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姜文、郭文景論戰辛辣有趣,神仙掐架我們要使勁兒吃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近日,學者易中天發了一篇《姜文勸架,請別開罵》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文人掐架已基本滅絕的當下,姜文能帶著技術含量的極高的《七絕》出山打筆墨官司,可謂一大景觀。陳丹青為何懟郭文景,木心到底是不是大師,這些掐架的根由、來龍去脈都不重要,吃瓜群眾極力讚譽的是大導演姜文公開掐架的“積極”態度。

吃瓜不怕事大,網友感嘆的是姜文“勸架文”太短看得不過癮。而陳丹青到現在仍未公開給個迴應,姜文一拳打在空氣中,又讓吃瓜者追了個寂寞。

陳丹青、姜文、郭文景論戰辛辣有趣,神仙掐架我們要使勁兒吃瓜

易中天代發姜文的勸架文,加了個小注:“今年9月1日,畫家陳丹青致函音樂家郭文景,表示不同意郭文景對木心先生的批評。由於郭先生是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作曲,陳先生又曾經表示非常非常喜歡這個作品,因此姜文導演授權本號獨家釋出他對此事的觀點如下。”這幾句話也沒講清楚郭文景怎麼瞧不上木心、陳丹青函裡寫了什麼,只發了姜文的短文和一首勸架《七絕》,《姜文勸架,請別開罵》很快成了爆款文,好事兒的網友迅速站隊誇讚姜文“奇才”“活出了心目中的樣子”“通透義氣,純粹不羈”。

陳丹青、姜文、郭文景論戰辛辣有趣,神仙掐架我們要使勁兒吃瓜

要弄清楚此段公案的來龍去脈、姜文勸的什麼架,還得往回倒,追溯陳丹青和郭文景過招的經過。

8月20日,音樂家郭文景在其朋友圈釋出“狼子村說木心”消遣文,該文一條條地懟木心的文字。木心說“我是一個人身上存在了三個人,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作家,還有一個是畫家,後來畫家和作家合謀把這個音樂家謀殺了”。郭文景批註“這種不交稅,無成本,無法證偽的牛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吹,樂見大家一起來吹。”

木心說“東方的音樂越聽人越小,世界越小。西方的音樂越聽人越大,世界越大”。郭文景怒懟:“純屬放屁!川江號子、信天游、草原的長調、藏區的牧歌、古琴、笛子、嗩吶……我越聽天越寬、地越遠,最後聽見人在天地蒼穹間。”

木心說:“貝多芬是德國樂聖,博大精深,沉鬱慷慨。莫扎特是俄耳浦斯的快樂、和平、祥和的一面,肖邦是憂傷、自愛、懷想的一面。”郭文景譏諷道:“省省吧,這些陳詞濫調誰人不知?哪個不曉?但是,我必須指出,這濫調,是對三位作曲家最淺薄的解讀。”

郭文景選的都是木心談音樂的文字開懟,並強調懟的不是木心這個人,而是一種文風和宣傳方式。

陳丹青、姜文、郭文景論戰辛辣有趣,神仙掐架我們要使勁兒吃瓜

把木心推上“文學大師”地位的陳丹青自然是氣憤到極致。9月1日他對郭文景消遣文進行迴應,文中稱對方貴為教授、作曲精英、國際名角,而不惜自己上網破相,“辭氣如是之汙穢,面目如是之難看”,這就是“悍然罵街,又虧又土”。陳丹青勸郭文景“贊人也好,罵人也罷,說出的都是自己”。

9月7日郭文景又寫一篇態度平和的小文迴應陳丹青,指出木心能演出的音樂作品,其實就是高平(整理木心音樂遺稿的音樂家)的作品,他厭惡的是有關木心獄中彈琴和寫書的說法,因為難以置信,需澄清證實。

9月8日,陳丹青再次作出迴應:“文景弟,謝謝回覆。看來你頗委屈。”陳丹青說,郭文景懟木心、反感“宣傳手段”、深疑木心手稿,均無妨,使他驚嚇的是一副打上門來的兇相。

“現在你說你‘並無怒氣’,‘隨手調侃’,那可更其輕佻了。老木心生前受盡屈辱,今已成灰。你若要懟他一下子,腔調稍微好看些。想想吧,你我都是六十好幾的老狼羔子,裝成藝術家混世,浪得虛名,遇事遇人,不可輕易破相露底,這點小道理,諒必不會完全不懂吧。”最後陳丹青說,“眼下你、我、小松,均已破相,至此轉為喜劇,給看客們添些笑料吧。”

陳丹青、姜文、郭文景論戰辛辣有趣,神仙掐架我們要使勁兒吃瓜

在掐架文化中一般流程是,有人看不服,站出來罵街;有人不忿,氣急了人身攻擊;旁人介入,拉偏架“和稀泥”。

姜文就是那個“和稀泥”的人,不過比前兩位的掐架更能發揮自己的技巧,是屬於文人口舌大戰中善於“打冷拳”的,字字有玄機 ,句句穿心。姜文寫道,“驚聞郭陳二老新近有染。染在哪裡?染在音樂上:三線譜不是五線譜,他師傅不是他師傅什麼的……”這是站在郭文景的立場暗諷木心只識三線普不知五線譜。

最後強調:“希望陳老多向郭老請教音樂,三人行必有你師嘛。兩人行也有。木老教得你,郭老就教不得?我看可以教一教。”最精彩的是最後附上的《七絕》詩:“陳木可觀不可雕,勤能補陋難補騷。東施代有東施效,秋泯夏蟲子莫號。”態度和才華都一目瞭然。

陳丹青、姜文、郭文景論戰辛辣有趣,神仙掐架我們要使勁兒吃瓜

木心到底有沒有真學實料,是不是文學大師,每位讀者心目中都有自己一杆秤。喜歡他的讀者如沐春風、如同找到了知音,不喜歡他的讀者嗅著氣味躲得遠遠的,文學喜好本來就是私人化的事情。這樁掐架最大的亮點就是姜文,如果如網友所說這是場“神仙打架”,引發此案的陳、郭在認真“打架”,姜文則是那個“神仙”。

姜文不僅讓這場文化圈內的互懟成了大眾的談資,還火上澆油燒了一把,讓戲更好看了。文人掐架講究要有“罵魂”,太專業地討論深度問題沒意思,太直來直去的沒勁,出口就人身攻擊的段位也不高。讀書人的“罵”能叫罵嗎?必須得有水平、有文采、有靈魂才行。要不多少年過去了,大家記住的是魯迅懟人的打油詩、精彩典故,而非別人對他氣急敗壞的難聽詞彙。

嬉笑怒罵、鐵齒銅牙、拉架勸理都是技術活,功夫全在筆頭上,罵人靠的是個人修為,講究的是天地靈氣,能否讓吃瓜群眾看得有興致、津津有味決定著罵戰的精彩程度。至於這場掐架,最終雙方是鬧崩了散落一地雞毛,還是江湖泯恩仇,看戲的人也不用在乎,不必勸,好好當觀眾樂呵樂呵。比如,寫一寫姜文的《七絕》,趕個時髦秀秀練了很久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