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劉備,是三國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很值得研究。他以稀薄的劉氏血統,為何能從一堆正經宗室中脫穎而出?而他為何最終又不能像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三興漢室?

圍繞著劉備,還有很多疑問:同樣是武將,為何關羽張飛納頭便拜,田豫張遼理都不理他?同樣是文臣,為何諸葛亮龐統就能引為臂膀,而荀彧荀攸對他愛答不理?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劉備

而同時,一直有種說法:曹孟德佔天時,孫仲謀佔地利,劉玄德佔人和。這個說法到底準確嗎?

作為一個草根人物,劉備的一生,有太多值得我們解讀的地方。

要回答上述問題,先要弄懂一個根本現狀:

東漢社會,是一個階級森嚴,以孝治天下的社會。

一、以孝治天下和東漢的社會階層

劉備只是編草鞋出身,除了一個皇族的微薄血緣,沒有任何優勢。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是什麼給了劉備崛起的空間呢?

是東漢的社會現狀。

東漢經董卓進京一事後名存實亡。但它又有四百年的群眾基礎。所以大家都說人心思漢。也就是說人們懷念大漢。那麼,我們再細分一下,是什麼人懷念大漢呢?很不幸,不是所有人懷念大漢,只是庶民在懷念那個理想中的漢朝。在上層大世族圈子裡,早就已經喪失了對大漢的信仰。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世受皇恩的大貴族、大士族不愛漢朝了,反而在漢朝受益最少的平民和小地主仍然思念漢朝,是不是很荒誕?

為什麼會有這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呢?還要從大漢以孝治天下的政策說起。

1、孝經的雙標

以孝治天下,是漢朝的基本國策。作為道德評價標準,也是舉孝廉的重要評判指標。你可以理解為相當於高考語文+外語的總分。孝這麼重要,從皇帝到諸侯到士大夫到庶民都有嚴格的孝的定義。在兩漢最重要的儒學經典《孝經》中,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對天子的要求見下文,我們可以看到要求好高啊,天子表示壓力很大: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對諸侯的要求見下文,同樣,要求蠻高的,諸侯投了個好胎,不就要盡情享受嗎?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

同樣,對卿大夫,要求也不低。看來在漢朝,當一個符合要求的知書守孝之臣也很難。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孔夫子

最後,讓我們看看孔子對老百姓(庶民)的要求,看完你就知道什麼是雙標了。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看到沒?簡單不?好好種地,節儉點孝敬父母。和之前的天子諸侯士大夫比,簡直太容易了好不好?

孔子的雙標,給大漢以孝治天下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2、做個好天子、好諸侯、好士大夫太難了

標準太高,用盡全力也達不到怎麼辦?只有兩條路:

1)破罐子破摔。2)作假。

一般

天子、諸侯

選第一條,盡情享受人生不好嗎?所以你看東漢後來的幾個皇帝,一個比一個玩得厲害,什麼給狗封官什麼的都做得出來,反正我也當不了一個聖天子,咱就怎麼開心怎麼來吧。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一般計程車大夫選第二條,不一般計程車大夫選第三條。什麼是第三條,就是人家真能做到,這也是東漢的脊樑人物,雖然少,但不是沒有。可惜,大多數人都是肉體凡胎,他們只能造假,一開始還有點廉恥,只是誇張,後來有不要廉恥的先突破底線,用石破天驚的孝行博到孝廉或名聲後,大家開始內捲起來,幹出了無數博眼球的“孝行”。後來竟然還出現了孝廉守孝十幾年的,在墓道里生了幾個孩子的,不一而足。

這導致,帝國的上層其實是沒有信仰的。忠君要苦諫,有可能掉腦袋,有可能得罪同僚。太難了,還是躺平香啊。

但大家都內心還是想做個好人,所以,力所能及儘量往孝經上靠,那麼孝敬父母、孝敬長輩明顯是相對容易的。最後,變成了孝敬長輩>孝敬皇帝。

而長輩可不是其他人,是本族本家的長輩、父母。那麼就很自然變成了效忠家族利益。

而士大夫一旦開始效忠家族利益,就變成了士族。皇權啥的,就靠邊站了。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這也是東漢倒臺了,大家叫得比較兇,但最終真正扶保漢室的,沒有幾個。出來的幾個,也是打著扶保漢室的名頭,為自己謀福利的,比如我們的孟德兄。當然,連名頭都懶得打,一門心思自己當皇帝的也有,比如我們的袁本初。

