比較多。我們那裡的“鬥”還比較複雜,有大斗(如下面第2條)、小鬥、10升斗之分

這裡的大斗、小鬥不同於地主劉文彩大斗收租、小鬥放糧。而是真正的大、小兩種鬥。1大斗我記得好像是13升,1小鬥是它的1半,即6。5升。

在我的印象中,大斗主要是用於糧食交易。因此它的形狀有點特殊。即下面大,上面的口比較小。這樣的結構,裝滿糧食後,鬥口用個直棍或小木板一刮,其數量會比較精準。試想大斗也做成上面升子的形狀,口非常大,鬥口的糧食就很難刮平,容量很容易出現較大誤差,引起交易糾紛。

平常說的10升1鬥,10鬥1石,就是指的下面第3條所示的10升斗。

作為量詞的“石”,現在用的不多了,我老家也沒有精確的量具。所用的不精確容器是布袋,它類似於平常說的麻袋。只是它是由粗棉線織成的有點像帆布一樣的粗布縫製而成。形狀比麻袋細,比麻袋長,裝入糧食後,大約直徑約30釐米,高約1米。這樣的布袋在裝滿糧食後,可以用1只一手握住布袋口,自己或別人幫一下忙把它扛在肩上,從打穀場揹回家中。

要說明的是,不是1布袋糧食是1石,而是兩布袋才是1石。比如5畝地的穀子,收了10布袋,就是畝產1石。

各家的布袋不是完全按嚴格標準統一生產的,會有些差別,因此容量也不精確。都說是5斗的布袋,容量可能有明顯差別。布袋有時會相互借用,為了便於辨認,布袋上都印有名字。如我父親叫範澄,我家的布袋上就印有“元邑蘇莊範澄記”。表示是元氏縣蘇莊村範澄家的布袋。

作者/來源:封龍文化

元氏民俗:老家的升、鬥、石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