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文化故事:隔籬偷學

成語文化故事:隔籬偷學

古時候,讀書人教學生唸書,以此來維持生活,這種謀生方式被人們稱為“舌耕”。東漢時的賈逵,就是最早被人稱為“舌耕”的人。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由於家庭環境的薰陶,他從小就熱愛學習,從不偷懶。

成語文化故事:隔籬偷學

在他五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只留下母親一個人維持生計。這樣一來,她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照顧小賈逵了。幸運的是,賈逵還有一個賢惠的姐姐。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姐姐毫不猶豫地擔起了照顧小賈逵的任務。一有空閒,她就會講述一些古人勤學苦讀的故事,以此來勉勵小賈逵。每當這個時候,小賈逵就會睜著大大的眼睛,聽得津津有味。古人的事蹟深深地打動了他,從此更加留心自己的學業。

成語文化故事:隔籬偷學

有一天,姐姐帶著他來到了一座學堂邊玩耍。說來也巧,學堂中的老先生正在給學生們授課。老先生講得是那樣的生動,一下子就將姐弟兩人吸引住了。為了聽得更清楚一些,姐姐決定到學堂的後面,隔著窗戶聽講。

走過去之後,他們才發現,在窗戶的下面有一道籬笆牆。賈逵由於個子比較小,所以聽不清楚。於是,姐姐就將他抱起來,站在籬笆牆的外面偷聽老先生講課。說來奇怪,對於老先生所講的內容,姐姐也不能夠全部理解,而小賈逵則不然,只要聽上一遍,就能夠牢牢地記住,而且還能夠說得頭頭是道。姐姐驚奇之餘,也為弟弟的聰穎感到很欣慰。於是,每到老先生講課的時候,她就抱著小賈逵站在學堂後面的窗戶下,悄悄地聽講。

成語文化故事:隔籬偷學

隨著時光的推移,小賈逵漸漸地長大了,姐姐再也抱不動他了。這時候,賈逵就從家中拿了一個小板凳,然後站在上面,偷聽老先生講課。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總是毫不間斷,一直這樣堅持學習。姐姐心疼弟弟,常常勸他注意休息,可是賈逵卻說什麼也不回去,一直堅持到將功課聽完後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為了溫習學到的知識,賈逵一直想把老先生的話記下來。可是,因為家境貧寒,他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購買紙張,這讓他非常苦惱。後來,還是姐姐幫助他解決了這個難題:她將家中的桑樹皮剝下來,曬乾後就成了一個簡陋的書板,而賈逵就將聽到的知識寫在這些桑樹皮上面,一有時間就刻苦誦讀。

成語文化故事:隔籬偷學

就這樣,經過長時間堅持不懈地學習,賈逵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像《左傳》之類的書籍,他已經達到了能夠熟練背誦的程度。在十五歲的時候,他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經學專家了!隨著名氣的增大,許多人開始慕名而來,要求做他的學生。和其他老師不同,賈逵對經文的解釋不拘泥於前人之說,有不少獨到的創見,學生們都深受啟發,對他非常敬佩。當時,學生們來唸書,每年都要送給老師一些糧食作為學費。由於賈逵的學生很多,送來的糧食很快就堆滿了糧倉。因為他的報酬是以口授經文而得到的,所以人們就把教書稱為“舌耕”了。

成語文化故事:隔籬偷學

中國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說——目耕(指讀書)、舌耕(指教書)、筆耕(指寫作)。有人說:“只有努力耕作,才能獲得豐收。賈逵講書講得口乾舌燥,要花費很多精力。他家的糧食,是靠舌頭耕種得來的。”從此,“舌耕”便成了老師教授學生的代稱。

成語文化故事:隔籬偷學

之此,閱畢,然不知諸公又有何看法,煩請不吝賜教,於下方評論留言,暢抒胸懷!若諸公有感本文屬佳,煩請分享,或一指收藏,不吝賜贊!須尾註:此文由百家號“文字主人”獨發,若於他處見載,且無轉載宣告,則為搬運!則為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