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晚會,聽到“聲音”更遠的想象

馬萌

從一場晚會,聽到“聲音”更遠的想象

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

消費的終極意義在於如何度過更加充實的人生。當越來越多人開始為滿足感與價值感買單時,精神消費正迎來“最好的時代”。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精神消費不斷升級的趨勢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內容?

今年123狂歡節期間打造的“喜馬拉雅之夜·2021幻音之旅”或許能給出一個參考答案。

與普通晚會不同,喜馬之夜以古籍《山海經》為框架,打破傳統舞臺呈現樣式,透過電影級別劇情式串聯手法,講述一個探尋聲音意義的故事。

丁真在晚會中飾演“聲音守護者”神獸“白澤”,異獸“讙”攻擊了“聲命體”世界,四種聲音能量墜落地球,“白澤”聯合多位“聲音特工”,穿越玄武、青龍、白虎、朱雀四大界域,取回聲音能量,拯救“聲命體”世界。

從一場晚會,聽到“聲音”更遠的想象

丁真飾演“聲音守護者”神獸“白澤”

在這場幻音之旅中,金子涵、董家銘舞動《紅樓一夢》;大張偉聯合匹諾曹人聲樂團在情景音樂秀中回味《宋朝那些事》;歌手、演員白舉綱出演了《一個人的西遊》中的“唐僧本心”;曾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也現身現場評述京劇選段《空城計》,還用當代網路流行語直呼“respect”……

從一場晚會,聽到“聲音”更遠的想象

《紅樓一夢》

整場晚會圍繞“聲音”這一元素,透過跨界創新,呈現出古典與時尚、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融合,潛移默化地喚起人們對經典的致敬。

這也是晚會主創團隊的初衷,

“我們希望透過聲音這樣一個媒介,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吸引更多青年群體關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年輕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

九年來喜馬拉雅一直圍繞聲音這一感官體驗,不斷為人們的精神消費提供新供給。這場幻音之旅,或許將是喜馬拉雅從“聲音”到“聲命體”的新故事開端。

以聲音為媒,煥新經典文化

聞聲知情,聲音可以喚起人類的通感與外界世界相聯絡,進而影響人的認知活動和生命體驗。因此,在外界刺激接踵而來的資訊社會,越來越多人開始藉助音訊,尋求、創造和捍衛具有掌控感、距離感的情感和認知空間。

“123狂歡節”是喜馬拉雅於每年12月3日前後舉辦的線上內容消費盛會。今年是喜馬拉雅首次在該活動期間打造晚會,這也標誌著123狂歡節的升級迭代——使用者不僅可以線上以實惠折扣買到好書好課,還可以觀看精彩晚會,更好地體驗精神消費狂歡節的氛圍。

晚會中,上海電影譯製廠的配音演員曹雷、劉風、倪夢帆、朱永興在青龍篇章試圖表達聲音的多元碰撞與互相融合,為大家帶來了中西融合的《詩》朗誦。當卞之琳的《斷章》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在同一時空被吟誦時,經典文化的新生命力頃刻迸發。

從一場晚會,聽到“聲音”更遠的想象

配音演員曹雷

但其實,早在幾年前喜馬拉雅就已經在探索如何傳承經典文化,讓其煥發新生命。

2019年,劉鳳擔任講述人角色的《紅樓夢》有聲劇上線喜馬拉雅,目前播放量已達6200多萬。在確認喜馬拉雅精品有聲劇賦予了經典作品全新生命力後,劉風又找來各路大咖,親自策導了《西遊記》,上線10天就已經超過了62萬播放量。

在四大名著的年輕化表達取得成功後,二者又將探索的延伸至國外經典名著。今年123狂歡節前夕,喜馬拉雅“迴響劇場”聯合上譯廠上線了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經典著作《復活》的精品有聲劇。在這部有聲劇中,上譯廠老中青三代配音人集體亮相,人們會看到了越來越多熟悉的老藝術家名字。

透過兼具藝術性與年輕化的創新方式,喜馬拉雅為烙印在人們心中的經典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助力傳統文化破圈傳播。同時,對於這些老藝術家而言,喜馬拉雅是他們在網際網路大環境下轉型的新平臺。正如劉風對“老戲骨”們所說:“這也許是你們再次被時代熟知的機會,一定要抓住。”

聲音散發的溫度與陪伴感具有恆久的生命力,讓經典文化穿越時空在新時代重塑生機。而另一方面,這種溫度與陪伴感讓人身臨其境,天然地成為故事最好的載體。

喜馬拉雅藉助聲音這一載體,全力打造具有電影級沉浸感的精品有聲劇,透過專業多人演播,以及精細的後期製作,為使用者打造沉浸式的“聲音劇院”。

2020年,由喜馬拉雅和三體宇宙聯合出品,投資上千萬打造《三體》廣播劇,開啟了廣播劇的“大片時代”。原著作者劉慈欣在試聽後誇讚該廣播劇能讓人“一秒鐘入戲”。“第一次聽三體的廣播劇,既熟悉又新鮮。真實的聲音讓每個人物都變得鮮活起來,讓人身臨其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聲音的確可能是科幻故事最棒的載體——它提供細節,以及空間。”

