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理解神經質的人嗎?10網友的暖心回答!

本週,我們讀書會推薦的書籍是:

卡倫·霍妮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在霍妮看來:神經症患者常常感到自己在為難自己,自己就是自己路上的絆腳石。他們相比較大多數人,更容易因為焦慮而締造病態的性格傾向,顯得要麼過於固執,要麼潛能和實現之間存在脫節。

具體表現在:

他們可能無法付出愛,卻病態的要求更多愛,且永遠無法滿足;他們自我評價的態度,在自我理想化和自我貶低之間兩極跳躍,遠遠脫離真實的核心自我;他們具有更多的攻擊性,但這種攻擊更多源於防禦性攻擊。

總之,神經症是一種由恐懼,由抵抗這些恐懼的防禦措施,由試圖找出緩和衝突傾向的妥協方式而導致的心理紊亂。

你能理解神經質的人嗎?10網友的暖心回答!

上週我在推薦這本書後,出於好奇,我在主題中問大家:你認可卡倫·霍妮的說法嗎?談談你的見解?

昨天的讀書會,很多讀者分享了他們的觀點,而每一個回答都很溫暖。

你能理解神經質的人嗎?10網友的暖心回答!

網友【普緒克】說:

我同意作者的說法…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與時代文化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待同樣事情有著不同輕重反應焦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神經症病人只是較正常人的焦慮感放大了而已,站在他個人角度,他的焦慮感導致的過激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生家庭錯誤的教養和時代文化的論調,推波助瀾了我們的神經症人格。

原生家庭給予缺愛的環境、鼓勵的競爭模式都會讓孩子產生嫉妒,繼而產生濃濃的敵意。而孩子相對撫養人來說,弱小無力,孤立無援,只能壓抑自己的敵意,去乖巧討好的偽裝生活,將焦慮感變相轉變到別的東西上,以追求目前和諧的生活。

時代文化的教育內涵,告誡孩子一旦反抗即是不符合倫理,令人唾棄的行為,不是一個常規意義的好孩子。當孩子要反抗,釋放自己的憤怒時,反而會選擇壓抑,並有深深的負罪感和內疚感。

而成年後的孩子,擁有著這種擰巴的性格,在個人願望和社會壓抑之間種下焦慮。在試圖減輕焦慮的努力反過來又造成同樣迫切,卻彼此互不相容的情形時,神經症也就產生。

網友【Fluorid】說:

我認可卡倫霍尼的說法。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幾度以為自己就是神經症人,現實與理想的矛盾、焦慮與不安的情緒、自我否定、壓抑衝突……

其實都有發生在常人身上,但是我們能夠客觀認識到自己的這類想法與行為,並且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這便是我們與神經症人最主要的區別。但我們仍需注意的是:

我們都是潛在的神經症人。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寫於20世紀,但其對於那個時代的神經症人的分析在當代也依舊適用。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對心理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也是給我們這些普通讀者的一種提醒。

不論在哪個時代,焦慮都是存在的,我們受益於時代優秀的文化,也受限於自己的文化認知。因此在面對外界或者內部的衝突時,我們的大腦和內心往往達不到共識,我們常常會想要發洩,卻又害怕表露。

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暫時放下瑣事,放鬆身心,再以平和的心態去分析解決問題。

焦慮不可避免,而焦慮的時長是可控的。

愛是人類進步的關鍵因素。書中提到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可以培養出一個抗神經症的孩子,同樣的,一個充滿愛的社會也能減少神經症人的存在,讓他們學會愛別人和安然接受他人的愛。

但是過度的愛卻往往會導致相反的效果。父母對孩子的溺愛、情人之間強勢的愛、粉絲對偶像臆想的愛等等,這些都會給被愛的一方帶去更大的壓力。更何況,這些加上了限定詞的愛早已不是原本的愛了。

在這個充斥著壓力的時代,有人被淘汰,有人主動棄權,但這個時代也還是會給他們留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其實我也時常覺得自己並不適合這個社會,也許有一天某件事或者某句話就會成為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我不會變成神經症人,因為我相信這個世界是存在美好的。

網友【珂珂】說:

我認為書中所提到的「神經症」可以用另一個詞「神經質」來描述,因為書中提到的事例並不是一種病態的,身體上的缺陷,而是一種心理情感。

用「症」這個字就顯得過於嚴肅而導致引發一些歧義。

每個人對自我的認知都不同,受原生家庭以及成長環境的影響,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異於常人的、不同的習慣,這並不是一種疾病,反而更加可以顯示出人的個性。

我們在生活中幹著自己的事情,只要不違法,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去做的,並不是說別人認為你不應該去做這件事情就不能去做,自己的人生,憑什麼要被別人所操控?

