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見我媽》:戲劇張力來自“正在生活”

《帶你去見我媽》是我近年所看的關於家庭代際關係的電影裡,最打動我的一部。儘管我既非潮汕人,也不懂潮汕話。

這是一個極其簡單的故事。澤凱跟靜珊交往兩年了,兩個人在深圳一起打拼。但在汕頭老家的媽媽卻不知道澤凱已經有了女朋友,甚至還從老家安排女孩去深圳跟他相親。澤凱知道,讓媽媽接受靜珊是一件很難的事,這不但因為靜珊是“外省人”,還因為她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而整個故事的主體,便是澤楷終於帶女友回家見媽媽之後發生的一切。

《帶你去見我媽》:戲劇張力來自“正在生活”

若在其他人拍來,這或許就是一場家庭倫理戲:經過一番爭吵、委屈、爆發、讓步、和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母子之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解。但《帶你去見我媽》是這麼拍,也不是這麼拍。譬如全片最大的戲劇點——靜珊離婚身份被戳破,既不是澤凱終於下定決心跟媽媽坦白,也不是靜珊為了跟傳統觀念作鬥爭而主動爆料,而是澤凱的舅舅一不小心在大姐面前說漏了嘴。

這就是生活裡會發生的烏龍,而所有角色也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能幹的老媽看起來無所不能,卻每每在鄰居“齙牙嬸”炫耀自家兒女婚事時失了鎮定;爸爸和小舅身上都有一種無所事事的氣質,但他們寧願受著女人的埋怨也不願改變自己優哉遊哉的生活節奏;在女友面前愛說“我來解決”的澤楷多少有些大男子主義,可一旦面對老媽卻總是自動矮了一頭,不過走出家鄉多年的他確實比父輩們更懂得如何“疼女人”……

《帶你去見我媽》:戲劇張力來自“正在生活”

這是一群“正在生活”的人,而不是大多數電影裡那些身負劇本寫好的既定使命的虛假角色。在真實的生活裡,媽媽大多並沒有那麼容易被兒子說服,兒子也不會個個都為了愛情跟家庭決裂。普通人遇事總是先猶豫,再衡量,沒那麼多決絕。多數時候,人們只是無奈而無聲地跟著生活的河流往前走,有時候失去,有時候獲得。

因此在這個《帶你去見我媽》的故事最後,靜珊跟澤楷分手後回老家了,但後來媽媽和澤楷也去杭州了——影片沒有明確拍出澤楷和靜珊結婚,所有的接受和磨合還要在電影拍不出的漫長時間裡默默發生。

《帶你去見我媽》:戲劇張力來自“正在生活”

《帶你去見我媽》很“土”。但正因為夠“土”,它也夠“真”,夠“暖”,有時候還特別好笑,細節衝突裡藏著正兒八經的劇作者寫不出的戲劇張力。這是因為影片的第一編劇、也就是澤凱的扮演者鄭潤奇本就是個素人。導演藍鴻春也是,電影都是自學的。所以這兩人都很珍視同為素人的那些演員們的日常發揮——譬如演爸爸媽媽的演員平日愛嘮叨,他們的對話就會被編劇和導演“偷聽”後加到劇本里。對了,這部片子的媽媽就是個潮汕家庭婦女,一輩子為了孩子們辛苦;爸爸生活裡是賣麻葉的,所以片子裡每頓飯都會吃麻葉。

比起原班人馬的前作《爸,我一定行的》,《帶你去見我媽》仍取材於潮汕家庭,卻在情感的深度和廣度上有了質的突破。在探討城鄉變遷中家庭代際關係變化的話題上,這部電影甚至“全球適用”。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麗

編輯/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