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侖:存在主義取向的個體諮詢

李侖:存在主義取向的個體諮詢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存在主義取向,以及這個理論假設和個體諮詢之間的關係。

有可能我不止侷限在個體資源,也可能會談一談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坦白說,心理諮詢實際上就是在創造一種人和人之間的理想的一種親密關係。

我們先來講一個與心理諮詢起源有關的故事:

世界上的第一個心理諮詢流派,是經典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所創。

那時候精神分析讓一個人躺在躺椅上自由的聯想,其實不是弗洛伊德發明的,而是催眠療法產生的。

弗洛伊德有一個臨床的同事叫布洛伊爾,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一起來做催眠術。

布洛伊爾有一個患者叫安娜。歐,在她的想象裡面,曾經被家裡面的異性性侵,比方說她舅舅、叔叔。

布洛伊爾就邀請安娜。歐躺在躺椅上,自由聯想她關於兩性的關係,關於女性身份發展的一些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安娜。歐對布洛伊爾產生了移情,布洛伊爾對移情完全沒有概念,所以他不能理解,當時就回應,這是不可能的。

布洛伊爾就帶上自己的妻子出去旅遊,逃離了諮詢。

安娜。歐找到弗洛伊德告狀,弗洛伊德非常好奇,他就讓安娜。歐躺在躺椅上,讓她再把這個過程重述一遍。

在重述的過程中,感覺到有些詭異,然後他希望安娜。歐能夠進入到更深的催眠狀態,弗洛伊德就把手心放在安娜。歐的額頭上,跟她說你睡得再深一點。

因為她有過被男性侵犯感覺的經歷,弗洛伊德在觸碰她的時候,她就感覺非常害怕,於是從躺椅上跳起來,對弗洛伊德說,不要碰我。

弗洛伊德受到很大的衝擊,在這之前沒有任何一個躺椅上的來訪者跟他說過這句話,所以弗裡德就尊重了她,然後不碰她,讓她躺著去幻想。

說著弗洛伊德就發現了原來有一些創傷後應激障礙,她有一些幻想性創傷,導致人格解離,導致她在很多關係裡面用幻想代替現實。

可是他們又不屬於精神分裂症,他們有現實感,他們可以保證正常的睡眠,也不會自傷,也不會傷人,精神科的症狀他們都沒有。

所以弗洛伊德在這樣一個非常巧的諮詢當中,就發現來訪者,有兩個基本的需要:

第一個,需要是要讓他充分的使用

自由聯想

第二個,需要給來訪一個

邊界

於是心理諮詢來訪者儘量不要碰諮詢師,諮詢師也儘量不要碰來訪者,肢體不接觸,然後讓他們儘量去自由聯想,儘量去說。

設定就在弗洛伊德那個時代被確定下來,這就是全世界心理諮詢第一個有效機制,也就是弗洛伊德發明的掃煙囪。

存在主義發展的關鍵點

後來弗洛伊德將經典精神分析與美國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一個成年人在工作之前,都會找一個職業生涯規劃的老師,像律師一樣做一些諮詢。

躺椅也不見了,這就是近代心理諮詢的一個雛形。

美國一直在接受精神動力學、經典精神分析的影響,又試圖去剝離影響。

然後就出現兩個人,一個是行為療法的華生,一個認知療法的貝克。

貝克和華生其實在架一個橋樑,心理諮詢裡面的循證研究和實證研究之間的交流。

這個時候心理諮詢的有效的起效點,我們叫治療因子,有三個:

