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有了孩子以後,很多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孩子。

你認為怎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

是溫順聽話、善解人意的孩子,是明事理、能分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的孩子,還是有禮貌、懂大體的孩子呢?

事實上,在家長面前表現得十分溫順聽話的好孩子,卻有可能在父母目不所及的地方,陷入無法控制自己的攻擊性情感狀態中。沉迷網路、校園欺凌、逃學,這樣的現象在青少年當中越來越常見。

明明父母全心全意地愛著孩子,孩子卻感受不到父母的愛,甚至產生了心理問題。父母越是想培養出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孩子就越跟父母對著幹,越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那麼,父母

應該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當孩子在成長中遇到問題時,父母該如何幫助

孩子

走出困境

呢?

《了不起的孩子:如何培養高情商、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指南。它以場景化的案例,分析了

6至12歲的兒童,在性格養成和情商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提出了科學的解決方法。

本書給我們指出了孩子各種行為背後的原因,並告訴我們:當父母能夠理性地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才會理解孩子的交流方式,才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接下來我們將分享書中的三個重點內容:

讓“孩子想哭就哭”的重要性;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培養孩子

學會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1. 讓“孩子想哭就哭”的重要性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爾

·卡特說:“當孩子情緒波動時,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

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孩子一有情緒,父母就馬上用各種方法想把孩子的情緒堵住。比如,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們通常會說

“乖,別哭了,媽媽給你糖吃”,“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男孩子要勇敢一點”,“我數到三,你就不許哭了”,“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打你”。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如果在孩子想小便的時候,大人對他說

“忍著”,那孩子可能會憋出病來;如果在孩子哭的時候,大人對他說“不許哭”,同樣孩子也可能會憋出病來。

當孩子不能透過哭去獲得宣洩,他就會尋找其他宣洩的途徑

,比如在幼兒園欺負別人,或者在家裡搞破壞,動不動發脾氣等。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引導

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對

的人格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和

其他

生物一樣,面對

“危機”有三種不同風格的原始防禦方法,即“戰鬥”、“逃跑”、“僵化”。

採取

“戰鬥”防禦手段的孩子,會變得“具有攻擊性”;採取“逃跑”防禦手段的孩子,會變得“不安分”;採取“僵化”防禦手段的孩子,會“透過封印自己的感情來適應環境”。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書上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優太在哭的時候,如果被媽媽怒吼,就會哭得更兇。這樣的孩子就是

“戰鬥”型防禦。被惹怒的父母,很容易陷入“孩子哭得越兇,家長就罵得越兇”的惡性迴圈中。

步美被大人吼的時候,馬上就不哭了,可是她的眼神是飄忽不定的。像這樣為了逃避負面情緒而發動自身防禦的孩子,就會出現目光飄忽不定的反應。

“目光閃爍”其實是孩子表達“不要再罵我了”、“讓我哭個夠吧”的訊號。

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很容易發脾氣,有的孩子則對本該哭泣、憤怒的事無動於衷,這些都是孩子向大人們發出的求救訊號。如果父母沒有當一回事,那麼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患心理疾病。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在孩子內心充滿不愉快的情緒的時候,如果家長對其放任不管,他們往往會自行脫離這樣危險的狀況。這樣做雖然鍛鍊了孩子的意志,但是不得不獨自解決問題的孩子會進入鬥爭模式。孩子總是一邊

“戰鬥”一邊生活,是很難感受到快樂的。

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很容易沉迷於看電視和玩

電子

遊戲。當孩子感到焦慮和憤怒的時候,

看電視和玩遊戲,能讓他的心情放鬆和愉快。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孩子最初只會透過行為來表達情緒,開心就笑,難過就哭,生氣就喊。到了一定的階段,孩子會透過畫畫等遊戲把情緒表達出來,而語言是表達情緒的最高階段。因此,

父母希望孩子別哭別鬧,好好說話,是不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

年幼的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經常極具攻擊性,蠻橫無理,內心卻是十分脆弱的。這個時候,

如果

他們被父母或老師所訓斥,被貼上

“壞孩子”、“沒有出息的孩子”的標籤,

對孩子會造成巨大的傷害。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所以,

要培養出一個懂事體諒人的孩子,父母

首先要重視和理解孩子的感受,讓他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我們

要保護好孩子的心靈,包括讓他能夠無拘無束地哭出來。

2. 孩子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無法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表達出來;那麼在他遇到使自己感到

“恐懼、悲傷”的事情時,就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情緒。

這就意味著,孩子會養成透過封印自己的情緒來保護自己的習慣,透過解離的方式來適應環境。

比如,當孩子看到電閃雷鳴,喊著

“好害怕”、緊緊抱住媽媽的時候,媽媽卻對他說:“這雷有什麼好怕的!”