3、好庶民太多了,大漢才沒那麼容易死

相比於做個好天子、好諸侯、好士大夫,做個好庶民無疑容易多了。由於孔子對庶民要求過低,自覺達到好庶民條件的,都認為自己為父母長輩盡孝了。達到孝經要求了,比比上頭哪些士大夫,你們配叫士大夫嗎?這導致一個什麼問題?導致庶民自豪感爆棚。

這也很好理解。對家裡沒啥資產的庶民來說,不存在朝廷和家族利益衝突,因為家族力量太渺小,根本無法和帝國比。而同樣,因為孝經對他們標準定得低,他們也不存在達不到孝經上要求而導致的精神分裂:破罐破摔?造假?都不存在的。所以,相比皇帝和士大夫,他們更有自豪感,因著這份自豪,他們也更為大漢著想,更無私。

歷史上庶民出身,為漢朝建立不世功勳的數不勝數,班定遠、陳湯等等。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這裡要說明一下:奴隸和流民是不在庶民之列的,他們喪失了基本的謀生土地和能力,只能依附大地主存在,對自己根本沒道德要求。所以,黃巾之亂就是這幫填不飽肚子的人搞起來的。

看到這裡,大家想必有點感覺了,沒錯,劉皇叔就是庶民,關二爺也是庶民、而張飛作為一個小地主,也只是庶民。他們仨為何結義?有著共同的目標:

扶保漢室江山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這就是小庶民的理想。而劉備,終其一生都在為此奮鬥。

二、劉備為何脫穎而出?真心扶保漢室得到了庶民們的擁護

劉備前半生,投靠他的都是什麼人?在他當徐州刺史前,只有關羽張飛簡雍等寥寥數人罷了。

而這幾個,無不是庶民出身,並心懷漢室。

和曹操袁紹這些官二代比,出身更低的劉備,能夠在亂世中掙扎,得到徐州牧陶謙的認可,已經是庶民的勝利了。還想著士大夫投靠?想啥呢?可以這麼說:

袁紹的起點就是劉備的重點。

但真正和劉備相處的人,尤其是庶民和小地主們,都為其扶保漢室的精神所感染,共同的階級屬性和自豪感,讓和劉備接觸的庶民們,選擇劉備並不離不棄。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想想為何曹操留不下關雲長?除卻兄弟義氣,階級屬性也不同。關羽到死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作為庶民的理想是恢復漢室,而作為士大夫的代表的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就是二者的道路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

同理,這也是劉備和曹操的根本區別。也是劉備在三國真正立身的根基。

例如最終為劉備招攬的大才諸葛亮,作為一個“躬耕於南陽”的讀書人,他的階層顯然更接近於劉備而不像荀彧荀攸一樣更接近於曹操。

劉備也知道自己的階級屬性,他將自己的特色發揮到了極致:曹操帶兵追來,他不捨百姓,樹立自己的“以人為本”的人設。而百姓,也在接觸他後,選擇相信他這個本階層的代言人。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百姓跟隨

為什麼劉玄德得人和?他的出身,他的庶人理念,天生就和當世的百姓相合。而由於他對士大夫階層並沒有影響力,也就更謙卑和有禮。會受到真正扶保漢室理念計程車大夫和喜歡謙恭主上計程車大夫的歡迎,這才是劉備的人和。

三、劉備為何無法統一天下?沒有天時

按理說,劉備是庶民的代表,為啥不是所有庶民都投靠他?讓他很快起勢呢?並憑此順利統一天下呢?兩個原因:名頭和大士族立場。

1、名聲的重要性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現在各個自媒體的大V們,各擁千萬粉絲,他們的水平真的很高嗎?能超過有一萬粉絲的我千倍嗎?顯然不是的。他們有名聲,名聲帶動了粉絲,粉絲又反過來推高了名聲。

劉備也是這樣,他沒那麼多粉絲。沒人知道他是真心扶保漢室的庶民代表。這導致大漢的真正支持者庶民們無法找到自己合適利益代言人。而當時的大V是誰?是掌握了話語權計程車族。代表人物就是袁紹。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東漢滅亡,群雄並起。大家投靠誰?投靠那個