從一場晚會,聽到“聲音”更遠的想象

歌手譚維維獻唱《三體》廣播劇最終季主題曲《歌者》

某種程度上,在這個資訊喧囂的時代,聲音所提供的這種細節和空間,恰好能給予人們對經典文化更多的啟迪與想象,這也正是文化傳承煥新的源泉活水。

讓“少數人”的聲音故事被聽見

如今喜馬拉雅已有超520萬活躍主播,他們構成喜馬拉雅又一“護城河”。

晚會中,搞笑大叔洛賓、老崔、明月閒人、沐陽講故事、瘦駝、一刀蘇蘇等6位喜馬拉雅主播代表在白虎篇亮相。對他們而言,聲音可以個性表達,也能夠反哺他人。

從一場晚會,聽到“聲音”更遠的想象

喜馬拉雅主播代表

除專業主播外,在喜馬拉雅,不同代際和身份的主播也在同步崛起,越來越多的人在被發現、被看見與被喜歡。

64歲的退休老警官馮基宇根據自己32年的從警經歷,在喜馬拉雅自編自導自演《中國刑偵大案》音訊節目,被聽友稱為中國版“華生”。在喜馬拉雅,像馮基宇這樣的60歲以上的主播超過5萬名,其中年齡最高的已經100歲。因為音訊伴隨性強、易於學習和傳播等特點,成為這些“銀髮主播”分享生活、傳遞知識的首選方式。

在喜馬拉雅,使用者不僅可以聽到這些老年人的分享,還能透過一群鄉村主播們,瞭解到更廣袤的鄉村生活。1991年出生的阿文,以“阿文創業日記”為主播名,在喜馬拉雅錄製了一檔播客節目《阿文創業日常》,用音訊分享自己在鄉鎮創業的心得與體會。

除此之外,一群被網路世界忽視的“少數人”也在喜馬拉雅透過聲音找到了價值。

寧波90後視障小夥王彥龍創辦公益社企,培訓有聲書主播,解決500多人就業;瀋陽80後盲人推拿師吳光上喜馬拉雅做主播,成專職說書人,他的作品《白話紅樓夢》點選超2000萬;深圳獨立策劃人、情感陪伴師“歸期”失明後上喜馬拉雅做主播,他以語音直播形式繼續進行情感陪伴,向聽友傳遞愛與溫暖……喜馬拉雅上殘疾人主播已超過8000名,其中年收入最高的近百萬元,專輯播放量最大的超過8億。

喜馬拉雅運用音訊技術彌補數字鴻溝,讓這些曾經被忽略的個體成為“聲命體”的重要因子,透過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更多人的關注,也為別人帶去精神慰藉。這也正是技術普惠價值的體現。

未來,聲音的想象可以更遠

但聲音的想象空間遠不止如此。

在“123喜馬拉雅之夜”中,公益計劃“大地新聲”正式開啟,希望透過發揮喜馬拉雅的平臺價值與影響力,為中國優秀傳統聲音文化打造新的展示與發展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助力傳統文化振興。

同時,在多年的公益實踐過程中,喜馬拉雅對公益慈善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認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公益事業不是單純的物質給予,更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前夕,喜馬拉雅聯合陶勇醫生“光·盲計劃”,面向盲校學生特別打造了“盲校錄音棚”專案,整合優質的文字版權,開展音訊主播培訓,以平臺賦能推廣的形式,讓盲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用興趣實踐的方式,主動參與學習音訊主播和音訊製作,不僅從音訊的世界裡汲取更多知識和營養,更能享受聲音世界裡的大舞臺,成為優質音訊內容的創作者和製作者,擁有更多元的未來。喜馬拉雅讓這些失去光明的人在聲音中重獲希望。

從一場晚會,聽到“聲音”更遠的想象

陶勇

聲音的想象有多遠?過去幾年,市場一直認為音訊行業的天花板幾乎觸手可及,同時“眼睛的價值比耳朵高”。

但是在行業深耕9年後的喜馬拉雅,見證了線上音訊市場的“橋的兩端”正在合龍。

一方面,藉助音訊技術,包括有聲書、有聲小說、廣播劇、播客、知識課程、療愈音樂等在內的優質精神消費內容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中國線上音訊使用者規模保持連續增長態勢,據艾媒諮詢資料顯示,預計到2022年使用者規模將達到6。9億人。

此時的喜馬拉雅已經築起了內容生態的“護城河”。截至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線上音訊服務已經涵蓋了使用者從-1歲到100歲不同年齡階段所需要的豐富內容,累積了包含98個品類的2。9億條音訊內容。

同時,喜馬拉雅已經累計了2。62億的“忠實聽眾”,日均收聽時長141分鐘。靠內容爭取到受眾,與使用者產生更高的情感濃度和信任感,是其站在行業潮頭的底層思維。

如今,喜馬拉雅以聲音為媒介,已經把溫暖與愛延展至環境保護、教育公平、社會就業等廣闊領域,而這些正是喜馬拉雅在尋求和實現的社會價值——

用聲音構築美好生活,為每一個人提供精神食糧。

未來,不斷打磨新故事的喜馬拉雅,會將聲音的想象擴充套件到更遠。

本文喜馬拉雅供圖