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球的豆瓣評分事件,對平臺的裁判能力提出考驗

風暴驟起:惡意差評

2019年1月《流浪地球》小規模點映,獲得點映觀眾的一致好評,豆瓣上甚至出現了零差評的情況。大年初一開始正式上映,立馬變成現象級的電影。豆瓣評分人數快速增加,最初定格在8。4分(貓眼9。3分,IMDB 8。1分),這是一個大眾比較能接受的分值區間。

小破球的豆瓣評分事件,對平臺的裁判能力提出考驗

驚豔的木星地球互相吸引特效

《流浪地球》背景設定宏大,場景效果精良,並忠實於原著,得到觀眾熱捧,立馬得到科幻粉絲們的喜愛,包括眾多的劉慈欣鐵桿粉絲。

然而,隨著影院排片數上升、票房收入飆升的同時,豆瓣評分卻一路下滑,跌落到7。9分。

大家發現豆瓣分下滑原因,是出現巨量的不正常的1分影評。豆瓣評分不需要使用者實際觀影,只需要註冊賬戶即可,給黑評產業留下巨大空間。這次與觀影感知差距甚大的1分影評,背後浮現的是某些資本力量的意志。

小破球的豆瓣評分事件,對平臺的裁判能力提出考驗

部分差評截圖

與此同時,網上還實錘爆出有人出錢,透過收買影評人,把一大批贊數多的高分影評修改為1分。因為影評的贊數擁有高權重,豆瓣規則是影評人修改評分時贊數不變,這會導致《流浪地球》的得分更快速下滑。

小破球的豆瓣評分事件,對平臺的裁判能力提出考驗

小破球的豆瓣評分事件,對平臺的裁判能力提出考驗

使用者原本是給優質高分影評點贊,是表達對《流浪地球》強烈支援的意願。影評人改評分的行為,卻把影迷的美好意願強行扭轉為貶損。

戰場轉移:圍魏救趙

大批小破球迷、慈鐵感覺被資本玩弄於鼓掌之間,而豆瓣的規則間接變成資本的打手。在豆瓣的平臺內,影迷對上述兩種現象無可奈何,憤怒的影迷需要有個抒發的出口,需要作出反擊。

2月10日開始,大批使用者開始在各大應用市場給豆瓣APP打1分,誓言拉低豆瓣在各類下載市場的評分。影迷們在各大論壇發起號召,並顯示自己的評分截圖。先下載APP、再打1分,再刪除APP變成標準的反擊流程。短短1天時間,豆瓣APP在華為市場下滑到1。6分一下,小米市場下滑到1。5分;後來華為市場刪除短期爆發的1分評價,豆瓣APP也僅恢復到2。3分。

小破球的豆瓣評分事件,對平臺的裁判能力提出考驗

華為應用市場的豆瓣低分評價

被推倒風口浪尖的豆瓣,被迫做出規則修改的意見,宣佈修改影評時,點贊數也清零。

小破球的豆瓣評分事件,對平臺的裁判能力提出考驗

豆瓣對評分規則異議的迴應

差評價值何在?利益作怪!

這次事件有個疑問,影評網站有那麼重要麼?值得掀起這麼巨大的評分爭奪戰?

目前,中國境內的主要影評有貓眼、豆瓣、時光網等平臺(注:美國有IMDb、爛番茄等)。其中貓眼影評需要使用者購買電影票後才能評價,豆瓣則只需註冊賬戶,由註冊人的過往評價歷史設計權重。

影評網站的評分對電影市場的三大影響:

1、影響消費者購票意願。

由於同期會有多部電影上映,不少消費者在觀影前,會先去了解影評網站的評價,以此決定看哪些點映。因此,影評是很重要的一個參考指標。

2、影響影片網站的推薦度。

優酷、騰訊影片、搜狐影片等多家影片網站,除了自己站內評分外,還會引用豆瓣分數,作為給消費者的推薦參考。在按影評分數排序時,分值越低越難獲得曝光度。這直接對電影在影片網站投放的收益帶來影響。

