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獸中之王”美稱的老虎歷史上為什麼會長期被叫做“大蟲”?

喜歡《水滸傳》的朋友可能會比較熟悉武松打虎這一部分,施耐庵先生將武松在景陽岡酒後打死老虎的情節刻畫得驚心動魄。有趣的一點是,書中將這兇猛的老虎居然寫作“大蟲”(“為這景陽岡上新有一隻大蟲,近來傷害人命”)。其實,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老虎都用“大蟲”來指代,那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有“獸中之王”美稱的老虎歷史上為什麼會長期被叫做“大蟲”?

武松打虎

其實原因比較簡單,這主要是出於避諱的需要。在中國持續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皇權至高無上,皇家的一些名號自然不能讓普通百姓使用。因此,歷朝歷代都有避皇帝諱的傳統。前面提到的“大蟲”主要就是為了避唐朝開國之君李淵的爺爺唐太祖李虎的名字。整個唐朝,“虎”字在日常中都被嚴格禁止使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就成了“不入獸穴,焉得獸子”。而唐朝之後,由於百姓已經習慣了這種叫法,因而一直流傳下來。

有“獸中之王”美稱的老虎歷史上為什麼會長期被叫做“大蟲”?

大蟲

有“獸中之王”美稱的老虎歷史上為什麼會長期被叫做“大蟲”?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除了“長蟲”這個例子,歷史上避皇帝諱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同樣為了避唐太祖李虎的諱,“尿壺”(古稱“虎子”)改叫“馬子”(後來演變為現在的“馬桶”);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民部”改為“戶部”,“觀世音”簡稱為“觀音”;北京城的“玄武門”改為“神武門”則是為了避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諱;“廣寧門”因為要避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的諱而改為“廣安門”。

有“獸中之王”美稱的老虎歷史上為什麼會長期被叫做“大蟲”?

李世民

有“獸中之王”美稱的老虎歷史上為什麼會長期被叫做“大蟲”?

玄武門

其實,在崇尚儒家思想的封建社會,除了避皇帝諱之外,人們還要避老師諱、避尊長諱、避主人諱等等。比如司馬遷的《史記》中一個“談”字都沒有,這是因為要避自己父親的諱(司馬談)。唐代的詩人李賀為了避自己父親李晉肅的諱,終生不考進士(進和晉同音);而由於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爺爺叫蘇序,所以他的父親蘇洵在給別人寫序的時候只能稱為“引”,後來蘇軾和蘇轍將其改為“敘”。

有“獸中之王”美稱的老虎歷史上為什麼會長期被叫做“大蟲”?

詩鬼李賀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講的是唐末五代的馮道與他的客人聊《道德經》,為了避主人家的諱,客人將“道”字念成“不敢說”,《道德經》就成了《不敢說德經》。第一句讀出來更奇葩,即“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原文為“道可道,非常道”)。

有“獸中之王”美稱的老虎歷史上為什麼會長期被叫做“大蟲”?

道德經

可見,古代的人們生活真是痛苦,要時刻想著避各種諱,稍不留神就出錯了。還是生活在現代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