· 弗裡德的掃煙囪

· 華生的行為療法

· 貝克的認知療法

70年代末80年代初

的時候,工業文明逐漸發展。

很重要的一個知識的拐彎,就是

把一個企業當成一個系統去看,這實際上就是禪宗的觀念

所以無論是管理學界還是心理學界,其實都在研究一個大系統的概念,研究每個人身上創傷的部分、資源的部分,應該如何整合。

80年代初

的時候,在各個學界其實都有一個思潮在發展,心理學界就借鑑了禪宗裡面很多概念——

當下

也就是說

一個人如何的在當下理解自己、理解關係、理解角色、理解自己的人生指令碼、模式指令碼和心智指令碼

等等,然後獲得一些更深的修通。

一直到

90年代初

的時候,隨著西方的當下這個概念慢慢傳遞到中國,中國大陸地區開始有個人的概念。

那個時候開始強調個人主義,然後開始有“個人”這個概念。

直到

2000年左右

,中國大陸地區開始宣傳認知的調整,行為療法就是操作性表現反思,加上當下。

然後人們開始去考慮現在人們個人化的部分,足夠的成熟了。

於是個體沒有辦法再去借鑑家庭或者家族的這種集體、群體哲學,必須要發展自己的一套應對生活的哲學,這個時候存在主義,開始大行其道。

存在主義裡面有一個核心,就是每個人都要去發展自己的關係哲學、生活哲學、苦難哲學、高潮的哲學,快樂的哲學等,它屬於一個個人化的哲學系統。

最近20年、15年左右時間,在臨床當中、生活當中變得非常的流行,非常普遍。

這實際上是中國大陸人,

從一個人要

承受集體的痛

,集體的焦慮,

慢慢的一個人,要

承受家族的痛苦家庭的焦慮

慢慢的變成一個人,要

承受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焦慮

這些過程當中在慢慢轉變,這就是存在主義在歷史當中的基本流程。

精神分析、存在主義對於“痛苦”的理解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承受了過去的創傷

一個人的人格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並不能應對他發展過程當中,生活環境的一些創傷,人還很弱小,可是要承受很大的痛苦。

於是為了能夠應對這些痛苦,他就穿了很多應對痛苦的馬甲。

等這個人的人格慢慢長大以後,馬甲不合身了,可是他也不知道怎麼去換馬甲。

· 人格發展的節奏、成熟度;

· 創傷的固化、固著;

· 防禦的靈活度

這三者之間形成一個不協調的張力,於是就體驗到了當下的痛苦。

榮格:無法發展創造性

不能跟神秘的力量去連線,比方說神話的、宗教的、人類的力量。

包括一個人不知道如何跟未來建立連線,所以榮格的很多治療技術都是面向未來,面向神秘主義。

比昂:沒有容器,容納內在無法消化的東西

我們要放在一個容器空間裡面,放在一個耳朵裡,他們之間的衝突,張力或者是不及時出現的這種遺憾感,是我們當下過得不幸福的原因。

所以容納物或容器是它核心的概念。

克萊因:與客體之間的仇恨

他覺得我們內在非常多的跟客體之間的仇恨,跟客體之間的糟糕的關係,啟用的我們那些原始的衝動,破壞了平衡,於是我們沒有辦法獲得一個整合的感覺。

溫尼科特:角色間過渡不完全

比如一個人從兒童過渡到成人,從成人過渡到太太/丈夫,再從丈夫過渡到爸爸,或者過渡到妻子、媽媽。

過渡性的空間裡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他沒有辦法在最原始的空間裡面得到原始母愛灌注等等。

科胡特:自尊與他尊的張力

自己認為自己重要不重要,是自尊。別人認為他重不重要,是他尊。

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問題,或是早年的,或當下的,兩者之間的關係或張力就是一個人痛苦的原因。

拉康:內在符號化的過程

他認為一個人內在有很多的東西需要符號化,符號化的過程又不能很好的理解,於是他就離開了一個象徵性所指的這樣一個過程,墮落到了動物性的衝動。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它更多的是鼓勵一個人去看,無論你是一個兒童狀態,無論你有沒有退行的狀態,無論你在諮詢當中有沒有癔症,或者是創傷應激的狀態。

會更多地去鼓勵去用一種成人的狀態,去審視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東西。

比方說死亡、自由、責任、孤獨感等等。

存在主義裡面有很多的哲學假設,比方說存在主義也會認為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得了癌症——每個人都會死。

我們逐步面對死亡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治療癌症的過程,而且癌症在治療的過程中不會有成功,會失敗。

即便是會有失敗,我們也要去面對。

存在主義不太講,對這個人的過去帶來的影響,更多的會去講一個人對自己生活或者生命的侷限性的認識。

就是

人類在侷限裡面發現無限,在生理、關係、精神世界裡面的侷限性,發現一種無限性

,這個是存在主義的一個立場。

精神分析、存在主義對個體諮詢關係的理解

精神分析

談到諮詢關係,在精神動力學的治療裡面諮詢師在諮詢裡面更多的是,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個人覺得就4個角色:

好媽媽:

首先你要去抱持來訪者,承接他的感受。

作為一個容器,他投射出來的東西被你接住,接住的同時要對這些東西產生一些影響。

我們叫做投射性認同和投射性不認同,之間有一個靈活的空間,這個空間是過渡性空間。

來訪者在做諮詢的過程當中,他可能會感到諮詢關係,比他生活當中所有的關係都要感覺溫暖。

他會覺得生活好像欺騙了他,因為他的親爹親媽都沒有得到這種溫暖,或者得到這種理解。

在所有的利益關係和血緣關係裡面,他都沒有得到他在諮詢師這裡得到一些體驗。

這個時候就可能會有一些衝動性的情感,他想去吃飯,他想送你禮物,或者說他想跟你發生性關係等等。

好爸爸:

這個時候你只做一個好媽媽是不夠的,你還要做一個好爸爸。

要管理邊界,你要示範如何去發展一個“和而不同”的社會性邊界。

在諮詢中,他慢慢長大,在諮詢當中逐漸的把自己再養一遍。

真實的爸爸、媽媽:

