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在漢代之前,匈奴只是北方諸多遊牧民族中的一支,他們雖然戰力強悍,但還處於“發育期”,還未統一北方的諸多遊牧部落。此時的匈奴不僅要面對接鄰的諸侯國(周王室分封的諸侯),還要防範其他遊牧民族的進犯。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並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列國大多是全民皆兵的形態,尤其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如春秋四大強國、戰國七雄等,這些諸侯國各自擁有數十萬的兵力,甚至百萬,實力強悍,不是處於發育期的匈奴能比擬的,所以此時期的匈奴難以對中原諸國構成威脅,也達不到大患、重患的地步。

但即使如此,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未統一前,北方諸多遊牧民族處於各族林立的形態)依然對處於北方的諸侯造成了一定的隱患,如西周便是亡於犬戎、春秋時期的燕國也被山戎打得被迫向齊國求援,燕國之所以弱小也有北方遊牧民族經常侵擾的原因。

只不過北方的遊牧民族無法對秦國、趙國、楚國這樣強大的諸侯國構成太大的困擾,那麼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是如何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患呢?只要瞭解完匈奴的發展史便能明白。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早期的匈奴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的一個遊牧民族,興起於先秦時期。在最初時,匈奴只是北方諸多遊牧民族中的一支,其聲名不顯,對中原諸侯國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在實力上,和西漢時期的匈奴有很大的差距,對北方諸侯國造成隱患的多為其他遊牧民族,如:犬戎、義渠、東胡、林胡、樓煩等(後被諸侯消滅或臣服於匈奴)。

在匈奴首領頭曼(匈奴第一代單于)建立北方民族的國家政權前,關於匈奴的記載並不多,匈奴對周朝時期的諸國影響也不大,單單一個趙國就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直到頭曼的兒子冒頓單于帶領匈奴崛起後,匈奴才成為中原政權的大患,漢高祖劉邦也被冒頓率軍包圍在白登山,這便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雖然最後匈奴放歸了劉邦,但劉邦面對強大的匈奴,和正處於虛弱的西漢也感到憂愁,為了和平發展,西漢自此走上了和親之路。

不過匈奴雖然強大,但匈奴的人口總數還達不到漢朝一個郡治下的人口,按常理來說,匈奴只是一個人口小國,如何能對龐大的西漢政權造成大患呢?匈奴強大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匈奴的衣食與中原的華夏人不同,他們不用依賴與中原政權。其次他們是遊牧民族,從小便養成了彪悍的民風,他們沒有固定居住的地方,不搞農業生產,流行性很強,兒童時期就能騎羊,捕殺鳥類,成年時便能披甲上陣,侵襲掠奪。最後是他們的習俗不同於中原。

匈奴不在乎中原諸國的禮義,他們只要形勢有利就會進攻,打不過就逃,從來不以逃跑為羞恥。不僅如此,在婚姻上,父親去世,兒子便娶母為妻,兄弟去世,活著的兄弟便會娶長嫂、弟妹為妻,對於本就人口不多的遊牧民族來說,這種習俗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後代的繁衍。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註定了遊牧民族和華夏人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們不耕種土地,掠奪成為他們的天性,為此導致幾乎他們人人都會騎射,大多都是優秀的騎手,而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馬匹就成為當時最強的機動力量,所以遊牧民族的軍隊幾乎都是騎兵,他們不善陣戰,以掠奪燒殺為主。

加上游牧民族的生產力低下,導致物資匱乏,在生活所迫之下,他們為了活命只能靠搶,富庶的中原就成了首選。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想吃飯就得搶,就需要發動戰爭,戰爭就等於吃飯,加上他們又善於騎射,個個野蠻彪悍,為了活命而戰爭的情況下,戰力也就變得相當強悍了,這就給富庶的中原造成了隱患。

先秦之前的北方遊牧民族

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為了生存,經常侵擾鄰近的諸侯國,於是便對地處北方的諸侯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匈奴作為其中一支,雖然在前期對諸侯影響不大,但發展到後來,很多遊牧民族被匈奴吞併或臣服匈奴,匈奴逐漸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患。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不過這就到了西漢時期,在先秦之前,其他遊牧民族比匈奴帶給諸侯的隱患更大。如:秦國在建國之初便開始與西戎對抗,後來義渠也成為秦國的隱患;趙國周邊有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匈奴便在趙國邊境北部;燕國周邊也有山戎、東胡、樓煩等遊牧民族。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各種戎族、胡族等遊牧民族,或多或少給靠近北方的秦國、趙國、燕國帶來了隱患,匈奴也和三國臨界。三國為了抵抗遊牧民族的侵擾,除了出兵討伐便是修築長城來禦敵。秦國在消滅義渠後,便在隴西、北地、上郡等地修築長城用來抵禦匈奴。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趙國)

“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燕國)

同時期的趙國、燕國等國也都修建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後,便出兵打敗了林胡、樓煩等北方的遊牧民族,並修築長城來防禦北胡。燕國也同樣修築長城抵禦胡人。林胡和樓煩在燕趙兩國的逼迫下不斷遷移。

先秦之前,北方的遊牧民族之所以沒有對中原諸國形成大患,在於這些遊牧民族各自林立,並未統一。在實力上,他們要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尤其是面對更加強大的諸侯國,這些各自為敵的遊牧民族更是不堪一擊。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史記》記載:“於是乃具選車得一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據史料記載,趙將李牧一戰就斬殺了匈奴十幾萬人,此戰使匈奴十幾年都不敢靠近趙國邊境。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的重心主要放在了中原戰爭,在各國互相攻伐下求得生存才是第一要事,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便不那麼看重,況且他們遠不如諸侯國帶來的危險要大。