文化背景的不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等都會對人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影響,也許某種文化背景下很正常的事情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就會被認為是「神經質」。

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流行文化,也許上一代人對我們這一代的流行文化就不加理解,所以他們會認為我們有「神經症」的特質,而我們也會認為他們跟不上時代,他們也擁有該種特質。

在當下這個時代,社恐人群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究其原因,是因為電子產品的過快發展,導致人們面對面的社交次數大量減少,在屏幕後他可以是蘿莉、是大叔、可以是任何一種人,但在螢幕前他只能是他自己,不瞭解對方也只能是坐在那裡面面相覷。

所以說,

神經症並不是一種病態的狀態,而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之下,人們對於與他們價值觀不相符的人以及環境所發出的評價。

你能理解神經質的人嗎?10網友的暖心回答!

網友【張俊壽】說:

先表明立場,我是贊同卡倫·霍尼觀點的。

她作為「新佛洛依德主義」的代表人物,拓展了精神分析的方法論範疇,跳出了佛洛依德以生物解剖學為基礎建立的理論框架,提出社會文化環境對個人心理發展的重要影響。

「神經症」這個說法其實會讓人產生誤解,「症」在中文裡有「疾病」的意思。但是在英文版書名《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裡,這裡用的「personality 」是「個性,人格」的意思。

也就是說,作者講述的是一種更廣義的、源於恐懼、焦慮、緊張和衝突的心理紊亂特質。這種心理特質只有在導致個體行為偏離正常模式的時候,才能稱之為中文意義上的「症」。

那什麼是正常模式呢?偏離的程度如何界定呢?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會給出不同的答案,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薩皮尓曾經說過:「現代人類學的功績之一,便是不斷地重新發現正常的含義」

而卡倫·霍尼的功績在於,她將社會文化因素新增到精神分析的方法論中,並認為神經症產生的根源就在於社會文化環境本身固有的矛盾。

正如《紐約時報》書評中寫的那樣:「Neurosis is the price paid for culture development」神經症是我們為文化發展付出的代價。

網友【

。】說:

卡倫霍妮剖析得非常到位,我非常贊同她的觀點。

她跳出了傳統的分析模式,從個人與社會環境的角度出發,彌補了弗洛伊德對文化的忽視的不足,淺顯且易於理解,我受益良多。

焦慮或許是神經症人格的背後的驅動力,但是對愛的渴望與控制慾的驅動卻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

閱讀的過程猶如對我內心的真實寫照,神經症人格本身的自我矛盾,如同我自身的自我矛盾,一方面無力去愛,另一方面卻非常渴望他人的愛。

我在親密關係很多時候有這種體驗。一方面需要別人的關注和陪伴,對對方表示的深刻的依賴;而另一方面,當他真正與自己渴望在一起的人相處時,他又根本感覺不到快樂。

在人際交往上,對自己的現狀不滿卻又無力改變,自身的傾向與判斷無形中是怎樣干擾真實的現狀影響別人的感受的呢?

從童年時期的狀態神經症人格的內心需求出發,愛的不足導致神經症人格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為了維護他們內心的安全感,保護自己,逃避面對不滿的現狀,他們會採取順從、譴責、逃避等等諸多方式,最終導致自己愈加無助。

對於神經症人格我感到無比無奈,天性的敏感脆弱讓他們處處受挫…

擺脫現狀的方式是承認孤獨是人生的必修課,修煉心流吧……

網友【靈兮】說:

讀《我們時代的精神症人格》有感,其實我們都有那麼一點兒半點的神經症 。

神經症人格所遭遇的心理困擾和內心挫折可以說並不陌生,相信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

80多年前出版的這本書,套在我們當下時代,依然不過時,不得不感嘆卡倫·霍尼的敏銳觀察。感覺她就好像生活在身邊,可能是我的朋友,同事,家人,甚至有可能也是我自己的寫照。

《我們時代的精神症人格》這本書沒有給出治療方案,我覺得也許正好說明了霍妮的態度,

就是覺察自己,接納自己。

因為懂了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會比較理性地去緩解焦慮和不安全感,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然後從變化調整自我的狀態。

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神經質,不過有些人建立了更加良性的反饋機制而已。

就如同玫瑰在評論中提到的「神經症患者最大的問題是:要麼自我理想化,並努力爭取超越他人,而罔顧自己要什麼,要麼就是自我憎惡,自己與自己交戰,自己增加自己的痛苦。神經症患者在自我完美,和自我厭惡之間反轉,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

也許我們只能透過反省內心獲得真相,合理理解和判斷自我的價值,覺悟自身行為背後的成因,才能有效地做出調整。

我們的氣質和性格很難徹底改變,所以只有先從自我接納做起,無論外在的事物能給自己帶來多少的讚賞和安全感,都不如強大穩定的內心所給予的恆溫與呵護。

你能理解神經質的人嗎?10網友的暖心回答!

