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1)。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論語》求知|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註釋】

(1)楊伯峻:“告”,從前人讀為梏,gu,入聲。“朔”,每月的第一天,初一。“餼”,章戲,xi。“告朔餼羊”,古代的一種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給諸侯。這曆書包括那年有無閏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頒告朔”。諸侯接受了這一曆書,藏於神廟。每逢初一,便殺一隻活羊祭於廟,然後回到朝廷聽政。這祭廟叫做“告朔”,聽政叫做“視朔”,或者“聽朔”。到子貢的時候,每月初一,魯君不但不親臨祖廟,而且也不聽政,只是殺一隻活羊“虛應故事”罷了。所以子貢認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連羊也不殺。孔子卻認為儘管這是殘存的形式,也比什麼也不留好。

錢穆:告朔,此有兩說:一、周禮,天子於每歲季冬,頒發來歲每月之朔日,遍告諸侯,諸侯受而藏之於始祖之廟。每月朔,請於廟而頒之於國人,稱告朔。告,音古篤反。又一說,周天子於歲終以來歲十二月之朔佈告天下諸侯,諸侯以餼羊款待告朔之使者。告朔,上告下也。告讀如字。

餼羊,依上說,告朔兼有祭,其禮用一羊,殺而不烹。凡牲,系養曰牢,烹而熟之曰饗,殺而未烹曰餼。依下說,餼謂饋客。

《論語》求知|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

:子貢要把魯國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那隻活羊去而不用。孔子說道:“賜呀!你可惜那隻羊,我可惜那種禮。”

錢穆先生試譯

:子貢欲把每月在廟告朔所宰的那頭腥羊也去了。先生說:“賜呀!你愛惜那一羊,我愛惜那一禮呀。”

陳曉芬譯文

:子貢欲取消每月初一用於告祭祖廟的那隻羊。孔子說:“賜呀!你愛惜的是那隻羊,我愛惜的是那禮。”

《論語》求知|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求知】

告朔之時,需要殺一隻羊用於祭祀,這是一種消耗。而當牛羊匱乏時,就構成浪費了。我認為子貢欲去餼羊,是基於簡化禮儀,節約資財的立場而提出的一個建議。但孔子卻不同意這一提議,他認為告朔殺羊是古制,先王即然有規定就應當嚴格遵守。這反映了孔子維護周禮的態度。殺一隻羊雖然可惜,但儲存了周禮。如果不殺羊,那怎麼舉行告朔之禮呢?

維護周禮是孔子的一貫態度,但也不是絕對反對變通。比如,《子罕》中記載:

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周麻製作冠冕,是周禮的規定。但是後來人們改用絲綢,從便從儉。這樣無損於禮的實質,所以孔子表示可以隨眾。拜見天子、君王,依據周禮規定,應當在堂下有跪拜,可是後來人們卻改成在堂上跪拜。臣下升高一階,天子或君主的尊嚴必然要受到損害。這是孔子不能接受的,所以他表示,雖然違背眾人,也要遵守堂下跪拜的古禮。

在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到,孔子不反對古禮變通是在無傷禮實質的前提下。以純代麻以從儉是被認可的。但以拜上代拜下,有僭越之嫌,雖違眾也不可遵從。現在講子貢欲去告朔之羊,孔子以為這個做法破壞古禮,不在變通許可的範圍內。羊固然可惜,但維護周禮更為重要。所以孔子說,你愛的是羊,而我愛的是禮。

《論語》求知|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