慢慢的就發展到青春期的階段,在青春期階段,你只做一個好媽媽,或好爸爸是不夠的。

你還要做一個真實的媽媽,真實的爸爸,來訪者會有無數次的挑戰,試圖打敗你。

他覺得如果他能夠在諮詢室裡面打敗一個真實的諮詢師,他就可以打敗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

他可以去更好的跟社會妥協,獲得自己的社會成就。

真實的爸爸真實的媽媽其實就是兩個原則,可以被來訪者打敗,但是不能被來訪者打死。

你既不能拋棄來訪者,你也不能被他們拋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的治療階段。

人本主義

在人本主義裡面,無論是羅傑斯,還是後面的人本主義的發展(需求層次論、高峰體驗、超峰體驗)

在人本心理學裡面,他們更多的會講諮詢師應該當一個太陽,你永遠無條件的相信來訪者、支援來訪者。

他在諮詢當中充分體驗到了支援性的元素,然後面對生活當中的挑戰,就不再覺得痛苦或者恐懼了,這是人本主義的做法。

存在主義

會把來訪者所袒露的一些東西,歸納到人和生活現狀,或者生活哲學的第三方的觀點當中。

存在主義個體諮詢的3個階段

在存在主義取向治療當中,有這麼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理解性原則

:成為來訪者的旅伴

來訪剛來諮詢的時候會看到他的痛苦,無非三個方面,

1、和物的關係

比方說他覺得他開車的時候總是會顫抖。

然後他覺得總是想換手機,然後忍不住總是瘋狂的健身,沒有辦法處理人和物的關係,這是一類來訪者痛苦的來源。

2、和人的關係

比方說他覺得他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很難相處,他既在這個關係裡面想去體驗一些自由,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自由;

他又會覺得被對方碾壓,被對方挑剔是或者被對方推到某一個不被理解的感覺裡面去,

或者說他在社會上跟同事領導之間的關係,他覺得沒有辦法在這關係裡面真正發展自己的才華。

3、來訪者跟自己精神世界的關係

比方說他覺得這麼多年自己都沒有什麼長進,沒有長大。

做夢的時候總會夢到小的時候某一個被忽略的場景,比方說在襁褓裡面,爸爸媽媽沒有在身邊餵養他。

很多年跟著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隔代撫養,還沒有跟父母很近的接觸過等等,他的個人人格歷史。

在找你做諮詢的時候,很多來訪者他會在這些維度裡面談論。

作為一諮詢師,尤其是存在主義取向,就要去很快的定位,然後進入到他的世界,我們把這個稱之為理解性原則。

因為存在主義的治療關係認為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是一個旅伴的關係,就是來訪者在他的生命歷程當中體驗到了一段時間的旅程。

在這段旅程裡面體驗到或者囤積了很多痛苦,於是他來到諮詢關係裡面,想要去邀請諮詢師和他一起重走一遍。

這樣的一個人格的旅程,我把這個叫

旅伴關係

於是諮詢師這個時候就要放下所有你對關係的覺察,或者是對投射的覺察,然後全身心的進入到來訪者的世界裡去理解他的旅程。

你要去看他的經歷,在人生經驗裡面,他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景色?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山川河流或者是溝壑,我們把這個叫做體驗性原則。

理解性原則

· 在人本心理學裡面叫以來訪者為中心

· 在精神動力學裡面叫動力性傾聽

· 存在主義裡面就叫進入旅程,成為來訪者的旅伴

第二個階段,體驗性原則:諮詢的張力

你跟來訪者之間開始有張力,來訪者他開始說生活中很多事、很多體驗,這個時候他把你當第三隻眼睛,把你當第三隻耳朵。

他想在你這裡獲得一種懸浮的關注,或者懸浮的洞察。

就好像是他在這裡跟你抱怨了,表達了他在關係當中生活當中很多痛苦,於是他馬上問你怎麼看這個事情?

他想得到一個第三方的視角,第三方的感覺,來矯正或者發展自己的視角。

我們當被來訪者需要,在傾訴一段時間之後,被來訪者需要的時候,我們要做一些事情,促進來訪者對他自我的其中的一個部分更深的一個體驗。

體驗性原則:

· 在人本心理學裡面,他們把這個階段叫做無條件積極關注,

· 在精神動力學裡面,把這個叫做澄清和麵質。

· 在存在主義裡面,把這個叫做體驗性的原則,這就是關於諮詢的張力。

第三階段,在場性原則:諮詢的節奏感

從前面100多年之前發展出了心理諮詢,再到之前哲學宗教其實人都在想辦法幫助自己,為了更符合社會的需要,我們就發展出了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的產物,它並不是一個文化或者宗教的產物,它是一個平等人和人要平等的過程。