3、成為歷史評價的一部分。

當電影下檔後,影評分數會趨於穩定。隨著歲月流逝,影評分稱為評價該部電影、導演、主演的重要指標。當有人要評價電影價值或者導演價值,或者要開展未來投資時,總會拿出評分作為參考。

水軍背後的資本,又是何種利益呢?深究下去,無非是三種資本力量

1、從競爭的考慮,打壓同期上映的電影,給自己的電影鋪路。

2、從自身的環境考慮,必須壓制此類電影,以免波及自身未來的投資或市場。

3、從意識形態的考慮,這個話題就不展開了,大家自己琢磨。

因此,影響力大的影評網站評分對電影圈比較重要。豆瓣影評是國內重要的影評平臺,成為各種力量的角力場,也是風暴的中心。一旦平臺缺乏公正立場,稍有偏心,就會讓天平力量失衡,稱為資本的傀儡。

平臺竊喜?話題營銷的尺度

引起矛盾和爭論,是網際網路營銷的重要做法。一批水軍因利而來,給電影差評;同樣會有影迷,因愛而戰,推高電影的分數。水軍要註冊賬號,影迷也需要註冊賬號,戰爭還能被各大媒體報道,簡直就是完美的營銷模式。因此,豆瓣從利益出發,一致沒有嚴格管控此類事件。畢竟在平臺內的打分,好好壞壞都是茶壺裡的風暴,對豆瓣有利而無害。

應用市場給豆瓣打低分,需要下載APP,這是不是間接拉高豆瓣人氣?

既然在豆瓣網站內部已經無法解決問題,影迷則自發在各大應用市場給豆瓣打低分。

有人說,打低分對豆瓣無所謂。短期看,對豆瓣影響不大,但是長期效果卻不能忽視。

如果豆瓣APP長期處於低分割槽間,會影響應用市場對軟體的推廣意願,等於抑制了豆瓣未來的成長空間;另外影迷們的不滿情緒繼續發酵,則會給競爭對手機會,很可能把即給了《流浪地球》好評,又屬於優質影評人的使用者推給競爭者,或者會引起更大的社會負面效應。在此壓力下,豆瓣修改了原來飽受詬病的規則,最終《流浪地球》的影評分定格在7。9,沒有繼續下滑。

話題營銷沒有再繼續發酵,此次事件看似到此為止。

誰來做裁判?

當面對激烈的觀點衝突時,當水軍恣意惡評,正常的影評秩序被打亂的時候,豆瓣平臺是否能公正對待不同觀點的群體?是否為了炒作話題在放縱水軍?是否存在惡意引導?

不用觀影即可評價確實是漏洞之一;把好評改差評時,點贊不清零也是惡劣規則。早就可以改卻不改,種種跡象,使得影迷無法釋懷上述的困惑。當裁判有強烈的吹偏哨的行為,平臺上的使用者該如何應對。

同樣,當大批影迷蜂擁至各大應用市場給豆瓣APP打低分的時候,應用平臺如何判斷是使用者真實評價還是水軍的惡意差評?豆瓣們是否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APP store、華為應用市場、小米應用市場採取的不同的姿態。

APP store市場,把集中的非正常的1分評價全部清零,即使是真實使用者的1分,也給予了清零。因此,豆瓣保留了4。5分的評分; 華為市場,則是部分1分清零。因此華為市場的豆瓣分在事件期間起起伏伏。

最終三大市場的分數呈現巨大差異。APP store(4。5分)、華為應用市場(2。3分)、小米應用市場(2星)

如果我們繼續追問下去,這些APP應用市場,由誰來評價他們?誰來給做他們的裁判?

所以,誰來做裁判,誰來監管裁判,是當下網際網路生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升維解決問題?

我們觀察到網際網路事件溢位效應的表現,當低緯度(豆瓣網內部)無法解決的時候,則戰場轉移到了更高維度(各大應用市場),倘若仍無法平息怨氣,則可能會再上升更高維度(行政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