雖然孩子會停止哭泣,但

“恐懼”的情緒只是被

封印起來罷了。此時孩子的大腦資訊處理過程是

“打雷——害怕——封印

,即透過解離的方式

適應環境。多次重複類似的對話,孩子的負面情緒將無法發散。這就會導致哪怕是日常發生的小事,也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孩子使用原始的防禦手段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受到虐待;可能是因為父母之間的家庭暴力;也可能是因為家人遭遇了無法避免的不幸事故;還可能是因為父母總要求孩子做一個

“乖孩子”,而不願意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們經常遇到的由於欺凌引發的心理創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陰影。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健次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受到同學們的欺凌。他被同學們當作

“病毒”對待,有的同學不接受健次端來的飯菜,有的同學不肯給健次遞作業紙。

每天早上,健次都磨磨蹭蹭地不想去上學,爺爺奶奶就會怪媽媽,沒有管教好孩子。為了不讓媽媽受到指責,健次便會笑著對媽媽說

“我出發了”,然後去學校。

然而

到了三年級,健次雖然換了班,

但是他

一聽到學校的鈴聲,就會渾身發抖

。他

由於恐懼

而導致上學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於是,爺爺奶奶又開始責怪媽媽。這讓健次開始覺得像自己這樣,給媽媽添麻煩的孩子,還是不要存在這個世上好。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還在成長中的孩子,如果對自己產生了否定的評價,對內心和情感的成長都有

重的危害。小學二年級時受到的欺凌,給健次造成了心理陰影。

人們受到創傷後,大腦為了保護自己而發動

“解離防禦”,使心理創傷形成的記憶變得模糊。這也是一種能力,依靠這種能力,健次才會為了不讓媽媽受到爺爺奶奶的斥責,笑著繼續去上學。

然而記憶的碎片是無法成為

“過去的記憶”的,因此永遠停留在“現在”。某些刺激會成為“導火索”,比如學校的鈴聲、同學的視線、校門等,

把七零八落的記憶再次喚醒。這樣一來,健次

身體就會不受控制地顫抖和僵硬起來。

由於處在在校被欺凌、在家不被理解的情況下,健次選擇了封印自己想要哭、想要生氣的

負面

情緒。

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是這樣產生的。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3.培養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作者認為,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學會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而家長重要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培養

孩子

學會控制內心的憤怒、悲傷、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

首先,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必然有所不足,也一定會讓我們操心。

其次,當孩子產生恐懼、悲傷這樣的強烈

情緒

時,我們要讓孩子盡情地哭泣、生氣、害怕,要保證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在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溫柔地抱抱他。父母的擁抱,可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讓他感受到有人可以依賴,有人能夠接納自己。這樣一來,就算孩子遇到困難也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且能更好地處理問題。

有的孩子在受到刺激時,會情緒激動,這時候我們可以稍微跟孩子拉開一些距離。表面上我們不理孩子,實際上不斷地觀察孩子的狀況,尋找能夠擁抱他的時機。如果父母被孩子惹怒了,對孩子不管不顧,孩子就無法安全地承受住悲傷、憤怒等負面情緒。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當孩子發脾氣時,如果父母跟孩子講道理,或者把周圍人的想法傳達給

,就會讓孩子內心的

負面情緒

難以散發。

父母應儘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並用恰當的

“語言”來給這個感受命名,這樣孩子才能用“語言”替代自己的情

。這個過程也叫做

情感

社會化

”——身體感覺和語言相結合,再借助語言,與父母共享這種情感,對孩子的

情感

發育有著重要的作用。

比如孩子正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強行搶走了他的玩具。這個時候

父母

需要對孩子說

“車車被搶走

,你

很難受吧

父母如果能換位思考,用語言描述孩子的真實感受,孩子反而會冷靜下來。

我們再來看前面健次的例子。如果孩子早上磨磨蹭蹭,哭喊著

“不想去學校”時,媽媽能給健次一個擁抱,就可以防止心理陰影的產生。

三年級

的時候,被欺凌的

記憶被喚醒後,健次因恐懼而身體出現各種反應時,他的父母可以透過彌補自己以前沒做好的事,來緩解孩子的不良反應。比如,媽媽可以對他說:

“你一定很害怕、很難過、很想哭吧?”然後,媽媽再抱緊他,陪著他一起難受。對孩子來說,這種親密接觸帶來的治癒力是最強大的。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如果孩子有什麼精神問題,父母不能乾著急,只要帶他去看精神科醫生就好。其實,如果父母能無條件地包容孩子的恐懼和悲傷,很多問題不用看醫生也可以解決。

最後,父母要將自己的

情緒、

和孩子的區分開來,把自己受的傷害放在一邊,接受幷包容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當聽到老師說,孩子在學校犯錯或者在大庭廣眾做非常規行為時,會感到很羞恥。他們認為孩子的錯就是自己的錯,就是自己沒教好孩子。因此,父母才會責怪孩子,衝動起來還會對孩子施以暴力。

如果父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存在的不安,接受自己對孩子產生的焦慮情緒,就能夠包容孩子的情緒和過錯。

如此一來,父母也會和孩子一起成長。在孩子惹下一個又一個的麻煩中

,我們

不斷學習,是成為優秀父母的一個重要過程。

成為了不起的孩子,必要的事情只有一件

4.寫在最後

心理學

專家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的心理陽光成長比智力重要。”

心理健康、內心強大、抗挫折力強的孩子,更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和挫折。

我們與其要求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如先

教會

孩子

有效

表達

情緒、調節

情緒。

世上沒有無理取鬧的孩子,只有看不到孩子的父母。孩子發展出一個內心強大而自信的自我,需要父母的呵護

和引導

- End -

作者|咫尺天涯,留學並定居於日本,曾在日企工作。現是全職寶媽,專注育兒,熱愛寫作。

圖片 | 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刪。

本文由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