網友【輕歌】說:

神經症是對正常行為方式的偏離和畸變。霍尼不同於弗洛伊德的地方在於:弗洛伊德強調人的個體性、內在本能決定了人的人格;而霍尼更關注社會、文化對人的人格的影響。

從這一點說,弗洛伊德的出發點是主觀,而霍尼的出發點是客觀。所以,我認為霍尼的觀點更切合實際一些。

霍尼總結神經症的特徵有兩個:

一,反應方式上的某種固執。二,潛能和實現之間的脫節。

通俗地講,神經症病人往往感到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絆腳石。神經症產生的原因多半是焦慮。神經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多地防禦外界,從而讓他喪失許多自身能量。他比一般人感覺更痛苦。

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高壓力的社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神經症行列,這是時代的病症。瞭解到這一點,我們讀霍尼的書,可以更好審視自己,審視自己與周邊環境的關係,審視周圍的人,以發現其端倪而有所警醒。

心理學真的是一門複雜的學科,不懷著虔敬之心,求實態度,就難入堂奧。而且,心理問題離每個人都並不遙遠,如果沒有心理學知識,很難發現及有所鑑定。等有症狀時,已為時晚矣。

而與此相反的是,人們對心理病症是忌諱的,誰都不願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這就導致問題更加嚴重。所以建議大家都來讀讀這本書。

網友【黑三】說:

這本書讓我想起梁漱溟老先生的一篇文章裡寫到的,年輕人的焦慮,大概來自於把慾望當做志氣。

這句話很好理解,我想理的是一條邏輯線路。

慾望,來自於期待,期待,來自於看待。看待呢,來自於以前經歷帶來的認知。這點在阿德勒的書裡提到過。

那麼,早年經歷帶來的認知,就不得不提到原生家庭,那裡有認知的根。

其實我覺得,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任何一個家庭出來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攜帶了認知缺陷的根源,如何在後期去成長,涉及到的,是心靈的彈性與性格自我獨立的能力,這兩點,才是原生家庭的原罪,或原善。

愛,顯然是必要的。它讓孩子懂得去珍惜自己。在自尊的身份感推動下去不斷圓滿自己,才是一輩子都不會衰竭的人生能量。

所以,

原生家庭的最大任務,就是愛。真心的愛。

網友【Aris雪】說:

第一次看關於精神類的書,原本以為十分晦澀難懂,但進入之後,卻莫名的被戳中了以前很多未知的情緒。很贊成卡倫·霍尼的理念,直白、明瞭。

但個人覺得神經症人格的形成,不單隻有焦慮、恐懼、衝突。還有過分的依賴感,和向外界尋求一種無休無止的關注度。當現實沒有達到他們想要的預期,一切就會適得其反。

可即使達到了他們的預期,他們也依然不會滿意。因為神經症人格之所以被稱為神經症人格,

是他們失去了屬於自己的一個獨一無二的主觀人格。

所以我們普通人可以調節,可以改正,神經症人格的人,則已經失去了這種自我解壓的能力,不管有多少安全感,他們也不會得到內心的安全。

網友【見澄】說:

我贊同霍妮的觀點。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的臉總是一陣紅、一陣白。

前者是因為她入木三分的分析精準地踩中我的每個痛點,讓我不得不直面我想要藏起來的東西;後者是因為,我驚訝於自己的無能,原來一直沒能好好地瞭解自己,原來身處自我拉扯的痛苦中,卻沒能像霍妮那樣觀察、總結、提煉和著書立說。

對於神經症患者而言,

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絆腳石。

這點我真是感受頗深,高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朋友圈有沒有點贊,有沒有回我訊息。每天和自己交戰,要麼沉浸在一股莫名的怨氣中,和想象出來的人吵架;要麼乾脆躲到一個自己編織的幻想故事中。

在極端自我美化和自我討厭中搖擺,活在過去未來想象,就是不在當下。

仔細一想,很多人成年後的性格缺陷的確來自童年陰影。霍妮的進步之處即在於提出後天環境造成的障礙。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只有重視家庭和環境對人的影響,再回到這兩者中去尋找答案,才能真正找到開啟鎖的鑰匙。

無論是向人靠近還是與人遠離,我們的焦慮和對抗焦慮的方法始終讓人苦惱;而苦惱的癥結在於無法和自己對話,而更深的癥結在於深埋心底的恐懼。

只有向過去尋找答案,才能引導一個人認識現在的自己,才能更好地自我實現。

以上是這期讀書會的分享集合,每一位讀者的分享都很特別,非常非常感謝你們的參與,讓閱讀和思考,變得更有趣,更溫暖。

文 | 讀書會觀點集合

圖 | 網路

你能理解神經質的人嗎?10網友的暖心回答!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卡倫霍尼暢銷書心理學書籍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