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教學設計

《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恩格斯寫作此文的社會背景,來認識其針對性,進而明確本文旨在回答該如何正確理解“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據此通讀文章,把握其邏輯結構。

2。抓住圍繞“經濟關係”的一系列主要概念及體現概念間邏輯關係的重要關聯詞語,準確理解“經濟關係”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決定性基礎作用。

教學重點:

1。理解“經濟關係”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決定性基礎作用。

2。 理解“科學”對“技術”的依賴性,“技術”對“科學”的巨大推動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圍繞“經濟關係”的一系列主要概念,把握這些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教學過程

1。老師提出問題:“看到本文題目後,我們自然要問‘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什麼呢?”並引導學生閱讀“必修下”《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的相關內容。

2。學生閱讀文段,思考回答此問題: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經濟關係

3。老師指出《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寫於1883年,比此文早10年。進而提出問題:“早在1846年,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並闡釋了二者間的關係。在這一觀點提出近50年,馬克思逝世10年後,恩格斯為什麼又要提出這一問題呢?”並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相關內容,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及現實針對性。

4。學生閱讀相關文段,思考回答這一問題。

寫作背景:馬克思逝世後,由於一些資產階級理論家的歪曲,工人運動中和思想界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認識,主要表現為把歷史唯物主義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把馬克思關於經濟因素決定性基礎作用的觀點歪曲為“經濟決定論”的錯誤觀點;歪曲為“經濟是制約歷史發展的唯一因素”。認為經濟因素中的技術依賴於科學。

現實針對性:本文正是為澄清對“馬克思關於經濟因素決定性作用”觀點的歪曲而寫的,是在說明該如何準確理解“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經濟關係”這一觀點,並不是回答“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是什麼。

1。老師根據以上對寫作背景的瞭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讀文章,關注恩格斯面對當時的社會問題,會給予怎樣的回答,進一步體會本文內容的現實針對性,並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及邏輯結構。問題:“帶著以上對背景的瞭解,閱讀本文,思考文章主要回答了哪三個方面的問題?”

2。學生閱讀文字,思考並概括回答本文針對現實回答的三個問題。

① “經濟關係”中的“技術”決定了“上層建築”,尤其是對“科學”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二節)

②如何準確地認識“經濟關係”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性基礎”用。

(三、四節)

③如何理解“經濟關係”在歷史發展程序中的必然性統治地位。

(五、六、七節)

1。老師提出任務:作者在回答“經濟關係”中“技術”的決定性作用這一問題時,提到了關於 “經濟關係”及“上層建築”兩個方面的很多概念。透過一個“是指”,三個“包括”,四個“決定著”清楚地說明了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請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畫出各個概念,根據各概念之間的關係,畫出其邏輯結構圖。

2。學生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根據要求完成閱讀任務。

重要概念:經濟關係,生產生活資料,交換方式,技術,分配方式,階級的劃分,統治關係,奴役關係,國家、政治、法,地理基礎,先前階段的殘餘,外部環境。

邏輯關係:我們視之為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的經濟關係,是指……因此,這裡麵包括……。這種技術,照我們的觀點看來,也決定著……,決定著……,決定著……等等。此外,在經濟關係中還包括……,當然還包括……。

3。老師進一步提出相關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理解經濟關係中技術

的決定性作用”。

(1)文章在說明經濟關係“包括”生產和運輸的全部技術後,接著就介紹了技術“決定”的方面,最後再補充說明經濟關係“還包括”哪些方面。為什麼不把經濟關係所“包括”的方面都寫完再寫技術所“決定”的方面呢?這樣安排邏輯的用意是什麼?

(2)關於“技術”與“科學”的關係,恩格斯的觀點是什麼?是“科學”依賴於“技術”,而“技術”並不依賴於“科學”嗎?

(3)作者說“可惜在德國,人們撰寫科學史時習慣於把科學看作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結合前文舉的例項,說說“科學”實際上是從何而來的?

4。 學生認真閱讀第一段文字,根據要求完成閱讀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深對“經濟關係中技術的決定性作用”的理解。

(1)這部分內容重點是在回答“經濟關係”中的“技術”,對包括“科學”在內的“上層建築”的“決定性基礎”作用,所以作者首先說明“經濟關係”包括“全部技術”,緊接著就用四個“決定著”,說明了“技術”對上層建築中各方面的“決定性”作用,也就是“經濟關係”的“決定性作用”。最後,再補充說明“經濟關係”還包括“地理基礎”“前階段的殘餘”和“外部環境”。這樣安排,既突出了重點內容,又保證了內容的準確和嚴謹。

(2)恩格斯首先肯定了“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科學”,但他更加強調了“科學”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賴於“技術”。在二者之間, 有時候“科學”會對“技術”產生作用,但這絲毫動搖不了“技術”的“決定性基礎”地位。

(3)前文舉了兩個例項,一是流體靜力學產生於治理山區河流的需要,一是關於“電”的理性認識產生於發現它在技術上的實際價值後。這兩個例子說明“科學”不是憑空出現的,是生產生活中技術實際需要的推動而產生的。這就更好地說明了“科學”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技術的狀況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