諸侯之間的征戰,輕則奪城,重則滅國,而北方的匈奴、林胡、樓煩、東胡、戎狄等遊牧民族大多就是劫掠邊疆的城市,他們的實力遠不如動輒數十萬,甚至帶甲百萬的強國,這也就導致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戰亂不斷,總是打來打去的情況下,卻很少聽說有匈奴等遊牧民族進犯。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不過這些遊牧民族雖然在秦國、趙國、燕國的進攻和防禦下,沒有侵入到中原腹地,但各國為抵禦侵擾,也耗時耗力地修築了長城,說明在當時,北部的遊牧民族已經逐漸成為了華夏諸侯國的強敵。到了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開始興起,樓煩、丁零、渾庾等遊牧民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秦統一後,匈奴在秦軍鐵蹄之下向北遷移

戰國末期,秦國最終統一了六國,之後秦始皇便派蒙恬領軍數十萬向北攻打匈奴,此時匈奴的首領是頭曼,也是匈奴的第一代單于。雖然此時匈奴逐漸興起,但匈奴還未統一北方所有的遊牧民族,也不是遊牧民族中最強大的存在,東邊的東胡實力就要強於匈奴,西邊的月氏也處於興盛時期。

所以匈奴勢力就被侷限在陰山至河套以北一帶,加上秦軍兵鋒所向,將軍蒙恬便率軍將匈奴佔領的黃河以南地區全部收復,匈奴打不過秦軍,頭曼只好帶領族人向北遷移。蒙恬打敗匈奴後便率軍一直駐紮在上郡,還將原來秦國、趙國、燕國的修築長城連為一體,抵禦匈奴。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雖然匈奴在秦軍的兵鋒下,遷移到更遠的北方,但秦朝也為防止匈奴南下,在北方佈下了重兵,且需要長期駐守,用來抵禦匈奴。可見此時的匈奴已經成為中原王朝很大的隱患。

秦末天下大亂,匈奴乘機崛起,此消彼長之下,終成大患

秦始皇病逝後,秦二世胡亥即位,駐守北方的大將蒙恬被胡亥下令害死,不久後,在秦二世的統治下,最終官逼民反,各地百姓紛紛起義,六國貴族也開始進行復國運動,守衛北疆的秦軍便被秦二世調去平亂,匈奴也因此得到了緩解,開始逐漸南下。

但此時中原已經處於一片混亂,秦朝的重心放在了平叛上,無暇顧及匈奴,各地的起義軍也不會去管匈奴,這便給了匈奴崛起的機會。

恰逢匈奴也迎來了一位狠人首領冒頓(第一任匈奴單于頭曼的兒子),頭曼有了小兒子後,便想廢除冒頓的太子位,轉而立小兒子為太子。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之後冒頓訓練出一支只聽從自己號令的騎兵,最終在一次打獵時,冒頓和部下一起射殺了父親頭曼,又將後母及弟弟和不服從的大臣全部處死,自立為單于。

冒頓繼位後,匈奴開始有了較大發展,並迅速走向鼎盛,冒頓領兵大敗東胡又趕走了月氏,還將樓煩等遊牧部落收復,之後又收復了被秦奪取的領地。

北方諸多遊牧民族在冒頓一系列的征伐下,不是被匈奴消滅,就是向匈奴臣服,至此,冒頓雄踞大漠南北,建立起強大的匈奴帝國。反觀中原,經過長年的戰亂,實力已經大為受損。

劉邦和項羽在楚漢爭霸過程中:項羽在彭城之戰中將劉邦率領的56萬諸侯聯軍擊潰,劉邦率領的漢軍幾乎全軍覆沒。

雖然在楚漢爭霸過程中,最終以劉邦獲勝告終,但

西漢建立之初,已經處於疲弱之態。

公元前200年,劉邦率軍親征匈奴,卻遭遇了“白登之圍”,被匈奴大軍包圍在白登,要不是陳平獻計,用金銀珠寶賄賂閼氏(匈奴單于正妻稱號),劉邦估計都難以回到中原了。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白登之圍後,雖然漢軍主力並未受到什麼損失,但經過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消耗後,劉邦接手的只是剩下一副爛攤子,此時中原人口大量銳減、遍地殘垣廢墟,天下正處於百廢待興之態。反觀匈奴則趁著中原一片混亂時崛起,整合了北方所有的遊牧民族,在此消彼長之下,終是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白登之圍發生後,匈奴開始經常對漢朝的邊界侵擾劫掠,而西漢初期國力虛弱,迫切需要休養生息之策來發展。面對崛起的匈奴,從漢高祖到漢景帝時期,西漢不得不採取和親的政策(公元前192年,西漢第一位和親公主前往匈奴),以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從而積蓄國力。

雖然西漢和匈奴和親,但無法從根本上接觸匈奴的威脅,漢文帝后,匈奴開始繼續侵擾漢地,殺掠漢民,面對匈奴的屢屢犯禁,西漢以大局為重,只能加大防禦。

直到漢武帝時,西漢在幾代君主的發展下,國家變得強大起來,西漢和匈奴的和親政策才發生了變化,由西漢主動變為匈奴主動。

周朝時的諸侯國皆不懼匈奴,為何漢代統一之後,匈奴卻成為大患?

結語:

匈奴之所以在漢代之後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患,原因不是中原王朝不強大,只是經過秦末多年的戰亂,中原王朝的實力已經處於薄弱時期,反觀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北方很多遊牧民族都臣服匈奴,匈奴的實力得到巨大的增長,此消彼長之下,加上西漢初期有需要休養生息,匈奴才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患。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留言區交流。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謝謝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援。

本文宣告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