名聲好,勢力大

的。

什麼是天時?這就是天時啊。

與其說曹操得天時,不如說袁紹得天時。只是曹操幹掉了袁紹,硬生生將天時奪了過來而已。

荀彧為什麼一開始投靠袁紹啊?就是勢力大,成功機率大嘛。後面為啥轉頭投靠曹操?能力強,忠心漢室嘛。至於劉備?呵呵,人家荀彧是世代官宦的大士族,怎麼瞧得上野路子的皇叔呢?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劉備什麼時候被人認可?是他一次次參加討董大會當苦力;被陶潛認可當了徐州刺史,開始贏得了名聲,並被一部分小士大夫如孫乾、糜竺等人看重並跟隨;被漢獻帝尊為皇叔,納入族譜,確認了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搞衣帶詔,明確了自己反曹操的想法。

這麼一路走來,一個是名聲傳遍天下,大家終於知道了有個一心扶保漢室的劉皇叔;一個是終於有了自己的一點勢力和人馬。

同時,和他比更加根正苗紅的劉氏宗親們,則紛紛令人失望:劉焉只知割據益州,根本不管川外皇室的死活;劉表亂世無能為力,頓足荊州,坐視中原戰亂而不敢北伐。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正是這些漢室宗親的無力或者自私,才反襯出了劉備的全力以赴。這才有了劉備在荊州的絕地反擊。

2、大士族的立場

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大貴族大士族其實是不想恢復漢室的。劉備的復興漢室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像荀彧那樣的保皇派在大地主大士族中比例很小。原因正如我們第一章所講到的,他們都屬於稀有的不一般計程車大夫。而大多數士大夫還是肉體凡胎。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對佔大多數計程車族們來說,第一章說的思想上的原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利益問題了:大漢那一套制度,不能保證大士族的利益,自己當皇帝制定規則不好嗎?你看後面曹丕和司馬家的九品中正制,不是更能保證士族利益?

投靠劉備?萬一真出了一個漢光武帝那樣的三興漢室,我們不還要在劉家的威壓下再縮手縮腳幾百年嗎?這誰忍得了?

這也是劉備一直在中原爭霸中無人支援的原因。當時即使徐州牧陶謙已經將徐州給了劉備。但徐州地方豪強

陳登、陳圭父子只是表面應承而已。當張飛和地方實力派曹豹發生衝突時,地方豪強們還是果斷拋棄了劉備,轉投呂布這個三姓家奴,名聲爛大街的人。最終,喪失了地方豪強支援的劉備還是丟失了徐州。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寧願選呂布也不選劉備

3、三國鼎立

最終,一路走到荊州的劉備,終於學會如何和士族打交道,並擁有了一定的名氣和實力。可惜,此時

天時已失

:中原大體安定。曹孟德作為最終的勝利者,三分天下有其二。

劉備,還是吃了起步低的虧。

還好,劉備終於在荊州、益州站穩了腳跟。為啥?劉表、劉璋手下士人大量投靠的結果。他們大都是認可漢室正統性計程車人,所以才會投靠到劉氏宗室手下。更換了一個漢室宗親,接受度高而已。

四、劉備的遺憾

劉備最終還是有機會統一的,關羽出襄樊,其實已經見到曙光了。可惜,被目光短淺的東吳孫權,喪失了最後的機會。具體見我前一篇文章。

呂蒙奪荊州滅關羽,是東吳最嚴重一次戰略失誤。背後原因耐人深思

有人說,孫權憑啥不能背刺?拿下荊州自己才能保全。否則劉備也會打孫權的。對此我要說:那是孫權的被害妄想症發作。

大漢悲歌,劉備為何能從三國群雄中脫穎而出,卻又無法統一天下?

青梅煮酒論英雄

劉備和曹操有

根本性的理念矛盾

一個是扶漢室,一個是挾漢室

。而孫權跟二者都不搭,他屬於沒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偏安一隅的。這種人,兩位老大沒分出勝負,是不會消滅這種牆頭草的。只是不時敲打而已。

所以劉備聽到

關羽死,荊州失的

訊息,知道自己理想幾近無法實現,結義兄弟也因此而死。這種理想破滅的巨大悲痛,和最後努力拼一把的想法促使他發動了夷陵之戰。

結果他賭輸了,劉備只能在白帝城託孤,其實,託孤時他和諸葛亮心裡都明白:

恢復漢室,已經無望了

諸葛亮的偉大在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不得不說,縱觀劉備一生,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庶民的代言人。而受他理想感召的,也都是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等理想主義者。可惜士族豪強的力量處在上升期,他們的理想終究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