存在主義的在場性原則,存在主義取向的第三個部分在場性原則,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臨在時刻,臨在時刻這個概念是從人本主義借鑑來的。

存在主義它有一部分跟經典精神分析、古典人本主義結合,還有一部分跟當代結合在一起(完形的、格式塔、敘事)。

可是無論是經典的還是當代的,有一點是沒有變的,一直是遵循或者一直都奉為經典的核心就是在場性原則。

我舉個例子,來訪者一開始到你這裡來傾訴很多東西,這個時候我們嘗試進入到來訪者的世界,以他為中心。

我們

充分的傾聽

,讓他的資訊在我們的心裡面形成一個人的模樣。

內攝的過程,

把這個人放在我們心裡面

,讓他活起來。

然後

矯正內攝的過程

,這個人在自己的心裡面活起來了以後,我們就要做一些微調,看看自己心裡面的對方是不是跟當下的對方是一致性的。

是不是同呼吸共命運,微調的過程就是體驗性原則。

促進來訪者對他自己的體驗,同時促進諮詢師對他的體驗叫無條件積極關注,澄清和麵質。

然後緊接著下一個階段,你內在的已經內化的,內攝的,對方已經活起來了,跟他同步了,

我們要去追求同步的瞬間,我們叫做再創新的原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成語裡面一直在講一件事情,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可是隻要你願意敞開,向一切的不確定敞開,你可能就會得到一種在場性體驗。

這種在場性體驗會讓你有一種感覺,即便你在痛苦當中,即便你在掙扎當中,你也會覺得你的生命是有意義的,是有可能會永恆的。

尤其是在別人的心裡面可能會永恆,這種臨在性的狀態和感覺,我們稱之為治療氣候,這種氣候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格。

存在主義諮詢的技術

那麼下面我們要講的就是關於諮詢的技術,之所以心理諮詢可以幫到人,是因為它有技術。

也許你在生活當中有很多高質量的關係,閨蜜哥們,

父母之間的養育關係也許和解了很多。

可是那些關係沒有辦法讓你有真正的改變,因為有些關係沒有終點,或者說沒有一個主動創造的終點。

心理諮詢師在智慧上可以讓人改變,就應該有終點。

諮詢的結束就非常重要,在存在主義裡面,我們把這個叫

行動原則

諮詢要結束了,我們都是要去想一想,在諮詢結束之後我們要做哪些改變。

也許這裡有很多諮詢師,我要跟你們

分享諮詢師這個行業裡面最重要的2點收穫

第一點

,就是做心理諮詢師你仍然會感到痛、感覺到沮喪、感到難受。

人類所有的感覺你仍然會感到,可是做諮詢師有些好處,說的文學點就是你會體驗到非常多的糟糕的感覺,負性的體驗。

可這些不能控制你了,無論怎麼糟糕他都無法控制你,而是你在管理他,這就是心理諮詢師為數不多的福利之一。

第二點

,你和你的每一個來訪者在諮詢完了之後,你會從來訪者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你會知道在另外一種視角里面,怎麼看一個人生;

怎麼去避免人生的這些坑洞;

你會學到非常多的風險管理;

你會感恩這個關係,你會發現在這個關係裡面你得到的不僅僅是諮詢的費用;

得到了更多的人和人之間的學習,就好像人類互相抱團取暖一樣;

活生生的生命就在你對面,向你訴說他是怎麼樣使用自己這麼多年生命的,你會學到非常多的東西。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理解性、體驗性、在場性的過程梳理的諮詢關係裡面,當個體一對一的諮詢關係結束的時候,你們雙方都會在心裡面下一些決定,

諮詢關係結束之後,你要怎麼活?

你要如何去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

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

選擇並投身

很多人談跟父母的關係的時候,其實都在談一件事情,無法告別,無法讓過去成為過去。

來訪者在諮詢當中談跟父母的關係,其實就是一個

分離的障礙

,談跟伴侶的關係就是一個

融合的障礙

,就在談這兩件事情。

所以當諮詢結束的時候,來訪者他就要去選擇用什麼樣更好的方式跟父母告別

用什麼樣更好的方式跟自己的伴侶融合好

這個狀態,我們把這個叫做

選擇和投

在諮詢快結束的時候,

這種選擇會生髮另外一個東西,投身就是用自己的一部分去體驗一些愛好,一些興趣

,而不是對應對不上。

這個是到了實踐的階段,精神動力學把這個叫修通,

人本心理學把它叫實踐,

存在主義就把這個叫做選擇和投身。

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諮訪關係中來訪者的狀態都在一個整合和哀悼的氛圍。

我和他這個人和另外一個人,我和他們自己和父母之間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都會發生一些質變和量變物質。

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存在主義個體諮詢的重要的一些節點,包括與其他流派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